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

劉琰得了劉備的指示當夜便與糜竺擺下酒宴邀請劉曄、楊修一同宴飲。±,許是沒了諸葛亮在場冷嘲熱諷,亦或是曹仁的來援讓劉曄和楊修吃了一顆定心丸,總之席間劉琰與糜竺的頻頻勸酒,劉曄和楊修妙語如珠,一時間帳內氣氛融洽全然不見百里外兩軍對壘的劍拔弩張。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糜竺藉故離席,並且屏退了侍從,只留下劉琰一人招待劉曄與楊修。莫看劉琰是劉備帳下的頭號清客,可他那點幫閒湊趣的本事在劉曄、楊修這兩位真名士面前還真上不了檯面。好在這會兒的劉曄和楊修並沒有在學識方面刁難劉琰,而是一左一右將劉琰夾在中間推杯換盞,猜起了字謎。

此刻就見楊修手持酒樽,帶着三分醉意七分自得地朗聲問道,“聞江東有曹娥碑,上書黃絹幼婦,外孫鎣臼。威碩可知其意?”

在酒精的作用下劉琰張紅着一張俊臉,連連搖頭,“不知,餘自罰一杯。”

言罷劉琰爽快地將杯中水酒一飲而盡。一旁的劉曄則不失時機地提起酒壺將劉琰的耳杯再次斟滿。渾然不覺的劉琰卻是盯着向楊修追問道,“還請德祖賜教。”

楊修笑而不語舉杯輕磕了一下劉琰的耳杯,劉琰醉眼朦朧地低頭看了看杯中水酒,二話不說仰起脖子又是一杯。楊修見狀這才眉飛色舞着解開謎底道,“黃絹。色絲也,於字爲‘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臼,受辛也,於字爲‘辤’,所謂‘絕妙好辤’也。”

“妙解!妙解!真乃妙解!”劉琰拍案叫絕。

“爲妙解乾杯。”劉曄微笑着舉杯相邀。

劉琰自斟滿滿一杯酒水哈哈大笑,“同飲!同飲!”

就這樣在楊修和劉曄的輪番灌了劉琰兩、三斗酒。直到這位劉備的清客舌頭開始打結。劉曄方纔湊到其耳邊壓低了聲音問道,“今日宴飲怎不見孔明身影?”

“諸葛軍師忙於徵糧,無…無暇招待。嗝~”劉琰打了個酒嗝,再次舉杯道,“來,來。來!再乾一杯。今日一別,怕是再難相聚。”

楊修與劉曄聽罷劉琰所言,不約而同地神色一凌互相交換了一下眼神。跟着就見楊修擱下耳杯又試探着問道,“再難相聚?威碩此話何解?”

哪知劉琰只含含糊糊地重複了一句,“就…就是再難相聚”,便一頭栽在食案上打起呼嚕來。

劉曄和楊修見狀心知已無法再向劉琰打探消息,於是便朝帳外守候的侍從大聲招呼道,“來人!來人!快扶劉從事下去歇息。”

侍從聞聲趕緊入帳將儼然已經醉得不醒人事的劉琰一把架起扶出了大帳。不過侍從出帳後並沒將劉琰送回他所住的營帳。而是一路架着劉琰七拐八轉地來到了劉備的帥帳。

只見前一刻還醉得好似一灘爛泥的劉琰一跨入帥帳,立馬就像換了一個人似地一把推開扶着他的侍從。信步走到劉備面前躬身一揖道,“臣已遵主公之命將話傳於曹使。”

“辛苦威碩也。”劉備一邊誇讚着劉琰,一邊手捻長鬚露出了得意地笑容。原來劉琰看似溫文爾雅,酒量卻是大得驚人。劉備之所以喜好帶着劉琰出去應酬交際,除了看重他的風度翩翩與談吐不凡之外,也與劉琰酒量大能替劉備擋酒有關。這會兒眼見劉琰運用他的酒量成功放出了風聲,劉備不由躍躍欲試着向諸葛亮問道,“孔明,汝說楊德祖與劉子揚會否入局?”

諸葛亮卻不似劉備這般樂觀,但見他搖了搖頭,謹慎地說道,“劉子揚明智權計,僅憑隻言片語,恐難令其入套。”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判斷還是相當精準的,就在劉琰向劉備覆命的同時,回到營帳歇息的劉曄與楊修正在就劉琰先前的那番“醉言”展開討論。

且見滿身酒氣的楊修在帳內來回晃了一圈,繼而興匆匆地湊到劉曄面前斷言道,“劉備定是糧盡,欲退兵也!”

