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

實在是對不起,因爲本職工作的原因連續幾天沒有更新。這幾天一直都在想設計方案,好不容易纔把頻率又調回三國時代。不過越寫越發現第四卷涉及到了一些情節槽點多多~~~上次是異族,這次是馬踏太學~~~還辛亥政變~~~純屬巧合啊~~~呵呵~~~

———————————————————————————————————————

袁尚站在高臺上,望着遠處一枚枚自城外飛入的石彈將門樓、馬面、箭樓一一摧毀。曾幾何時,袁尚也曾想象過這樣的場景,不過在他的想象之中攻城者是他袁尚,而守城者則是曹操。那時他自負擁有經緯之才,漢家天下不過是探囊之物。然而現實卻同袁尚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既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文武無雙,也不如周遭家臣獻媚的那般英明神武。當袁尚意識到自己相比曹操、蔡吉等諸侯在文韜武略上簡直就如一個稚兒之時一切都已經晚了。曾經不可一世的袁氏一門在曹、蔡聯手夾擊之下轟然倒塌。袁熙的死更是徹底擊潰了袁尚內心深處最後一絲希望。所謂的堅守邯鄲等待高幹救援的豪言壯語,說白了也不過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而已。

“曹軍已攻破東門,請陛下速速突圍。”李孚領着一隊護衛火急火燎地爬上高臺向袁尚稟報道。

被打斷思緒的袁尚回過身一瞧,只見李孚與護衛皆身着便裝,而李孚手上更是拿着一套髒兮兮的平民的衣衫。袁尚見狀不由眉頭一皺。指着那套衣衫問道,“李卿這是何意?”

李孚不動聲色地將手中的衣衫呈上道,“臣請陛下換上衣衫,隨臣等一同突圍出城。”

袁尚本想伸手接過衣衫。可衣衫上所散發出的陣陣酸臭之味卻讓他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李孚見此情形,也由不得袁尚多加猶豫,直接就將衣衫塞入了他的懷中。轉而扭頭向身後的侍衛下令道,“還不快替陛下更衣!”

可誰知袁尚非但沒有配合,反而慘笑一聲,順手就將衣衫丟在了地上,“卿這是要朕扮作乞丐乎?”

“陛下!”李孚看了一眼地上衣衫,急得跺腳道,“邯鄲已破。四下皆是曹軍,唯有扮作百姓方能混出城去!”

“混出城?混出城後朕又能如何?”袁尚苦笑着反問李孚。

而此時的李孚尚不知曉幷州的高幹已向曹操投誠,於是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道,“自是趕赴幷州與高幹一起重整旗鼓光復河朔。”

“重整旗鼓……”袁尚回味着李孚的話語,彎腰拾起了地上的衣衫。可就在李孚以爲袁尚這一次會換衣服之時。後者卻將手中的衣衫直接拋出了高臺。

眼瞅着破舊的衣衫隨風飄去,瞠目結舌之下,李孚不禁快步上前一把揪住袁尚的衣袖質問道,“陛下,陛下這是爲何?!”

“朕不會離開邯鄲。”袁尚轉過身,以平靜的目光注視着李孚說道。確實對於此刻的袁尚來說,就算不知道高幹已投靠曹操,也早已死了重整旗鼓之心。所以當看到李孚還想勸諫之時,袁尚立馬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打斷道。“朕意已決,卿不必多言。”

望着眼前了無生氣的青年,李孚張了張嘴終究一句話都沒說出口。卻見他默然地朝袁尚深深一拜,繼而起身頭也不回地走下了高臺。袁尚注視着李孚逐漸遠去的背影,心頭沒有來地一陣輕鬆。這樣的感覺讓袁尚覺得既熟悉又陌生,因爲他已記不清最近一次有這種感覺是什麼時候的事。記憶中袁尚絕大多數時間似乎總是揹負着母親諸多期許。處心積慮地一心與兩個兄長爭奪袁氏家主之位。如今無論好壞袁尚確實已經成爲了袁氏的家主。但那又如何呢?想到這裡,袁尚揮了揮手示意周遭的兵卒一併離開。

建安六年五月廿一,曹操克邯鄲,袁尚於城北高臺**而亡。三日後一騎信使以五百里加急的速度將邯鄲的捷報送抵許都皇宮。正在御書房內習字的劉協,乍一聽曹操已拿下邯鄲,持筆的手不由微微一抖。一滴墨汁就此落在了潔白的東萊紙之上讓劉協一陣心疼。卻見他旋即將筆一擱下令道,“傳旨。宣大夫吳碩進宮。”

