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

建安八年七月,劉備命張飛領兵一萬自公安渡江攻打重鎮江陵。消息傳到烏林時,曹操正與麾下文武巡視水寨。曹營諸將乍聞張飛來犯紛紛神色驟變。而跟在曹操身後的鄧羲更是忍不住慌忙上前進言道,“張益德乃萬人之敵,還請丞相速速調兵馳援江陵。”

可此時的曹操卻是神定氣閒地擺了擺手道,“爾等無須多慮,江陵自有妙才鎮守。”

眼見自家主公如此鎮定,一衆曹營文武胸口懸着的大石自然也是隨之落了地。其實曹操從一開始就不信劉備會與孫策會突然反目成仇。而他也從來不懼孫劉聯手。依曹操看來無論劉備與孫策有何圖謀,在曹軍強大的兵力面前都不過是以卵擊石。此番若能同時擊敗孫劉兩家,無疑將使他的威望更上一個臺階。所以曹操在東進伐吳的同時,亦是派遣夏侯淵連同荊州降將文聘坐鎮江陵監視劉備部的一舉一動。本來依照曹操的判斷劉備多半會趁曹孫鏖戰之際出兵截斷曹軍的糧道。只是眼下看來劉備似乎遠比曹操想象的還要沉不住氣,竟然不等曹孫兩軍決戰便已出兵江陵。

不過劉備此舉多少還算在曹操的意料之中。畢竟在曹操的記憶中,劉玄德雖爲當世梟雄,但其在軍事上的表現一直乏善可陳。哪怕是之前的芍陂之遁,在曹操看來也僅是借了暴雨之巧。至於諸葛孔明嘛,此子固然懷有蘇張之才。然終究年紀尚輕,缺乏軍旅經驗。否則之前形勢大好的四家聯盟又豈會被他曹孟德輕易擊破。現如今在曹操的眼裡唯一可慮的人物就只剩下了一人。

思慮至此,曹操不由漫步走到江邊。但見滔滔江水滾滾東去,下游不遠處燈火閃動,恰是周瑜駐守的赤壁水寨。對於隔岸那位年輕的孫吳水師都督,曹操是打心眼裡欽慕不已。只可惜周瑜與孫策乃八拜之交,情同手足,絕不是高官厚祿可以離間的人物。所以這份欽慕此刻在曹操心中轉化爲了昂揚的鬥志:“周公瑾,汝還有何計可出?”

事實證明曹操的這份自信絕非憑空而至。僅僅不過十日的功夫。夏侯淵便在江陵大敗張飛,並將來犯的劉備軍悉數趕回了長江以南。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這一頭烏林曹軍水寨鑼鼓喧天彈冠相慶。那一邊獲知張飛兵敗的赤壁孫軍水寨上下卻是一片譁然。

“張益德號稱萬人敵,怎會如此不堪一擊!”“哼!什麼萬人敵,不過是徒有虛名之輩。”“是啊!張益德爲人魯莽,早年曾丟下邳。當不得大任。”“吾早說過劉玄德不足爲信。”

中軍大帳內一干孫營文武將對打了敗仗的張飛那是極盡羞辱之能事。其實也不能怪孫營諸將勢利眼。實在是張飛此番敗的太不是時候。眼下正值孫曹兩軍對峙的關鍵時刻,劍拔弩張間一場大戰一觸即發。張飛這一敗不僅鼓舞了曹軍的士氣,還讓孫營上下陷入了背水一戰的孤立之中。

“好個諸葛孔明,竟設計催促本都督出戰,”望着底下羣情激奮的將校,周瑜手摸虎符暗暗冷笑。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今張飛一敗已然挫了孫軍的銳氣。倘若周瑜不盡快出兵與曹操決戰,那孫營的士氣很快就會消耗殆盡。當然目前的情勢也不能說完全對孫軍不利。至少曹軍在獲勝後必會恃強輕敵。有道是驕兵必敗,或許決定勝負的關鍵就在這一戰。於是乎,在心中有了決斷的周瑜旋即便將目光掃向了站在一旁的黃蓋。

黃蓋,字公覆,本爲南陽太守黃子廉後人,但家族分離,黃蓋祖父遷到零陵居住。後來鄉親都死去,黃蓋生活艱難,但仍有壯志,雖然貧窮,仍常負薪警戒自己,又自習讀書、學兵法。之後擔任郡吏,再被考察爲孝廉,升任公府。初平元年,孫堅舉義兵,黃蓋跟隨了他。孫堅南向擊敗山中草寇,北往打跑董卓,於是任命黃蓋爲別部司馬。孫堅去世後,黃蓋又繼續追隨孫策轉戰南北,可謂是孫氏的元勳之臣。