劉曄卻是不置可否地將一碗醒酒湯遞給楊修道,“酒後胡言豈可當真。”

楊修接過醒酒湯隨手往案上一擱挑眉道,“子揚此言差矣!君不聞酒後吐真言呼?”

“餘隻知以不變應萬變。”劉曄自顧自地灌了一口醒酒湯道。在他看來劉備缺糧固然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但以曹操目前所處的境遇而言,還是以靜制動爲妙。

“以不變應萬變?”楊修坐在蒲席上側頭琢磨了一番,旋即懶腰一伸打了個哈氣道,“罷也。餘等在此待不了幾日。”

劉曄這次沒有反駁楊修的判斷,因爲他也認爲無論劉備是否如劉琰所言兵糧將盡,還是對方故意設下圈套,他和楊修在劉營的日子都不會太長。

之後的數日,劉備又命人旁敲側擊着向劉曄和楊修暗示他有心退兵。而劉曄與楊修也藉機旁敲側擊打探劉備的虛實。雙方如此這般鬥智鬥勇了五天左右。可就在劉備滿心期待劉、楊二人入套之時,本該在長阪坡協助關羽阻擊曹仁的徐庶卻是心急火燎地替劉備帶回了一則消息。正是這則消息徹底打亂了劉備與諸葛亮的悉心部署。

“天子遣使南下招孤與曹孟德、孫伯符、蔡安貞一同上京護駕遷都?此話可當真!”牙帳內前一刻還在盤算如何引蛇出洞的劉備乍一聽聞朝廷遣使南下,忍不住拍案而起,長袖帶起案上的令籤嘩啦一聲撒了一地。

徐庶雖知朝廷的使節來得極不是時候,但怎奈事實如此,這會兒的他也只得在衆目睽睽之下拱手作答道,“千真萬確。少府孔融與議郎司馬朗已攜天子手諭入駐長阪曹營。”

耳聽朝廷派來的使者乃是自個兒的老相識孔融。劉備不由愣在了原地。須知孔文舉乃是世人公認的名士帝黨,由其出面頒旨,至少說明天子知曉此事。而非曹昂假傳聖旨。難道真要遵從朝廷旨意與曹操握手言和?

正當劉備遲疑之際,就聽諸葛亮朗聲進言道,“天子身陷囹圄,豈有遷都一說。定是曹昂挾天子矯詔,主公萬不可當真!”

諸葛亮此話一出立馬就獲得了在場絕大多數文武的認同。聖旨又如何?許都的天子不過是曹家父子的應聲蟲。所謂的“上京護駕遷都”之說,怎麼看都像是曹昂在借天子的名義故意拖延時間。試想以曹家父子目前好似落水狗一般的境遇又有哪家諸侯會響應此等矯詔。

然而徐庶卻神色凝重地搖了搖頭道,“曹子修是否挾天子矯詔尚不得而知。據聞青州蔡安貞已然應召。並倡言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

從徐庶口中緩緩吐出的十六字倡議宛如一場旋風在牙帳內掀起了一片驚濤駭浪。但見前一刻還在對“聖旨”嗤之以鼻的劉備部文武,頓時衆議洶洶,全堂譁然。與此同時,劉備本人則是以五味具雜的口吻感嘆道。“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蔡安貞終於長劍出鞘也!”

作爲一個看着蔡吉由一介孤女步步成長爲一方霸主的諸侯,劉備深知盤踞在北地的那位女諸侯是個極其難纏的對手。誠然從四家聯盟到劉表過世,從赤壁之戰到水淹當陽,蔡吉從未插手過南方的亂局,好似與其他袖手旁觀的諸侯沒什麼兩樣。可劉備始終覺得有一雙犀利如鷹的眸子正從千里之遙的北方緊盯着他的一舉一動,宛如跗骨之蛆令其深感不安。所以此刻聽罷蔡吉提出的十六字倡議。劉備在驚詫的同時,總算也擱下了一直以來壓在心頭的一塊重石。畢竟不知何時會射來的上弦之箭遠比出鞘利刃更爲兇險。

相較如釋重負的劉備。此刻諸葛亮的心境只能以“如墜冰窟”四個字來形容。一直以來諸葛亮都對自己的計劃甚是自信。哪怕在吳營被周瑜拆穿,哪怕圍攻當陽受阻都未曾令其產生過動搖。因爲在諸葛亮看來這些突發情況都是包含在他算計之內的小挫折,只要稍加調整便可令局勢迴歸正道。然而現在蔡吉的這招釜底抽薪卻是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莫看“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只有短短十六個字,卻爲世人勾勒出了一篇極爲宏大的格局。在此寥寥數語中蔡吉不僅巧妙地佔據了道德高地,還深諳人心地拋出“分封諸侯”爲餌拉攏天下間存有割據之心的諸侯與世家。須知盤踞在地方上的世家豪強素來以家族利益爲上,在他們的眼裡自家佔據的一畝三分地遠比統一天下來得重要。所以越是依賴世家豪強的諸侯越是趨於割據自保,不積極進取,只消息防禦。哪怕是漢朝自漢武帝起就開始實踐的異地爲官制也沒能阻止這一大趨勢。

