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

事實上蔡吉與曹操之間的矛盾遠不止火藥一事。且就在曹操取得新野大捷的同時,在陰館稍做整頓的張遼和趙雲已然領着六千兵馬一路南下直奔幷州重鎮太原而去。由於齊軍此前以“神器”克平城的消息早已傳遍河朔各地,加之張遼和趙雲在幽並兩州也素有威名,因此齊軍沿途所過城寨無不聞風而降,寥寥數日間便已進抵太原郡郡治晉陽城。

話說晉陽城最初乃是由春秋末年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北岸,懸甕山東側所築。三家分晉後趙國定都晉陽繁盛一時。待到秦滅六國一統中原,晉陽又被迭爲太原郡,並作爲幷州治所一直延續至今。因此晉陽城不僅規模宏大,人口衆多,其在政治軍事上更是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正當張遼躊躇滿志地打算從高幹殘部手中接管晉陽城之時,前去探路的斥候卻帶回了一個令他神色爲之一變的消息——“稟將軍,晉陽城頭已然豎起曹字大旗!”

“爾可看清?”同行田毅不等張遼和趙雲發話,便已迫不及待地追問起來。

“小的親眼所見,絕不敢誆騙將軍。”斥候信誓旦旦地賭誓道。

田毅聽罷斥候所言,不由回過頭略帶僥倖地朝張遼等人嘟囔道,“許是高幹殘部狐假虎威。”

張遼則臉色鐵青地一踢馬肚道,“看了再說。”

隨着張遼一聲令下,半柱香後六千齊軍便在晉陽城下襬開了陣勢。正如斥候所言,此時的晉陽城頭數十面“曹”字大旗迎風招展,倒是城上的守軍眼見齊軍突然兵臨城下顯得有些驚慌失措。爲首的將校更在張望一番後便乾脆一溜煙地跑下了城樓。

見此情形,田毅當即一馬當先衝到城門前,揚起手中長槍直指城頭守軍。大聲爆喝,“吾等奉齊侯之命而來,速速開城投降,饒爾不死!”

然而正當田毅耀武揚威之時,忽聽城上有人以沙啞的嗓音大聲說道,“不知友軍蒞臨,未曾遠迎,失敬失敬。”

田毅聞聲擡頭,就見一個青袍老者在一羣將校的簇擁下,如閒庭漫步一般走上了城頭。不過田毅可沒興趣同對方互稱“友軍”。但見他長槍一甩,昂首反問道,“來者何人?”

然而那青袍老者卻毫不理會田毅的挑釁,反倒是神定氣閒地朗聲說道,“張文遠將軍可在?請上前一敘。”

張遼策馬上前朝那青袍老者拱手抱拳。“餘便是張遼。不知尊駕如何稱呼?”

青袍老者上下打量了一番張遼,旋即客氣地拱手還禮道。“老夫乃司隸校尉鍾繇。晉陽守將已歸順朝廷,從今往後還請張將軍多多照應。”

鍾繇一席話說得有理有據,讓人辯無可辨。但是張遼等人卻是憋屈不已,須知他們之前爲了征剿高幹已連續奮戰數月,之後又馬不停蹄趕來晉陽,卻不曾想到頭來竟被曹操的人馬捷足先登搶摘了桃子。

難道就將晉陽拱手讓給曹軍?正當心有不甘的張遼攥緊了手中長槊之時。忽覺身後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張遼回頭一瞧,就見趙雲不知何時已然縱馬上前來到他身後,朝他搖頭低語道,“此事還需由主上定奪。”

張遼經趙雲一勸。當即恢復了冷靜。雖然他並不把曹蔡之間的姻親之盟放在心上,但是否毀盟這種事終究是要由主上蔡吉親自定奪的。更何況光憑六千人馬也拿不下晉陽這等大城。說起來終究還是怪自己在陰館歇息了兩日,讓曹軍兵貴神速搶先奪下了晉陽城。

其實張遼哪裡知曉,鍾繇此刻之所以能站在晉陽城頭,並不是曹軍兵貴神速的緣故,而是託了參軍賈逵福。原來半年之前,鍾繇的參軍賈逵置身來到晉陽辦事,恰逢晉陽守將張琰暗中與高幹接洽密謀反叛。發覺這一陰謀的賈逵本想馬上返回,哪知還未等他動身,張琰已然起兵響應高幹。於是賈逵急中生智,裝作願意同張琰一起反叛的樣子,煞有介事地替張琰出謀獻計,從而取得了張琰的信任。依照賈逵一開始的計劃,他是想以修築城牆的名義逃出城去。只是沒等他提出藉口,齊軍已然憑藉傳說中的“山崩地裂”之術奪下平城,不久之後就連高幹、衛固二賊也被齊軍誅殺於陰館城下。

