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

蔡吉坐在雕花紫檀四套馬車上,純衣𫄸袡,以𫄥束髮,外罩錦幜。這是典型的漢代貴族新娘裝束。不同與於後世大紅大紫嫁衣,以及西方純白的婚紗。漢代的婚服以玄色與𫄸色爲主。黑而有赤色者爲玄,赤與黃即是𫄸。說白了就是黑裡面帶點兒紅,紅裡面帶點兒黃。蔡吉所穿的純衣𫄸袡,就是𫄸色衣緣的黑色深衣,外披名爲“幜”的硃色御塵罩衣。

與蔡吉一身端莊造型相得益彰的是身着綃衣的侍女以及金光閃閃的儀仗衛士。綃衣是這個時代女子助祭之服,由生絲染以玄色製成。蔡吉一開始嫌訂婚禮黑壓壓一片太過詭異(親,極道出巡咩~~~還是拍《我的老婆是大佬》吶~~~),想讓侍女換上彩衣。可黃珍等人堅持要依禮行事。拗不過這些老夫子的蔡吉也只得接受了這一安排。至於衛士身上的閃閃金光則來自於他們身披的黃銅鎧甲。此舉除了裝飾之外,也是在爲東萊五銖日後發行造勢。試想連蔡吉身邊的士衛都能以黃銅爲甲,用黃銅鑄錢又何足掛齒。此外,馬車四周還環繞着郭嘉、太史慈等蔡府文武官僚,以及衆多趕來龍口觀禮的賓客。這其中自然是缺少不了甄堯、王翰等人。

“蔡使君果然大守筆!可惜正傑兄不在,其可是最愛湊熱鬧的。”王翰環視了一番周圍的盛裝人羣后,由衷感嘆道。

“正傑本就喜好神龍見首不見尾,或許其此刻就在人羣之中也不一定。”甄堯搖着摺扇半開玩笑道。不過當他看見身旁對周遭熟視無睹,一心只盯着前方的司馬欣時,心頭不由地沉了一下。甄堯其實與司馬欣並不熟。只因大哥託他帶此人來東萊張見識,甄堯才與其同行。然而經過這些日子的接觸,甄堯敏感地覺察到眼前的青年爲人雖不張揚,卻也絕非商賈出身。事實上,從司馬欣的某些行爲舉止來看。甄堯覺得他可比販馬的王翰有見識得多。

這年青人究竟是什麼人?甄堯不禁對司馬欣的身份產生了興趣。不可否認,此刻每一個站在這裡的賓客都各有各的目的。他們或是依附於蔡吉,或是與東萊有生意往來。或是看好曹蔡聯姻。包括甄堯本人也是一樣。甄堯的麼妹嫁於袁紹次子袁熙爲妻,本是爲了給甄家尋一強勢後臺。可袁紹稱帝的舉動卻打亂了中山甄家的如意算盤。袁紹一統天下,固然能爲甄家帶來榮華富貴。但世事終究無常。誰都不能保證袁紹一定會贏得天下。更何況袁紹背主稱帝。本就已經犯了天下士林的大忌。俗話說得好,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爲了給甄家留條後路,身爲庶子的甄堯便揹負起了爲甄家留條後路的重責。

倘若司馬欣也抱有相似的目的,那他來龍口之後就應該多多接觸東萊的核心人物,並努力在蔡吉面前留下好印象。但司馬欣卻沒那麼做。至始至終他都像是一個旁觀者一樣遊離在外,既不結交東萊官僚,也不和商賈談生意經。那他來龍口的目的又是什麼?難道只是爲了看場熱鬧?

正當甄堯在暗自揣測司馬欣的來意之時,天地之間忽然揚起了一片塵埃。不多時地平線上便出現了一隊騎兵。旌旗招展間。一輛由四匹戰馬拉着的大車,顯得尤爲耀眼。但見車架的四方以絹制的帷格披掛,車頂和柱子上都繪滿了漆畫裝飾。論華麗程度絲毫不遜於蔡吉的車架。

曹丕就坐在這輛馬車之中。着爵弁服,玄色上衣。𫄸色帷裳,白絹單衣,赤色舄。革帶上佩以𫄸色𫖒、山玄玉而朱組綬以及一柄七星長劍。如此一派新婿打扮的他自然是不可能單騎入城。但在正襟危坐之餘,曹丕還是透過披掛的間隙偷偷打量了一番車外的景象。只見對面的龍口城外錦旗飄展,人山人海。在一干玄衣侍女的映襯下,蔡吉的座駕以及那一干“金甲”衛士顯得尤爲引人注目。曹丕從未見過如此炫目的陣仗,他雖遠遠地看不清楚蔡吉的面目,卻也由衷地覺得車駕上的女子當真好似九天玄女下凡。

相比好奇不已的曹丕,身爲送婚使的曹純和劉曄可算是被龍口城下的這番陣勢唬得一驚。曹純看見蔡吉親自坐在了城門口,當場就變了變臉色,指着對面的車駕溫聲道,“蔡安貞是何用意!”