此刻面對周瑜投來的視線,這位孫營老將當即心領神會地出列抱拳道,“都督,曹軍新勝,士氣正旺。本因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然營內糧草將盡,支用不足旬月,故蓋以爲都督當依子布先生之諫,儘早收兵,還師吳郡。”

黃蓋此言一出,帳內再一次響起了一陣譁然之聲。衆人皆知之前張昭因竭力反對同曹操開戰,而被孫策逐出幕府賦閒在家。如今黃蓋不僅當衆再次提起張昭的諫言,還毫不避諱地坦言軍中糧草只夠堅持一個月,分明就是在逼迫周瑜撤兵。聯想到眼前的周都督一直以來都力主抗曹,一干武將立馬便將視線通通投向了周瑜。

果然就見堂上週瑜劍眉豎挑,怒極反笑,“還師吳郡?老將軍是否還要主公投降曹賊?”

迎着周瑜充滿殺氣的誅心之問,黃蓋毫不退讓地抱拳明志,“都督明鑑,老夫句句肺腑,皆是爲孫氏基業着想。”

“哼!汝在此妖言惑衆,亂我軍心,該當何罪!”只聽砰地一聲,周瑜一把掀翻了面前的案牘,拔劍直指黃蓋鼻尖,勃然大怒道,“左右速將黃蓋拿下,推出轅門斬首示衆!”

衆人眼見周瑜竟要將老將黃蓋推出問斬,一時間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與黃蓋平日關係甚佳的韓當更是直接下跪替黃蓋求情道,“都督息怒!還請都督看在黃老將軍乃孫氏元勳的份上,且饒黃老將軍一回。”

周瑜卻是長劍一抖,厲聲呵斥道,“義公將軍休要多言!否則餘連汝一併責罰!”

同黃蓋一樣幽州遼西郡出身的韓當也是孫家的老臣。由於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韓當被孫堅賞識,追隨他四處征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攻陷敵人、擒拿俘虜。待到孫堅過世,韓當又追隨孫策東渡長江,討伐揚州的丹陽郡、吳郡、會稽郡,升遷爲先登校尉 ,並被孫策授兵二千,馬五十匹。之後韓當再追隨孫策征伐揚州廬江郡的太守劉勳,在荊州江陵郡的沙羨縣擊破黃祖。回師討平了揚州豫章郡的鄱陽縣,兼領樂安縣長,山越畏懼心服。

眼見周瑜先是要將黃蓋斬首。後又威脅懲處韓當,儼然一副神擋殺神,佛擋滅佛的架勢,大驚失色之下現場的孫營將校當即與韓當一起齊刷刷地跪了一地向周瑜求饒道。“請都督饒過黃老將軍!”

望着底下黑壓壓跪着的一片同僚。周瑜僵持了片刻後,最終還是還劍歸鞘道,“黃蓋,今日且饒你一命,然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來人,將其拖出帳外,重打五十軍棍!他日再有言退者。殺無赦!”

隨着周瑜一聲令下,兩員力士雙雙上前將黃蓋架出了帥帳。不多時帳外便傳來闆闆到肉的啪啪聲以及黃蓋竭力忍耐的悶哼聲。直叫人聽得心驚肉跳。而一些原本還存有異心的將校眼見連黃蓋這等元勳老臣都差點被周瑜斬首示衆,亦是嚇得大氣都不敢多喘一聲,更毋庸說是妄談“退兵”二字了。一時間孫營內外那是衆志成城,同仇敵愾。而周瑜則趁勢命令諸將支取糧草爲即將到來的決戰做最後的準備。

且就在孫營上下磨刀霍霍的同時,對岸的曹軍水師亦是早已整裝待發。特別是長水校尉張允用鐵鏈將戰船依三十艘爲一組連在一起,並在船上鋪上了木板,一舉解決了困擾曹軍的暈船問題,使得士卒與戰馬能在戰船上往來如履平地。此舉不僅令曹軍將士爲止歡呼雀躍,就連久經戰陣、深明兵法的曹操,亦是洋洋得意,自以爲就此勝券在握。眼瞅着曹軍兵卒經過日夜操練已然適應了張允的船陣,自覺時機已然成熟的曹操便下令召集帳下文武在烏林水寨擺開陣勢檢閱水師。

這一日江風獵獵,旌旗招展,曹操負手立於旗艦船頭,環顧周遭穩如泰山的船陣,意氣奮發間不禁仰天大笑,“妙哉!妙哉!昔年蔡安貞曾邀孤一同觀鉅艦,然蔡氏鉅艦與今日之船陣相比,實乃小巫見大巫也。”

