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

這一夜齊侯府書房內的燈光一直亮到了天明時分。,散會後郭嘉僅草草眯一會了小半個時辰,便馬不停蹄地隻身前往魯肅位於陽丘山下的暫居之地。不過守門的童子卻告訴郭嘉,魯肅出門垂釣去了。

郭嘉當然不會就此打道回府,在童子的指引下,他很快便在陽丘山上的一處山澗邊找到了魯肅的身影。但見魯肅身披月白葛袍,頭扎白紗折巾,手持青竹釣竿,儼然一派姜太公釣魚的打扮,郭嘉不由朗聲上前招呼道,“吳侯揚威赤壁,馬撼中原,子敬卻在此悠然垂釣,莫非想學范蠡歸隱江湖乎?”

說起來自打魯肅隨孫權來龍口之後也曾數度出席齊營的宴會,席間更是與好酒的郭嘉推杯換盞相談甚歡。可這會兒面對不請自來的郭嘉,魯肅卻是緊盯着魚竿頭也不回地自嘲道,“肅寸功未立,豈敢以商聖自居。”

郭嘉倒也沒有在意。且見他自來熟地盤膝坐到魯肅的身邊,手搖摺扇探頭問道,“可有斬獲?”

“猶未可知。”魯肅輕輕抖動魚竿,不置可否地回了一句。

郭嘉聽罷魯肅所言臉上露出了一絲諧謔的笑意,繼而神定氣閒地故意拉長音道,“吾家主上倒是幸得一尾黃鯉。”

此刻郭嘉的一席話無疑是搔到了魯肅的癢處。須知《辛氏三秦記》曾載:“ 河津 一名龍門 , 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 黃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莫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爲龍。”於是再也裝不下去的魯肅趕緊扭頭向郭嘉投去了詢問的目光。

郭嘉則是斂起了笑容,轉而一收摺扇正色道,“天子已遣使下旨,請齊侯入京勤王。”

雖說一早就料到郭嘉所謂的“黃鯉”是在暗指天子,可此刻聽聞天子單獨發詔書向蔡吉求援,還是讓魯肅忍不住在心中暗暗感慨江東的影響力終究比不得中原。明明是孫策在赤壁打敗了曹操揮師進逼許都,天子卻依舊捨近求遠召蔡吉入京勤王。由此可見就算是身爲女子。地處中原的蔡吉也比偏居江東的孫策更得天子的信任。當然考慮到現下圍困曹操的是劉備,而孫策聲勢雖大卻沒有對許都造成實質性的威脅,魯肅只得酸溜溜地冒出了一句。“齊侯真乃大漢股肱之臣。”

其實魯肅哪裡知曉郭嘉說法可謂半真半假。吳碩固然是宣稱帶了聖旨出使青州,但到目前爲止衆人都沒見過聖旨,也不知曉上面究竟寫了些什麼內容。而蔡吉的“勤王”大計卻是少不得孫策的支持。所以郭嘉並沒有因自家主上聖眷素厚而得意忘形,反倒是不失時機地奉承了孫策一把。“吳侯亦爲大漢棟樑。此番若非江東江東健兒驍勇。天子又豈能重見天日。”

耳聽郭嘉高度評價了孫策等人的功績,魯肅的面色稍稍緩和了一些。冷靜下來後他很快就意識到天子的特使之所以能出許都城必是得了曹昂的首肯。考慮到曹蔡之間的姻親之盟,蔡吉在接聖旨的同時,多半也已收到了來自曹氏一族的求援信。可是郭嘉卻並沒有提起曹昂求援的事。難道說蔡吉已決意撕毀曹蔡之盟轉而與孫劉兩家一同圍攻曹氏一族瓜分其地盤?還是說對方是在通過自己打探孫營的底線從而決定最終站在那一邊?想到這裡,魯肅當即打起了十二萬分的精神,衝着郭嘉試探道,“曹蔡結有姻親之盟,齊侯不怪吾主逼曹公入絕境乎?”

郭嘉不以爲意地擺了擺手道。“曹公雖爲齊侯尊長,然天子成年已久。曹公卻拒不還政,越廚代庖至今,實非人臣所爲。”

“齊侯欲大義滅親乎?”魯肅略感疑惑地追問道。在他看來郭嘉固然是口口聲聲指責曹操所作所爲有違臣道,但聽其口氣卻又不像是要同曹軍拼個你死我活的樣子。

果然下一刻就見郭嘉搖起了頭道,“非也,齊侯是要兩全忠孝。”

兩全忠孝?眼瞅着郭嘉睜着眼睛說瞎話,魯肅差一點就要笑出了聲來。先前蔡吉受困遼西之時曹操便已鼓動徐州的侯成、臧霸侵掠齊軍治地。之後兩者又爲爭奪幷州而鬧得勢同水火。最近魯肅還聽說佔了常山的張燕時常與周邊的齊軍勾勾搭搭。總之蔡吉和曹操之間有利益,有恩怨,卻唯獨沒有孝道可言。不過郭嘉作爲蔡吉的謀主做出以上表態,可能表明蔡吉並不打算對曹家落井下石。於是魯肅便換了一種方式,突然揚起劍眉對着郭嘉怒目而視道,“齊侯是要助紂爲虐,欲與天下爲敵乎!”