相比之下劉曄的反應則要平和許多。在經過最初的驚訝過後,他立馬就想明白了蔡吉一方的用意。可現在有求於人的是曹操,爲了大局着想劉曄等人也只得捏着鼻子接受對方的這一“小動作”。於是劉曄當即拍了拍曹純的肩膀安撫道:“子和將軍無需驚慌。蔡使君是在攜軍民歡迎公子。”

由於劉協任命蔡吉爲齊侯的詔書還在劉曄的身上,因此這會兒的劉曄還是稱蔡吉爲使君。曹純雖覺得蔡吉的做法於禮不合,可想想這只是訂婚,也就按捺下了心中的不滿。轉而一撥馬頭道,“吾這就去讓公子早做準備。”

就這樣劉曄、曹純一行人等無視蔡吉有違禮制的出迎,護着曹丕的車駕大大方方地行進到了龍口城前。蔡吉身爲新婦自然是不能親自下車相迎,因此龍口這邊由前魯國相陳旭東與黃珍出面迎接劉曄與曹純,並與其一同住持納徵之禮。

所謂的納徵之禮,就是男方向女方贈送聘禮。一旦女方收下聘禮就代表雙方已定下婚約。至於具體的成親之日倒是可以慢慢商量。由於蔡吉與曹丕本就是政治聯姻,因此蔡吉一方並不會像尋常小民那般計較聘禮的多寡。而曹操亦備了大量聘禮給足了蔡吉面子。

隨着贊禮報上吉時,曹丕緩緩走下馬車,在他的身後跟着手捧禮函的何晏。話說這禮函也是有所講究的,其長一尺二寸。乃是象徵一年十二月;寬一寸二分,代表一日十二個時辰,檀木厚二分,象徵二儀,蓋厚三分。象徵三才,函內寬八分,象徵八節。

蔡吉坐在車上注視着曹丕將寓意深刻的禮函獻給代表自己長輩的陳旭東。她依稀還記得當初司空府夜宴上。曹丕坐在曹昂身旁文靜的模樣。那時的她只是感慨曹操帶着未滿十歲的兒子上戰場。卻不曾想,有朝一日自己竟會與魏文帝成婚。蔡吉在自嘲之際,又仔細打量了一番小丈夫。發覺曹丕雖稚氣未脫。但舉手投足倒也頗爲沉穩。看得出來事先是有嚴格訓練過的。人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亂世中的世家子才叫真正的不得不早熟。

陳旭東代蔡吉收下禮函算是完成了納徵之禮,同時也意味着蔡吉與曹丕正式定下了婚約。眼見自己最大一樁任務已完成的劉曄,先是暗暗長舒了一口氣,旋即從懷中取出了漢帝的高聲宣佈道:“曹丕,蔡吉接旨。”

蔡吉早就知曉劉曄會帶來漢帝的旨意,當即以一派虔誠的姿態走下車駕與曹丕一同接受了漢帝的冊封。對於漢帝所許諾的齊侯頭銜,蔡吉的家臣幕僚們那是早已期盼多時。因此當蔡吉從劉曄手中接過聖旨之時,現場頓時就爆發出了一陣雷鳴般的歡呼聲。惹得見慣大場面的曹丕也忍不住楞了一下。

趁着曹丕分神之際。蔡吉順勢牽起對方的衣袖,信步朝自己的車駕走去。迷迷糊糊之下曹丕亦步亦趨地跟着蔡吉坐上了馬車,也直到此時他才發覺自己比對方矮了小半個頭。蔡吉可沒功夫關心誰高誰矮的問題。她要做的是讓在場的賓客看到是自己將曹丕帶上了馬車。好在在曹丕的配合下這一切看上去很自然。當然身後鐵青着臉的曹純不在此列。

馬車穿過熱鬧的街市一路駛向整修一新的齊侯府。沿途的百姓紛紛向車上的新人獻上了鮮花與祝福。曹丕與蔡吉並肩而坐,雖說他儘量想保持目不斜視。但是滿天的花瓣還是吸引了他眼角的餘光。在他的眼中,龍口的一切都像壁畫中描繪的仙境,就連身邊坐着的蔡吉也美得有些不真實。曹丕小心翼翼地掩藏着自己的想法,並努力做到處變不驚。因爲他是曹操的兒子,代表司空府而來,絕不能讓人小覷!