一旁的鄧羲見狀趕緊不失時機地奉承道,“丞相得此船陣,必能縱橫馳騁江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謀士裴潛跟着附和道,“東吳戰船與王師船陣相比,如燕雀對鴻鵠,如螢火對日月。無怪乎,周氏小兒會慌不擇路,重打孫家老將。”

耳聽裴潛提起周瑜打黃蓋之事,曹操的嘴角也隨之揚起了一道得意的弧度。其實孫家老將黃蓋被周瑜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的消息一早就順着江風飄到曹操的耳朵裡。對於孫營發生的這場變故曹操並不覺得意外。孫策、周瑜固然是年輕氣盛執意要與他曹孟德一爭高下。但孫營之中的老臣,如張昭、黃蓋等人卻是始終反對孫策出兵。起初周瑜有孫策鼎力支持尚能力排衆議揮師北上與曹軍對峙於大江之上。然而隨着張飛兵敗江陵,孫營人心浮動,資歷尚淺的周瑜爲壓制異議,通過重打孫家老將來立威倒也不足爲奇。只是如此一來,周公瑾與孫家老臣之間的矛盾必將更爲激化。

想到孫營將帥已然失和,周瑜爲立威而急於出戰,曹操的腦中不禁浮現出了腳下船陣將孫家水師碾爲碎片的壯麗景象。是的,眼前這片船陣乃是曹操近期的得意之作。也正是仗着有這麼一招殺手鐗,曹操方纔有自信同時對付孫劉兩家。

話說將船首尾相連的雖是張允出的主意,但是戰船的排列與佈陣卻是曹操根據他的著作《戰船令》精心推敲出的得意之作。其實曹操之所以會如此重視研究水師主要還是受了東萊水師的刺激。特別是當年蔡吉以水師在延津截殺袁紹的戰績,更是令曹操寢食難安,生怕有朝一日蔡吉會故技重施用水師切斷曹軍的南北聯繫。因此自打在黃河上見識過東萊水師的巨船之後,曹操便一直都在潛心研究有關水戰的戰法。依曹操之見兵法一通百通,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佈置得當陸地上的戰陣一樣能適用於江河湖海。《戰船令》便是曹操依據自己多年的作戰經驗再結合水戰特點總結出的一套水戰戰法。當然光是紙上談兵終究做不得數,《戰船令》真正效果如何還需經過實戰歷練方纔可知曉。

此番先拿孫家水師試刀,待孤擒下週公瑾後,再與蔡安貞逐鹿於黃河之上——如此這般在心中暗下了一番決心之後,曹操回頭向張允詢問道,“張校尉,水師既已成軍,不知何時可以出戰?”

張允哪會懂得天文地理。不過他料到曹操在檢閱水師之時必會詢問相關問題,所以事先已向鄧羲等人討教過如何作答。這會兒耳聽曹操問到了實處,張允先是裝腔作勢地擡頭看了看萬里無雲的天空,跟着又瞅了瞅一旁迎風飄動的戰旗,隨即鄭重其事地抱拳答道,“回丞相,東風已起,想來周公瑾不日便會主動求戰。屆時吾等只需以逸待勞,便可一舉殲滅來犯之敵。”

曹操雖說並不熟悉荊州一帶的氣候變化,但對於腳下這支船陣的弱點還是心知肚明的。由於船陣的戰船由鐵索相連,且每一艘戰船受風力、水流的影響速度各有不相同,如此這般使得船陣在速度與機動力上都遠遜於尋常戰船。因此對於船陣而言最佳的攻擊方式便是防守反擊。而這也是曹操遲遲不肯主動進攻赤壁的一大原因。不過要是周瑜迫於壓力主動進攻曹軍水師那可就另當別論了。

事實上就目前獲得的情報而言,周瑜也確實擺出了即將主動出擊的架勢。所以此刻聽罷張允所言,曹操深以爲然地點了點頭道,“善,孤便在此靜候周公瑾自投羅網。”(未完待續。。)

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八節鄴城蒼蒼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安民告示~~~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五節 名家豪族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55節互爲犄角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43節人情債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60節龍爭虎鬥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43節人情債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63節意欲何爲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58節曹府夜宴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二十節 **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一節踏雪尋友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11節少年英雄第39節同車而行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36節雁門張遼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
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八節鄴城蒼蒼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安民告示~~~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五節 名家豪族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二十三節非人論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55節互爲犄角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43節人情債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60節龍爭虎鬥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43節人情債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63節意欲何爲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58節曹府夜宴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二十節 **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一節踏雪尋友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11節少年英雄第39節同車而行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36節雁門張遼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