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

馬車載着躊躇滿志的吳碩在日落時分自東門駛進了龍口城。眼下的時辰雖已臨近宵禁,龍口的東市卻依舊行人如織,兩旁的商肆更是門門火炙,戶戶燈明。從泛海而來的商賈到賣果子的小販都在忙着做宵禁前的最後一筆生意。好不容易穿過熙攘的街市,馬車終於停在了齊侯府的朱門前。不過令吳碩深感意外的是代表蔡吉在侯府前迎接他的人竟是一位極爲特殊的舊相識。

“昭姬見過大夫。”

望着站在自己面前風姿綽約的蔡琰,吳碩由不得瞪大了眼睛脫口而出道,“夫人怎會在此?”

“齊侯將妾身自胡地贖回,命妾身在此出任侯府長史。”蔡琰福了福身解釋道。

說起來蔡琰的父親蔡邕乃是吳碩的舊識。想當年蔡邕先是因直言被宦官誣陷,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待到董卓掌權時,蔡邕又被強招入京爲官。然而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卻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並在不久之後便瘐死於獄中,時年六十歲。而此刻蔡琰雖只用輕描淡寫的一句帶過了她之前的遭遇,吳碩卻知短短的“胡地贖回”四個字乃是浸透血淚。

一想到蔡邕父女通經史,善辭賦,精音律,卻又偏偏命運多舛,吳碩在嘆息天妒英才之餘,亦發自內心地由衷讚歎蔡吉贖回蔡琰的義舉,“齊侯真乃當世孟嘗也。”

或許在吳碩看來蔡吉花重金將蔡琰贖回漢地的舉動堪比昔年好客養士的孟嘗君,是一種求才若渴的表現。但在蔡琰心中卻是早已將蔡吉視作再造恩主。自付唯有在後半生竭力輔佐蔡吉方可報答這份恩情。

所以面對吳碩的感嘆,蔡琰並沒有跟着附和,而是微微欠身爲其引路道。“大夫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也,請隨妾身入府歇息。”

蔡琰儀容謙恭,言辭有禮,帶着一種讓人難以拒絕的魅力。以至於吳碩在她的影響下暫時收起了求見蔡吉的心思,轉而拱手還禮道,“那便有勞夫人也。”

且就在蔡琰穩住吳碩的同時。蔡吉正從李達口中獲知吳碩的大致來意。事實上吳碩之前之所以會找李達單獨談話,除了探聽齊營虛實之外,也有讓李達替其傳話給蔡吉的意思。畢竟眼下時局緊迫。容不得雙方再耗費精力和時間互相試探。

此刻聽罷李達所言,就見蔡吉手持摺扇輕叩虎口,玩味着問道,“哦?吳大夫攜聖旨來訪。命孤勤王?”

“正是。還請主上依昔日之諾。出兵許都救天子出水火。”言罷李達便朝着蔡吉重重地叩了一聲響頭。

蔡吉並不懷疑李達的赤誠之心,但她卻隱約覺得李達傳話可能有偏差。因爲以蔡吉對吳碩的瞭解,這位老先生從不會將天子置於危險的境地。而出兵許都顯然違反了這條原則。想到這裡,蔡吉不由自主地擡頭與郭嘉和賈詡交換了一下眼神。但見郭嘉眉頭緊鎖顯然也對李達的說法持保留意見。至於此前提出“應詔勤王”之策的賈詡更是一臉的漠然,絲毫沒有打瞌睡接到枕頭的喜悅。

眼見自己麾下的兩大謀主如此反應,蔡吉在斟酌了一番後,便對李達頷首道,“智深。汝先下去。待孤與文和、奉孝二位先生商討之後,自會給天子一個交代。”

可誰知李達卻突然激動地揚起頭質問道。“勤王之事何需商討?”

蔡吉略感不快道,“兵者國之大事也!不經謀劃,如何能救天子?”

