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鳳閣羣相

金秋九月正是雲高氣爽的豐收季節,田豐坐着牛車一路穿過龍口時下最爲熱鬧的糧市,但見兩側商鋪中大小豆,瞿麥,山提,赤小麥,旋麥鋪得到處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操着不同的方言給勁地討價還價、放聲吆喝,可車駕內的田豐卻絲毫不嫌棄糧市吵鬧煩人。

田豐猶記得二十多年前他在雒陽任侍御史時,也曾像這樣天天從人聲鼎沸的糧市中打馬走過。當時雒陽作爲大漢的帝都,其糧市自然是比龍口糧市還要大上十多倍。只可惜歷經十多年的戰亂曾經繁花似錦的帝都雒陽儼然已成殘垣斷壁,莫說糧市便是糧食怕也難覓蹤影。哪兒還會有眼前這等盛景。

“龍口雖小倒也有幾分王氣。”想到這兒田豐放下車簾,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話說田豐此番受命出任戶部尚書後,冀州刺史一職便轉由太史慈接任。不過由於冀州目前由蔡吉和曹操各佔一半,爲了便於管理蔡吉便將其治下的冀州五郡連同黃河以北原屬兗州的黎陽、濮陽、平陽三縣以及原屬青州的平原、樂陵兩縣合併爲“河東道”。所以眼下太史慈的正式身份乃是河東刺史,除了軍事之外整個河東地區的司法、政務皆由其統管。事實上除了冀州更名爲河東道之外,北方的幽州也與原屬幷州的雁門、定襄、雲中三郡重新整合爲“河北道”,並由龐統替代李敏出任河北刺史。而南方的徐州的琅琊、彭城、東海三郡與兗州的泰山郡合併爲“淮北道”,並由劉義遜出任淮北刺史。剩下的青州各郡縣則作爲“直隸道”。由黃珍出任直隸府尹。

對於蔡吉在軍制、官制以及行政區劃分上實施的一系列改革,田豐是即欽佩又好奇。須知蔡吉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接連推出多項新政,且每一項新政皆有的放矢。甚至還有章可查、有據可證。像是兵、吏、禮、刑、戶、工六部就脫胎於《周禮》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更爲難得的是蔡吉本人並不急於出成績,而是有條不紊地將這些個新政分批分段實施。

近期蔡吉的主攻方向是徵召府兵,而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田豐作爲掌管財政、戶籍的戶部尚書自然少不得與郭嘉執掌的兵部互相協作替蔡吉出謀劃策改進新制。這不,牛車不多時便載着田豐駛過官署區來到了齊宮城前。

坐落於龍口城東北角的齊宮城乃是在原齊侯府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整座宮城坐東朝西,除了加築宮牆與四門之外,在過去的一年中還增設了用來舉行慶典、朝會的紫宸殿。紫宸殿的北面是宴請賓客用的集英臺,南面設有一處朵殿作爲蔡吉上朝前和退朝後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紫宸殿往東則是由原議事堂改建的勤政殿。勤政殿是蔡吉平日聽政處理公務的地方。隨着蔡吉懷上繼承人爲了便於其休憩安胎。衆人效仿紫宸殿的朵殿,在勤政殿的南側又加設了一間棲鳳閣。勤政殿再往東便是蔡吉日常生活的內苑了。蔡吉不像其他的男性諸侯需要供三宮六院,所以齊宮城的內苑現在基本保持齊侯府的原樣不變。

總之受地形的限制。齊宮城佈局緊湊,宮室也較爲簡易。不過無論是蔡吉還是她麾下文武都沒太過在意此事。因爲在他們的心目中龍口終究只是一個用來過渡的都城。未來還有更大的城池等着他們去征服,去建設。

這會兒的田豐一下牛車,立即就有內侍上前替其領路。不過內侍並未將田豐直接引入勤政殿。而是先讓他在一旁的棲鳳閣歇息片刻。田豐算了算時辰判斷此刻華佗多半正在替君上診脈安胎。於是他也沒多問。直接撩簾跨進了棲鳳閣。棲鳳閣規制簡樸,小如常人所居,田豐一進屋就見得賈詡、郭嘉、王修、崔琰、李敏五人正坐在蒲團上品茶。加上田豐正好湊滿六部一閣。

有人或許要問郭嘉、王修、崔琰、李敏、田豐明明只有五部尚書,何來六部之說?原來蔡吉雖已任命蕭建爲工部尚書,但這位前琅琊太守卻以身染急病爲由遲遲沒有北上赴任。蔡吉倒也沒有因此治罪於蕭建,而是一面派遣使者前往琅琊探望蕭建,並表示自己會爲其預留工部尚書一職直到其完全康復;一面則讓郭嘉暫時代管工部。