其實不僅是曹丕,曹純與劉曄也被龍口的繁華驚得瞠目結舌。除了當年的雒陽劉曄還不記得有那座城市能像眼前的龍口這般亭臺林立。至於號稱京師的許都與之相比,更是雲泥之別。曹純先前還覺得蔡吉過於自大,竟敢於向司空府耍花招。此刻他卻不得不承認至少在財力方面,蔡吉確實有實力同主公以盟友相稱。不過曹純與劉曄很快就意識到長街上的一切算不了什麼。齊侯府的宴會纔是真正的瑤池盛會。

宴席上的佳餚豐盛美味,杯中的美酒堪比瓊漿玉液。就着悠揚的絲竹聲,每一個在場的賓客都打心底裡相信,以蔡吉的財力加上曹操的軍力那便是天下無敵,就算強勁如袁紹也非其對手。至於誅滅袁紹之後,曹蔡兩家會如何相處,則不是衆人現在的考慮的問題。天下大勢瞬息萬變,能站對一時的隊,就先站一會兒再說。

因此白天雖發生了一些小間隙,宴席之上衆人卻是其樂融融。但見劉曄與郭嘉推杯換盞相談甚歡,曹純與太史慈一碗接着一碗地拼酒,何晏則與禰衡大眼瞪小眼地爭論不休。相比之下坐在主席的曹丕就顯得拘束得多,不僅沒怎麼喝酒,就連菜和水果也吃得很少。蔡吉可是記得曹丕愛吃葡萄的,可結果面前食案上的葡萄楞是一顆沒動。(不是說葡萄紫是魏國的顏色咩~~~)

似乎是感受到了曹丕的拘謹,蔡吉擱下酒樽主動詢問道,“菜式可合公子胃口?”

曹丕當然不是不想喝酒吃菜,只是怕喝多了吃多了失態。於是他趕緊拱手回道,“菜餚甚合口味。”

客氣而又生分的回答。誠然曹丕一直都想表現得自然得體。可蔡吉還是能感覺到身旁男孩的緊張。雖知有些隔閡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消弭的,蔡吉還是向其寬聲安撫道,“既來之,則安之。公子若有不適,無須客氣,儘管開口。”

曹丕擡頭看了看蔡吉,最終還是什麼都沒說。蔡吉也沒有勉強與他,反正來日方長,只要曹蔡兩家聯盟一天,他倆就得拴在一起一天。甚至像這樣一直相近如賓下去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宴席自日頭西斜一直延續到月上柳梢。眼見夜色已深,在場賓客也醉得七倒八歪,蔡吉旋即宣佈宴會結束,與曹丕一同退出了大廳。由於蔡吉與曹丕還沒有正式拜堂成親,因此兩人暫時還得分開住。爲此蔡吉特地讓人騰出了一處別院供曹丕單獨居住。至於曹純與劉曄等送親使則暫住城內驛館之中。

就在一干賓客乘坐牛車、馬車離開侯府之時,蔡吉領着鈴蘭一路將曹丕與何晏送往住處。何晏在宴席上似乎喝得不少,原本白皙的面容,這會兒泛着粉色的紅暈。曹丕相較之下則要清醒得多,他始終跟在蔡吉的身後默不作聲。新月雖爲流雲所掩,長廊上掛着的宮燈依舊將夜道照得薄明。蔡吉站在書有天一閣字樣的匾額下,向曹丕介紹道,“此乃天一閣,公子先暫住此院。”

可正當曹丕想要向蔡吉致謝之時,他倆的身後忽然響起了一陣疾呼聲——“走水也!”

蔡吉與曹丕雙雙循聲望去,只見東南方向上一團橙紅色的光芒急速正在向侯府這邊蔓延,那兇猛的跳躍程度顯然不是尋常住宅燈火。見此情形,衆人的醉意頓時就被拋到了九霄雲外。鈴蘭更是不禁嬌聲驚呼道,“是衙門!衙門失火也!”

相比驚慌的鈴蘭,蔡吉在經過最初的愕然之後,很快就恢復了冷靜。在她看來衙門失火自然是有衙役去滅火。自己犯不着爲此亂了陣腳。今夜城內絕大多數的文武幕僚都在侯府赴宴,衙門僅留有一班衙役當值。這場蹊蹺的大火是天乾物燥的產物?還是人爲縱火?燒個空殼子衙門又有何意義?

千頭萬緒之下蔡吉的腦中猛地靈光一閃,將視線自熊熊的火光轉移到了身後一羣侍從身上。這些侍從本來是要留在天一閣照顧曹丕起居的,突如其來的大火讓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慌亂不已。突然間一個特殊的身影進入了蔡吉的視線。(未完待續)

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二節初抵錦西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69節入北海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66節天下未平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八節鄴城蒼蒼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上架感言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三節邊城風雲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47節積善道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
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二節初抵錦西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69節入北海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二十一節 初登龍口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66節天下未平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八節鄴城蒼蒼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上架感言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三節邊城風雲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47節積善道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