面對此等驟然突變本就是一介武夫的張琰一時間不知該何去何從。而賈逵則乘機對張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遊說其向鍾繇投降。手足無措的張琰在賈逵一番巧舌如簧的勸說下最終答應投誠曹軍。於是就有了眼前這番情景。

不過無論鍾繇是巧取也好,豪奪也罷,晉陽城現下都已落入曹操囊中。張遼無奈之下只得暫時退兵,待將情況稟明主上蔡吉之後再做定奪。

鍾繇站在城頭望着城下的齊軍逐漸退去,臉面上雖不動聲色,心裡卻暗自長舒了一口氣。須知鍾繇此番之所以會領兵佔據晉陽城,一來是因爲城內有賈逵做內應,二來也是想試探一下齊軍的態度。畢竟眼下蔡安貞已誅滅高幹,而曹公卻尚未平定荊州。若此番試探出蔡安貞真有異心,鍾繇也好早作準備應對來犯齊軍。好在張遼看似心有不甘,最終卻還是退了兵。由此可見,至少目前蔡安貞還承認曹蔡之盟的。

但是光靠蔡吉信守約定,尚不足以保證曹操北境的安全,必須得有相應的制衡才行。思慮至此,鍾繇遂即回頭朝身後的主簿傅幹吩咐道,“彥材,汝即刻啓程,去南廷拜會南匈奴單于呼廚泉。”

傅幹聽罷立即心領神會地抱拳稱,“喏。”

南匈奴無疑是任何一個入主幷州的勢力都無法忽視的一條“地頭蛇”。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曾經顯赫一時的匈奴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匈奴人立日逐王比爲呼韓邪單于,建庭五原塞(今內蒙古包頭),依附東漢稱臣,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次年。遷庭於美稷縣(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即“南庭”。漢廷則置使匈奴中郎將率兵保護其安全。到東漢中晚期,南匈奴開始大規模內遷幷州,其勢力範圍從朔方、五原諸郡一直延伸到太原郡汾陽縣,儼然是佔據了大半個幷州。如今南匈奴的勢力更是增加到了29000餘“落”。草原民族一“落”爲5~15人不等,就算取其中數以一落10人來算,南匈奴的人口亦已接近30萬人,與幷州本地漢人人口不相上下。

在鍾繇看來若是能將南匈奴拉入曹軍陣營,便可有效地牽制齊軍在幷州的發展,爲曹操平定荊州爭取時間。話說當年南匈奴單于呼廚泉與袁尚部將郭援一同出兵入侵關中。結果被鍾繇聯合馬騰前後夾擊。郭援爲馬超部將龐德斬殺,呼廚泉則自此向漢廷稱臣。因此鍾繇相信憑藉昔日關中一戰的餘威,應該能威逼利誘南匈奴的就範。

其實不僅是鍾繇在打南匈奴的主意,此刻遠在平城的蔡吉也在密切地關注着南匈奴的動向。尤其是當步度根流竄入南匈奴所掌控的五原郡後,蔡吉更是將麾下文武招入府中一同商討應對之策。

議事廳內蔡吉環視了一番在場文武開門見山道。“據探子來報。賊酋步度根已竄入五原,不知諸君有何計較?”

“演願提兵追擊。不取步度根首級誓不還!”曲演二話不說就向蔡吉請戰道。在他看來這種事情根本不需要商討。直接召集兵馬一路追殺上去便可。

然而一旁的龐統卻搖了搖頭道,“南匈奴與鮮卑人時有勾結,貿然出兵深入五原恐有不妥。”

龐統一席話贏得了在場田豫等人的一致認同。由於南匈奴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所以就算南匈奴單于臣服漢廷,地方上的一些匈奴部族依舊會時常入寇東漢邊塞殺官吏。甚至多次與鮮卑人聯兵深入內地襲掠。南匈奴這次雖沒有響應高幹起兵反曹,但並不代表呼廚泉就沒有與鮮卑人有所勾結。若南匈奴在齊軍追擊步度根的時候,包庇步度根,甚至與鮮卑人一起聯手伏擊齊軍。那可就麻煩了。

於是熟悉幷州情況的田豫斟酌了一下向蔡吉提議道,“主上可先向呼廚泉示恩,再邀請呼廚泉一同追剿步度根。”

“區區胡酋,何須主上示恩。”曲演不以爲然地打斷了田豫進言,“那呼廚泉若不尊號令,就連他一同征剿。”