所謂異地爲官制指的是官員不得在原籍爲官,不能在一地久任的流官制度。自從漢武帝中葉起,漢朝地方官任用的籍貫就開始按“凡中央任命之地方官,上自郡國守相,下迄縣令、長、丞、尉、邊侯、司馬均用非本郡人,刺史用非本州人”的原則來篩選。待到漢靈帝時期,漢廷更是明文規定立了“三互法”,從而在異地爲官的基礎上增加了婚姻之家及兩州不得交互爲官。婚姻之家不得爲官自然指的是官員不得在配偶的孃家當官。兩州不得交互爲官簡單點來說就是不允許張三在李四的老家當官,同時李四又在張三的老家當官。

然而枉費漢廷如此絞盡腦汁地防止官員在地方坐大割據,哪曾想大漢帝國最先崩壞的部位卻是離帝王最近的中央。自董卓亂政後喪失中央壓制的地方豪強很快便對朝廷派遣到地方的官吏發起了反噬。於是乎,在漢末一番大浪淘沙之下,無能的官吏或是被世家豪強趕下臺或是乾脆死於非命。唯有真正擁有才幹與氣魄的豪傑梟雄方能從殘酷廝殺中脫穎而出成爲稱霸一方的諸侯。

只是成爲諸侯並不代表這些豪傑梟雄就能壓制住其治下的豪強世家。像是孫策雖號稱江東小霸王,但他治下江東諸郡的大量土地與人口卻掌握在以張、朱、陸、顧四大家族爲首的江東世家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寒門素族出身的孫家不過是因武力被江東世家看中,從而被他們推到臺前的代理人而已。所以諸葛亮就算沒有出席豐西澤會盟,也能料想得到眼下的孫策定會響應蔡吉“分封諸侯”的倡議。勇蓋天下的孫伯符尚且如此,其他一些碌碌無爲的諸侯就更不用說了。

事實上在諸葛亮眼裡曹操是天下間唯一能壓制住豪強世家的諸侯。這位挾天子以令天下的梟雄,厲行名法之治,打擊世家豪族,將權利牢牢地掌控在以他曹孟德爲代表的朝廷手中。可是倘若曹操遭遇不測,留守中原的曹昂還能否壓制得了中原那些蠢蠢欲動的世家?從此番天子下達的旨意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然則一個四分五裂徒有共主之名的大漢是否還是大漢?

**擅權的曹孟德與分封割據的蔡安貞究竟誰纔是真正的漢賊?

意識到大漢儼然已在蔡吉的推波助瀾下不可逆轉地走向分裂,諸葛亮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昔年龐統在書信中對這位女諸侯的評價——“權智英略,有逾齊桓、晉文,乃達政之主。”現如今的諸葛亮自是不再懷疑蔡吉擁有超越春秋五霸的膽略,但他同時也將蔡吉與曹操一併劃作顛覆漢室的心腹大患。

彷彿正是要印證諸葛亮有關世家態度的判斷,荊州本地的世家已然在蔡吉十六字倡議的誘惑之下開始向劉備鼓動起分封割據來。這會兒就見別駕張存忙不得地向劉備拱手進言道,“此乃天賜良機,將軍萬不可錯過!”(未完待續。。)

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55節互爲犄角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一節踏雪尋友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50節在城闕兮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71節賢良之士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安民告示~~~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一節 仁與殺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一百十六節 樂極生悲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五節 曹軍來襲上架感言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47節積善道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58節曹府夜宴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八十八節 黎明之前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東漢度量第62節進駐宛城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安民告示~~~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十節黑衣白衣第74節潁川辛毗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30節戰雲密佈元旦告假通知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十節黑衣白衣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69節入北海第61節張繡投降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
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55節互爲犄角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一節踏雪尋友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50節在城闕兮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71節賢良之士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安民告示~~~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一節 仁與殺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一百十六節 樂極生悲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五節 曹軍來襲上架感言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47節積善道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58節曹府夜宴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一百三十七節 送糧入城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八十八節 黎明之前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東漢度量第62節進駐宛城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安民告示~~~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十節黑衣白衣第74節潁川辛毗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30節戰雲密佈元旦告假通知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十節黑衣白衣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69節入北海第61節張繡投降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