反觀同樣郡守出身的李敏就十分配合地將幽州的行政權轉交給龐統,並在第一時間南下龍口出任禮部尚書。故而不管出身如何。此刻齊聚棲鳳閣的一干人等皆是蔡吉的股肱之臣,擁有參預機務、評議計書的權利。也正是這份特權令他們會被外界統稱爲“鳳閣羣相”。

此刻眼見田豐進屋。郭嘉立即熱情地向其招呼道,“元皓快來嚐嚐這嶗山茶。”

田豐拱手與衆同僚寒暄了一圈後,徑直坐到郭嘉身邊好奇地問道,“嶗山茶?青州亦有茶乎?”

其實也怪不得田豐會如此發問,歷史上直到20世紀50年代,方纔有人提出“南茶北引”的設想,認爲嶗山三面臨海,氣候溫和溼潤,水質優良,又有適宜茶樹。在此之前青州地區從未有過大面積種植茶樹的記錄。當然在這個時空蔡吉的到來改變了許多歷史,其中也包括了青州地區的茶葉培植史。

這不,面對田豐的疑問,郭嘉手搖摺扇笑着解答道,“君上五年前曾遣人自荊、揚二州取茶種栽於嶗山背風向陽半坡之地,歷經數年栽培,而今嶗山已有茶田十數畝。此茶便是出自嶗山茶園。”

“竟有此事?”田豐將信將疑地接過內侍端來的茶湯,細細品了一口,一股近似豌豆的清香頓時充盈齒頰。令他忍不住脫口而出道,“好茶!”

一旁的李敏亦跟着手捻長鬚掉起了書袋子,“昔年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未曾想青州亦能栽此珍品。”

田豐聽罷李敏所言,想起先前路過糧市時的熱鬧景象,由不得感同身受地點頭稱讚道,“青州真乃人傑地靈之地也。”

然則在漢朝的北方地區飲茶的習慣終究僅是在上層風行,西北、東北的遊牧民族更是連茶是啥味都不知道。所以眼下的茶葉還僅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珍品,而非後世可以“以茶易馬”的戰略物資。刑部尚書王修就覺得大規模栽種茶樹可能會影響青州本地的農業生產。但見他長眉一擰搖頭道,“茶雖好,終當不得糧草。青州多山地。不似冀州一馬平川,茶樹栽於向陽坡地豈不與糧爭地?”

“叔治勿慮。據講武堂司農所言,栽茶坡地雖是向陽,然茶樹喜酸壤。並無與糧爭地之憂。”郭嘉向王修解釋完茶葉的種植概況。又將摺扇一收指着碗中茶湯談起了蔡吉關於開茶市的設想,“其實君上引種茶樹並非貪圖口舌之慾。依華醫師所言,胡人喜食牛羊,燥毒淤積體內,易氣血失和、虛火鬱結,恰須茶湯解此燥毒。故君上欲在幽州榷場以茶易馬,一來可得良駒,二來亦可以茶羈摩胡部。”

郭嘉雖替衆人描繪了一番茶市的美好前景。可田豐等人依舊顯得將信將疑。畢竟在過去的千百年間北地的胡人不喝茶也照舊繁衍生息。僅憑一碗小小的茶湯就想羈摩住胡部多少有些異想天開。

好在自幼在甘肅武威長大的賈詡見識過羌人用馬匹牛羊向蜀地商旅購買茶餅,於是他便替郭嘉證言道。“奉孝所言非虛。羌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常以名馬與蜀商易茶。”

衆人聽罷賈詡所言,這纔信了郭嘉的說法。就見田豐趕緊將手中的半碗茶湯一飲而盡道,“能換名駒的珍品萬萬不可浪費!”

田豐的一番戲謔之言引得衆人鬨堂大笑。未等笑聲散盡,忽有內侍進屋通報,傳衆人進殿議事。一干人等聞訊連忙收起笑容,起身淨過手面後,便隨那內侍前往隔壁的勤政殿謁見蔡吉。

話說,蔡吉眼下才剛剛懷孕三個月,雖然其身型尚未發生顯著的變化,但這一時期的子宮最是不安定,稍不留神便會引發流產。爲了確保齊國未來的繼承人順利誕生,素有神醫之稱的華佗特地留在蔡吉身邊替其安胎。而蔡吉本人亦暫停了上朝、閱兵、視察等活動,並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與登高之類的大幅度動作。當然這並不是說蔡吉就此不再過問朝政。事實上自打懷孕之後這位勤政的女諸侯多數時間是待在勤政殿處理政務,而非躲在內苑養胎。