“非也。”郭嘉再次搖起了頭。待見魯肅的臉上浮起了溫怒,郭嘉方纔將話鋒一轉,一字一頓道,“齊侯是欲與吳侯共富貴。”

“共富貴?”魯肅冷笑了一聲。此時的他已然可以確定蔡吉是打算給曹家當說客助曹操脫困。

然而郭嘉卻是無視魯肅譏諷的笑意,繼續自顧自地講解道,“吾家主上欲邀吳侯攜手上京,護送天子遷都襄陽親政,介時兩家便可共享救駕之功。”

上京、遷都、親政、救駕一系列詞彙徹底顛覆了魯肅之前的判斷。但他旋即也從中敏銳地捕捉到了一絲機遇的味道。須知孫策之前雖也曾上書朝廷向曹昂討要天子,但在魯肅看來這等虛張聲勢之計根本無法逼迫曹昂就範。反觀荊州的劉備卻是實打實地圍困住了曹操。除非許都的曹昂下定決心玉石俱焚,否則不出意外劉備必能抱得天子歸。而站在孫策的角度上而言讓劉備得到天子可不是一樁好事。荊揚兩州本就互相毗鄰,一旦劉備手握天子,其必會聲勢大漲,近而動搖到孫策在揚州的統治。要知道就在兩年多前孫策和劉備還在爲爭奪揚州的郡縣大打出手呢。

不過郭嘉此刻的提議倒是給了孫策破局的機會。首先依照郭嘉的說法。蔡吉上京乃是護送天子遷都親政,而不是將天子據爲己有。並且她提議的新都位置遠離她的治地,也不存在挾持天子的貓膩。光憑這一點蔡吉在姿態上就比劉備高出了一截。使得那位劉皇叔無法再挾大義來用曹操換天子。

再來蔡吉的釜底抽薪之策固然也讓孫策無法挾持天子,但只要孫策與蔡吉一同前往許都迎出聖駕,那便是佔了從龍之功。作爲回報劉協必會對孫、蔡兩家有所賞賜。而從郭嘉劃荊北三郡爲王畿的說法上來看,魯肅判斷蔡吉和她帳下的謀臣們多半是想讓天子將青、徐、冀、幽四州分封給蔡氏,從而在法理上令身爲女子的蔡吉能將爵位與封地傳承給她的子嗣。這當然也是孫氏一族夢寐以求的東西。反正荊北本就不是孫家的勢力範圍,用慷他人之慨來換取天子割許江南以封孫氏,何樂而不呢?

此刻的魯肅雖已然被郭嘉說動了心。恨不得立刻就快馬加鞭趕去孫營撮合孫蔡聯盟,但表面上他還是擺出一副沉思的模樣故做矜持地發問道,“曹子修肯放天子乎?”

郭嘉又豈會不知魯肅心中所想。就見他一展白扇悠然笑道,“曹子修會否放天子,未有定論,然若由劉玄德拿下曹孟德。則萬事休矣。”

魯肅被郭嘉一語點穿軟肋。只好打消了討價還價的念頭。畢竟就如郭嘉所言,眼下時間緊迫,孫、蔡兩家若不能趕在劉備擒獲曹操之前搶得先機,則一切都是白談。於是魯肅當即便將手中的魚竿往山澗一扔,進而轉過身鄭重其事地朝着郭嘉抱拳一拜道,“齊侯即有此決心,肅自當竭盡心力,促成孫蔡結盟。”

郭嘉亦是調整了坐姿拱手還禮道。“善,嘉便在青州靜侯子敬佳音也。”

且就在郭嘉遊說魯肅成功的同時。睡了個回籠覺的蔡吉亦是精神奕奕地在侯府的花園之中請孫權喝起了早茶。九月的龍口已然褪去暑氣,一樹金桂下鈴蘭一邊守着一尊紅泥小火爐,一邊將一團茶餅放進小鍋裡悉心搗碎。不過她並沒有立即就用沸水衝調茶粉,而是又陸續往鍋裡擱了些鹽、蔥、姜和一小把糯米之後方纔加水,繼而將小鍋架到爐子上烹煮起來。不一會兒的功夫一盞熱氣騰騰混合着糯米甜香的茶湯便被端到了孫權的面前。