隨着劉協一聲令下,不多時吳碩便在內侍的引領之下來到了御書房。一見劉協手持戰報負手立於窗前,吳碩立馬快步上前拱手行禮道,“吳碩見過陛下。”

“吳卿不必多禮。”劉協轉過身擡手示意吳碩起身,跟着便將手中的戰報遞給他道,“曹操已克邯鄲。”

雖然袁紹父子是叛國自立的逆賊,可這會兒劉協的語氣之中卻帶着些許兔死狐悲的味道。也難怪,邯鄲的光復不僅意味着曹操與蔡吉在河朔大獲全勝,同時在敦促劉協要對這兩個功臣論功行賞。

果然,吳碩在看完戰報之後,恭敬地向劉協進言道,“陛下,可論功行賞也。”

劉協雖心有不甘,卻也知論功行賞天經地義。所以他旋即點了點頭,信步走回案牘前將早已擬好的聖旨取出蓋上了玉璽。

吳碩看着硃紅色的印痕落在錦帛上,心中同樣也是五味具雜。袁紹父子的敗亡固然已灰飛煙滅,可新興的曹、蔡二人卻比之前者更要難纏。但天子身邊的一些人顯然沒有意識到他們所面對的是怎樣一種對手。其中有不少人甚至還在玩十年前的把戲,殊不知天早已變,亂世又豈容兒戲。想到這裡,吳碩不禁攏了攏長袖,鄭重地朝劉協進言道,“陛下,臣有一事上奏。”

劉協擡起頭朝吳碩頷首道,“吳卿請講。”

“太中大夫孔融與御史趙彥謗訕朝廷,妖言惑衆。臣以爲此二人不可不罰。”吳碩拱手一拜道。

劉協沒想到吳碩竟是要參孔融與趙彥一本。驚愕之下他不禁皺起眉頭問道。“謗訕朝廷?吳卿何出此言?”

“陛下有所不知。孔融在府中飲酒作《難曹公表制酒**》公然譏諷禁酒令。趙彥更是屢次當衆噴擊曹操厲行申韓法術。”吳碩歷數孔融與趙彥的罪狀道。所謂“申韓”乃是戰國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和韓非的並稱,因此後世便用“申韓之術”來指代法家。曹操受帳下寒門之士的影響,在治軍施政上都極其講究法度。這便標榜“仁政”的儒家與產生了矛盾,從而使曹操成爲了士林的攻擊對象。而以吳碩對曹操的瞭解。對方必不會對這些攻擊置之不理。

然而劉協聽罷吳碩所言卻不以爲然地笑了笑道,“孔卿的那篇《難曹公表制酒**》孤也曾看過,不過是一時戲謔之言當不得真。曹操若這點胸襟都沒有。豈不是讓天下人恥笑。而趙卿評擊曹操厲行申韓之法亦非誹謗,畢竟曹操確實任用酷吏。如此一來,吳卿讓朕如何處罰孔卿與趙卿?”

吳碩從劉協的口氣中聽出了明顯的袒護之意。這讓他不由更爲焦急起來。須知眼下在許都城內發生的一些事情可沒有表面上看着那麼簡單。孔融寫《難曹公表制酒**》並不是爲了多喝一口酒。趙彥評擊曹操厲行申韓之法,也不是單純的法儒之爭。曾經經歷過“黨錮之禍”的吳碩十分清楚,孔融和趙彥這是在借清議提高自身在士林中的影響進而結黨。而這恰恰是曹操這等權臣最不能容忍的事。

“黨錮之禍”指的是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黨錮”。黨錮之禍適於延熹九年(166年)。宦官趙津、侯覽等黨羽與張泛、徐宣等人爲非作歹,並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脫懲罰,而官員成瑨、翟超、劉質、黃浮等不畏權貴,在大赦以後仍然按律處置了這些人。宦官們向桓帝進言。桓帝聽信一面之詞,重處了這些官員。

桓帝的不公之舉令黨錮之爭數月後再次爆發,史稱“辛亥政變”。由於那一年出現太白金星經房宿,由上將星入太微垣的天象,當時的人認爲這是不祥之兆,象徵奸佞在皇帝身旁,大將軍有災難。以城門校尉竇武等人爲首的黨人便準備動手除去宦官曹節王甫一黨。九月辛亥日(九月初七),竇武輪到休假日,出宮回家。宦官偷出他的奏摺。得知了士人的計劃,因而連夜歃血共盟,發動政變。宦官們與皇帝的乳母趙嬈一起,矇騙年幼的靈帝,格殺親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搶奪印、璽、符、節。脅迫尚書假傳詔令,劫持竇太后,追捕竇武、陳蕃等。年過八旬的太傅陳蕃聞訊,率太尉府僚及太學生數十人拔刀劍衝入承明門,到尚書門因寡不敵衆被擒,當日遇害。竇武馳入步兵營起兵對抗。名將、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此前率軍出征,此刻剛回到京師,尚未了解局勢,宦官等人假傳詔令騙過了他。張奐誤以爲竇氏叛亂,遂與少府周靖率五營士與王甫所率領的千餘虎賁軍、羽林軍一起進攻竇武。竇武被重重圍困,無奈自殺;他的宗親賓客姻屬及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等人皆被族滅;虎賁中郎將劉淑、尚書魏朗等也被誣陷而被迫自殺;竇太后被軟禁在南宮,李膺等再次被罷官,並禁錮終生。