“當真如此?”李達緊盯着蔡吉,似乎是想看穿面前的這位女子是否還是他認識的那位“小主公”。

望着李達佈滿血絲的雙眼,蔡吉只覺胸口陡然一痛。其實早在李達送親回來之後沒多久,蔡吉便已察覺到李達與少年天子劉協結下了深刻的友誼,也意識到這份友誼會轉化爲對漢室的忠貞。只是她萬萬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因此與李達產生對立。要知道李達可是她穿越到這個時代後的第一批追隨者。當年若非張清和李達的保護,蔡吉可能在穿越的第一天就死於非命。

恍惚間蔡吉似乎感受到了曹操與荀彧分道揚鑣時的痛楚。不過自付無愧於心的她依舊坦然地迎上李達質疑的目光,沉聲反問道,“汝不信孤?”

李達在與蔡吉對峙了片刻後,最終還是低下頭向蔡吉俯身一拜,跟着便一聲不吭地退出了書房。

蔡吉與李達的矛盾全被郭嘉和賈詡看在了眼裡。郭嘉知道蔡吉是個顧念舊情的人。可是齊營中的尊漢者又豈止李達一人。一旦迎奉天子入青州,日後像今天這樣的對立只會愈來愈多,到那時蔡吉又當如何自處?

這一刻郭嘉強烈地意識到“奉天子以令諸侯”的路線並不適合眼前的女子。於是他不無擔憂地向蔡吉探問道,“主上真決心迎奉天子?”

隨着郭嘉開口,賈詡也將目光投向蔡吉。說實在的蔡吉剛纔處理李達的方式讓賈詡頗爲失望。在他看來蔡吉可以學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但前提是她的嫡系必須只忠於她一人。否則天子駕臨青州之日便是齊營分裂之時。事實上賈詡先前一直反對蔡吉出兵勤王,就是看準了她無法壓制住漢室。可蔡吉卻始終抱着與曹操一爭高下的心氣。而郭嘉也認定他的主上能擔此大任。賈詡自知無法說服二人,便順水推舟地提出了“奉詔勤王”之策。如今郭嘉似乎已然認識到了問題所在。卻不知對面的女諸侯是否也有此自知之明。

“孤不會迎奉天子入青州。”蔡吉搖了搖頭道出了自己的決斷。其實用不着郭嘉和賈詡提醒,蔡吉也知她的身份存有缺陷。不適合迎奉天子。更何況劉協已然成年,再搞“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只會讓她成爲衆矢之的。

蔡吉此言一出。賈詡頓時暗暗鬆了一口氣。可另一個問題又擺在了他們的面前,那便是如何安置天子。就目前來看劉備和孫策皆對許都的天子垂涎三尺,但這兩家的實力卻是連蔡吉都不如。試問衆諸侯中最強的曹操都尚且處理不好同天子的關係,憑劉備和孫策的那點威望又如何壓制得了漢室?

所以照賈詡的想法,蔡吉最穩妥的路子便是出兵救下曹操,讓天子繼續留在許都做傀儡,並以此換取齊王之銜。列土分疆,成就一方霸業。當然還有一條更“毒”的路子,那便是出面調停曹、劉、孫三家的混戰。讓曹昂用天子換回曹操。而無論劉備、孫策任何一方得到天子,爲拉攏蔡吉支持都會滿足她列土分疆的要求。而成功迎奉到天子的一方,用不了多久便會同朝廷產生矛盾。到那時會蔡吉就又能以勤王的名義號令天下諸侯南下清君側了。

考慮到先前曹、蔡兩家間的種種不快,以及曹家父子天怒人怨的名聲。賈詡決定先用毒路子試探一下蔡吉的底線。“主上可是要出面調停三家紛爭,助天子另擇王畿?”