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提議,蔡吉一時間陷入了沉默。田豫恩威並施的提議是漢朝官吏對付遊牧部族的常用手段。所謂的“施恩”要麼就是授予對方高官,要麼就是賜予對方厚祿,要麼就是乾脆像袁紹、公孫度那樣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呼廚泉已是南匈奴單于,自是不會看上尋常封號。而蔡吉莫說沒有女兒,就算有也不會送出去嫁給異族。於是蔡吉唯一能向呼廚泉施恩的方式就只剩下了給財物。因此相較之下曲演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更符合蔡吉的胃口。只是有些時候光有氣勢是無法成事的。

要知道爲了在幽並各部族面前展示齊軍的實力,蔡吉這次可算是付出了不小代價。特別是作爲誘餌出擊的趙雲部幾乎損失了七成兵力,甚至就連趙雲本人都險些折在陰館。世人皆道蔡吉這次玩了一手聲東擊西,以“山崩地裂”之術輕取平城。卻哪知蔡吉每每回想整個過程都會後怕不已,甚至深感後悔。蔡吉後怕的是如果張遼沒能及時趕到陰館,那趙雲連同先鋒數千兵馬必會城破身死;後悔的是因她一時逞能,險些折損手下一員大將。畢竟如果不是蔡吉執意拒絕徵召烏桓人助戰,手下的謀士們也不用行此險策。更爲重要的是與高幹一戰,讓蔡吉意識到這世上沒有完美的計劃,哪怕是像高幹那樣的庸才,也可能做出一些偏離預測的決斷,從而破壞全盤計劃。

且就在蔡吉低頭不語之時,龐統清了清嗓子,拱手提議道,“統以爲主上可先命呼廚泉出兵征剿步度根。若其誅滅步度根,主上便賜其財物。若其陽奉陰違,放走步度根,主上亦可出兵興師問罪!”

蔡吉聽罷龐統所言,頓覺眼前一亮。沒錯,此計既可以夷制夷,又可試探出呼廚泉對齊軍的態度。關鍵是齊軍現在需要時間休整軍隊,若表現得軟弱難免會讓匈奴人覺得有機可乘。而一旦休整完畢,蔡吉將十分樂意好好教訓南匈奴一番。要知道匈奴可是五胡亂華的主力之一,現任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劉淵正是五胡十六國漢趙的開國君主。所以同鮮卑一樣,南匈奴也是蔡吉有心削弱的一大勢力。不過想到匈奴“左賢王”,蔡吉心頭又多了一番計較,就見她撫掌稱快道,“善!就依士元之計行事。孤不僅要呼廚泉追剿步度根,還要其送還蔡昭姬。”

“蔡昭姬?可是蔡伯喈之女?”一直沒發話的賈詡驟然擡頭盯着蔡吉問道。

“正是。據悉其已嫁於匈奴左賢王。”蔡吉緩緩頷首。蔡昭姬就是後世家喻戶曉的蔡文姬。無論是出於對這位漢末才女的尊敬,還是向南匈奴表現出強硬的姿態,蔡吉都有理由出面迎回蔡文姬。

賈詡眼見蔡吉證實了蔡昭姬的身份,不禁長嘆一聲道,“未曾想伯喈公之女竟流落匈奴王庭。”

倒是旁邊的長史胡昭耳聽蔡昭姬竟是匈奴左賢王的侍妾,連忙向蔡吉進言道,“主上,匈奴諸王侯中,以左賢王最高,常以太子爲之。主上此舉恐激怒匈奴。”

“蔡氏乃孤本家,孤又豈能坐視其流落胡地。”蔡吉義正詞嚴地再次強調了自己的立場,跟着又衝着在場文武肅然正色道,“胡人素來畏威不畏德。平城一戰令烏桓諸部奉孤爲烏桓單于。若南匈奴不奉號令,孤亦不懼一戰,故還請諸君早作準備。”(未完待續。。)

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十九節把酒而談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63節意欲何爲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56節建安朝賀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35節不其之戰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32節反客爲主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47節積善道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61節張繡投降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52節大夫吳碩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40節蒙面男子第一節 仁與殺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五十二節 大婚在即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復更通知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65節陰謀陽謀
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十九節把酒而談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63節意欲何爲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56節建安朝賀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35節不其之戰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二十八節 天賜美食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32節反客爲主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47節積善道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61節張繡投降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52節大夫吳碩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40節蒙面男子第一節 仁與殺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五十二節 大婚在即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復更通知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65節陰謀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