值得一提的是,黨錮之爭的影響一直延續到靈帝年間。熹平元年(172年),太學生書朱雀闕,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后,公卿皆尸祿,無忠言者。”衆宦官大駭,詔令司隸校尉劉猛緝捕學生。然而士族出身的劉猛顯然不敢得罪士林。無奈之下宦官們只得改命當時的御史中丞段熲領兵鎮壓。段熲是段娥眉的父親,軍旅出身的他根本沒把士林放在眼裡。於是繼名將張奐之後,段熲再次上演馬踏太學的“壯舉”,逮捕太學學生千餘人。

雖然漢末士林與宦官的歷次爭鬥都以失敗告終。直至黃巾之亂爆發,董卓入京,纔將宦官一黨一併剷除。不過士大夫們也從歷次的鬥爭之中發掘了一條左右朝堂的捷徑,那就是以清議結黨。倘若身爲天子的劉協看不出表象背後實質,許都難保不會重演當初桓、靈帝時的黨錮之禍。而這一次雙方的實力更爲懸殊。且不論曹操手中掌握的兵馬。就以黨人素來仰仗的太學而言,如今天下間的青年俊傑大多正忙着前往各方諸侯帳下效力,哪兒有功夫陪一票要兵沒兵要權沒權的士大夫鬧黨爭。孔融與趙彥的號召力實在無法同當年的太傅陳蕃相提並論。更爲要命的是以曹操脾氣,一旦爆發黨錮之爭,他怕是不會像宦官那般只終身禁錮了事,搞不好整個許都都會被其血洗一遍。

思慮至此,憂心忡忡的吳碩再次向劉協進言道,“陛下明鑑,亂世用重典。曹操施政雖重申韓之術,但終究也是爲了大漢江山。孔融與趙彥着實不該非議朝政。”

“罷了,罷了。朕回頭斥責孔卿與趙卿幾句。”劉協有些不耐煩地擺了擺手道。

“陛下!”吳碩加重了語氣道,“此事非同小可,不是幾句斥責便可了事。”

“吳卿此話何意?難道還要朕下旨追究不成?”劉協不悅道。此時的他實在是不能理解吳碩爲何要死咬着孔融與趙彥不放。再怎麼說此三人都是他劉協器重的重臣,怎能在曹操即將接任丞相的節骨眼上起內訌。

可吳碩卻一步不讓地點頭道,“陛下明鑑,就是要下旨追究,如此一來纔不會讓曹操落下口舌。”

耳聽吳碩講到這份上,劉協中算是明白了些門道,卻見他試探着問道,“吳卿的意思是朕保護孔卿與趙卿?”

“正是如此。曹操爲人外寬內忌,其班師回朝後怕是不會放過孔融與趙彥。陛下若能搶先一步治他二人之罪,想來曹操便也不方便再爲難孔、趙二人。”吳碩欣慰的頷首道。心想天子這下總算是開竅了。

眼見吳碩證實了自己的想法,劉協只覺心頭堵得慌,當即便脫口而出道,“話雖如此,可孔卿與趙卿終究是大漢的朝臣。朕,朕就不信,曹操真敢因幾句言語,就治朝臣之罪!”

吳碩瞅着劉協還在嘴硬,不由長眉一揚反問道,“陛下想以孔融、趙彥之性命賭一把乎?”(未完待續)

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56節建安朝賀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68節一份大禮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31節虓虎來襲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元旦告假通知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61節張繡投降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三節邊城風雲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47節積善道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五節得虎子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71節賢良之士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五十二節 大婚在即第33節一將難求
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四十六節 業有專攻第56節建安朝賀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68節一份大禮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31節虓虎來襲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九十九節 關中亂局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元旦告假通知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61節張繡投降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十五節 主僕名分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三節邊城風雲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47節積善道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五節得虎子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71節賢良之士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五十二節 大婚在即第33節一將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