除了鈴蘭精心烹煮的茶湯之外,此刻孫權眼前的食案上還依次擺放着角黍、蒸餃、湯包、饅頭、白糖糕、桂花糕、紫菜包飯等七八種點心。這些糕點有些是時令小吃,有些則是齊侯府的特色佳餚。但無論是何種點心都被做成一口大小裝在由楠竹編成的蒸籠之中,乍一看起來是既精緻又讓人食慾大增。而在齊侯府的諸多特色點心中,孫權最喜歡的點心莫過於湯包。這種用細面面皮包裹着餡料製成的麪點,有着滾圓的外表和濃郁的湯汁。以至於孫權第一次看到湯包時還用其來比擬過曹丕的臉型,惹得後者頗爲不快。只是到目前爲止孫權都沒搞明白齊侯府的廚子是如何將湯汁包裹進麪皮裡的。

然而今天面對滿眼的美食孫權卻遲遲沒有動筷意思。端坐在對面的蔡吉見此情形不由擱下手中的奶茶,好奇地向孫權詢問道,“今日茶點不合仲謀口味乎?”

孫權趕緊小心翼翼地答道,“未免失儀於特使,權不敢飽食。”

“吳大夫爲人素來和善,仲謀無須緊張。”蔡吉不以爲然地擺了擺手,再一次端起奶茶品了起來。

孫權卻是在心中暗暗叫苦。原來寄居侯府的他一大早便被蔡琰請來花園陪蔡吉喝茶,並且還被告知喝完早茶後就要和蔡吉一同去面見天子派來的特使。試問對此毫無準備的孫權又哪兒會有胃口大吃特吃。

所謂天子特使究竟是天子所派?還是曹昂所派?其來龍口有何目的?是求援乎?還是另有圖謀?嗚呼!早知如此當初就該讓子敬搬進侯府同住!——孫權一邊暗自懊悔着身邊沒有問計之人,一邊心不在焉地喝茶吃點心。饒是鈴蘭煮得一手好茶,齊府的點心更是堪稱天下一絕,可這會兒在孫權嘴裡卻都味同嚼蠟。

不過更令孫權糟心的是齊侯好像沒有“食不言,寢不語”的習慣。這不孫權纔剛咬了一口桂花糕,就聽對面的蔡吉突然發問道,“仲謀可知孤爲何與汝一同面見特使?”

孫權趕緊將嚼兩口的桂花糕硬吞了下去,繼而拱手道,“還請齊侯賜教。”

就見蔡吉把玩着手中的茶杯,怡然自得地說出了自己的計劃,“孤決意同令兄攜手上京,護送天子遷都襄陽親政,故需汝這江東特使在場。”

“咳!咳!”差一點被噎着的孫權,趕緊嚥了兩口唾沫追問,“家兄可知此事?”

“不知。”言罷蔡吉擱下茶杯,擡起頭望着一臉哭笑不得的孫權,悠然一笑道,“然則孤已派奉孝先生已前往陽丘山請子敬先生趕赴豫州遊說吳侯。”

耳聽蔡吉竟跳過自己直接郭嘉去見魯肅,孫權不由眼皮一跳反問道,“子敬先生同意乎?”

“子敬先生不會拒絕。”蔡吉自信地強調道。而她之所以會如此篤定地堅信郭嘉能說服魯肅,魯肅能說服孫策。一來是因爲無論是歷史上的孫權,還是這個時空的孫策,都以割據一方爲己任。二來在原有歷史上魯肅曾向孫權獻《榻上策》,其中有一段記載如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由此可見相比復興漢室魯肅更傾向於輔佐孫氏一族割據江東。

然而孫權卻是覺得蔡吉太過想當然。憑什麼子敬就會被郭嘉說動?又憑什麼他孫氏兄弟要照着她蔡安貞的劇本行事。心氣上來的孫權當即賭氣着問道,“若家兄拒絕?齊侯又當如何是好?”

“無論吳侯答應與否,孤皆會上京。若吳侯執意與孤爲敵,孤亦不介意兌現曹蔡盟約。”蔡吉瞥了一眼孫權傲然道。

一瞬間孫權只覺面前女子的笑容寒徹刺骨。再一想到齊軍的水師以及蔡吉在幽州殺伐果斷的表現,孫權當即便將話鋒一轉服軟道,“齊侯勿慮,吾孫氏兄弟遠比曹氏父子識時務。”(未完待續。。)

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65節陰謀陽謀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35節不其之戰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安民告示~~~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35節不其之戰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一節 命隕長街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東漢行政區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32節反客爲主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52節大夫吳碩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46節名醫巫醫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
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65節陰謀陽謀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四十一節 講武堂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35節不其之戰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安民告示~~~第七十五節 敵中有我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35節不其之戰第六十一節 戰錦西上第一節 命隕長街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東漢行政區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32節反客爲主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52節大夫吳碩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46節名醫巫醫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