當羣臣踏進勤政殿時,蔡吉正倚在軟榻上同蔡琰探討着六部上交的文書。在她的左手邊,充當貼身秘書的曹丕另坐一枰,執筆將二人所議論的內容逐一錄下。見得郭嘉等人進殿,蔡吉當即停止了與蔡琰之間的討論,轉而微笑着朝羣臣招呼道,“衆卿不必多禮,快快看座。”

“謝君上。”衆人拱手齊聲謝恩後遂依次落座。

蔡吉環視了一圈面前的六位重臣,見人都到齊了,便微微欠身道,“抱歉,孤讓諸君久等也。”

面對蔡吉的致歉,李敏、王修等人接連口稱不敢。倒是田豐長袖一振,大大方方地朝蔡吉拱手道,“君上此言差矣。若非先前小憩片刻,餘等豈能嘗得香茗,聞得高論。”

“哦?此話怎講?”蔡吉聽罷田豐所言,遂將視線投向了郭嘉。

迎着蔡吉探究的目光,郭嘉拱手答道,“回君上,嘉不過是請諸君品茶,順帶提及君上以茶易馬之策。”

“原來如此。”蔡吉會意地點了點頭,轉而又向羣臣問計道,“不知諸君對以茶易馬之策有何見解?”

雖說田豐等人才剛剛獲知“以茶易馬”的概念,但面對蔡吉的詢問這些齊國重臣還是在第一時間就給出了各自的見解。王修身爲青州人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家鄉能出一項新特產,在得知種植茶樹並不與種植糧食衝突後,他便欣然向蔡吉提議道,“君上明鑑,僅憑嶗山十數畝茶田尚不足以建茶市以茶易馬,故依臣之見,君上可在從南方招募茶農,擴建茶園。”

戶部尚書崔琰跟着附和道,“叔治言之有理,不僅是青州,君上亦可在徐州試栽茶樹。”

然而田豐卻不似王修、崔琰這般樂觀,就見他手捻長鬚搖頭道,“據老夫所知茶樹喜溫溼,嶗山能栽茶實屬異數。君上若有心以茶易馬,還需派人前往荊、揚二州收茶。”

前面王修、崔琰、田豐談了如何增加茶葉產量,曾在幽州長期同胡人打交道的李敏便在如何實現茶馬互市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北地胡部尚無飲茶之俗,老夫以爲君上可先賜茶於各部單于,待各部單于喜好飲茶後,再談以茶易馬之事。”

相較走上層路線的李敏,賈詡對茶馬互市有着更爲深刻的理解。待見他沉思了片刻,最後一個發話道,“羌人以茶易馬乃是爲求以茶解毒,主上若有心開茶市羈摩胡部,可以贈藥爲名,施捨茶湯於胡部百姓。待茶能解毒之名傳遍胡地,以茶易馬便可水到渠成。”

在蔡吉看來王修、崔琰、田豐、李敏、賈詡五人的建議各有千秋,也各有各的侷限。於是她扭頭衝着一直在旁邊奮筆疾書的曹丕詢問道,“子桓,都錄下否?”

曹丕在雪白的綿紙上寫完最後一個字,連忙擱下手中的毛筆,轉身便向蔡吉抱拳道,“回君上,皆已收錄在案。”

蔡吉見狀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又回過頭朝衆臣嫣然一笑道,“以茶易馬之事還需從長計議,卿等所獻之策,孤會細細研究。”言罷蔡吉又橫掃一眼面前的重臣,方纔正式切入主題道,“卻不知衆卿對北地烏壁有何見教?”(未完待續。。)

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53節劉備入京第58節曹府夜宴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36節雁門張遼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32節反客爲主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34節大戰在即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11節少年英雄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35節不其之戰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元旦告假通知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十八節太平餘孽《風起蓬萊卷》後記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元旦告假通知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11節少年英雄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47節積善道第44節李大人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二十節狼煙起第50節在城闕兮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39節同車而行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風起蓬萊卷》後記第九節廢長立幼
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53節劉備入京第58節曹府夜宴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36節雁門張遼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32節反客爲主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34節大戰在即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11節少年英雄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35節不其之戰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元旦告假通知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十八節太平餘孽《風起蓬萊卷》後記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元旦告假通知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11節少年英雄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47節積善道第44節李大人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二十節狼煙起第50節在城闕兮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39節同車而行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風起蓬萊卷》後記第九節廢長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