王畿指的是帝都周圍千里的地域。賈詡的本意是問蔡吉打算將漢帝這隻燙山芋丟給誰。可蔡吉對於“王畿”二字卻有着另一番見解。但見她慢條斯理地頷首道

“文和公言之有理。天子成年已久,是該另擇王畿親政也。”

賈詡顯然沒料到蔡吉竟會順着他的話頭提出讓天子親政。乍一聽起來這個提議十分荒謬。因爲歷經曹操多年架空之後,劉協早已成了泥塑木雕。就算這會兒的曹昂放手讓劉協去親政,漢天子的政令怕是也出不了王畿。且慢!王畿…親政…莫非是…

“主上可是要天子效仿周制,分封諸侯、以藩屏漢?”思維敏捷的郭嘉先賈詡一步道出了蔡吉的意圖。

而蔡吉聽罷郭嘉所言,亦是報以嫣然一笑,“知孤者奉孝也!”

賈詡雖曾建議蔡吉通過分封來鞏固統治。卻料想不到眼前的女子竟比他這個毒士還要膽大妄爲。須知賈詡所謂的分封指的是“封國制”,其目的旨在爲蔡吉的後代謀得對封國的繼承權。從而鞏固蔡吉的統治。而蔡吉此刻認可的“分封諸侯、以藩屏漢”,原話是“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指的是周武王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在此制度下一個個諸侯國成爲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

兩者固然都叫“分封”卻有着本質的區別。漢朝的分封皇帝與封臣之間的關係是“君臣”。而周朝的分封周王與各諸侯之間的關係是“共主”,即首領與盟友的關係。此外自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原地界上便再無共主之說。因爲皇帝不會容忍封臣與其平起平坐,而封臣一旦有機會染指皇權必會取而代之。

此刻眼見蔡吉有意恢復先秦時期的共主制,賈詡和郭嘉心裡都沒什麼底。因爲他們不知道一旦復古之後,天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是像東周時那般維持表面上的統一?還是令天下陷入更爲混亂的戰國時代?

面對着眼前比自己還沒底線的女娃兒,賈詡乾脆不再遮掩,直接挑明道,“主上心中既無漢室,何不將劉協送與劉備、孫策,待其反目後,再以勤王之名興師討伐?”

耳聽賈詡提出禍水南引之計,蔡吉由不得微微蹙起了娥眉。作爲一名穿越者蔡吉有着比賈詡、郭嘉更爲強烈的統一情緒。但她也同樣清楚以她目前的實力暫時還無法阻止天下分裂的趨勢,唯有繼續積蓄實力才能在未來力挽狂瀾改變歷史進程。所以自打那次賈詡提議分封之後,蔡吉便開始認真琢磨起分封的優劣以及該如何達成分封來。可依賈詡此刻之計,則無疑是要將劉協置於火坑之中。因爲曹操已經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做到了極致,除非孫策和劉備真心誠意地打算做周公,否則他們不可能做得比曹操好。而一旦與孫、劉等南方諸侯反目,劉協能否再一次保住性命那可就難說了。畢竟這個時代南方的風氣遠比北方要野蠻得多。

劉協或許能力有限無法擔負起中興漢室的重任,蔡吉卻不願意眼睜睜地看着這位歷史上的山陽公死於非命。這不單單是因爲蔡吉在內心深處還存有一絲對“萬世一系”憧憬,同時也與蔡吉對李達等人的承諾有關。於是就見蔡吉正襟危坐着凜然答道,“孤曾答應智深解救天子,不可令天子纔出虎口又如狼穴。”

賈詡被蔡吉如此一頂一時間不禁爲之語塞。眼瞅着蔡吉前一刻還毫無負擔地同他討論着如何瓜分漢室江山,後一刻卻又會爲了一句承諾而放棄最有效的計策,賈詡實在是有些捉摸不透眼前的這個女子。話說賈詡輔佐過許多軍閥與諸侯,不論對方有多暴戾、多殘忍,他總能沉着應對。因爲賈詡十分清楚這些個軍閥諸侯想要什麼。可唯獨在蔡吉面前他卻始終無法抓住蔡吉的心思。

且就在賈詡深感無力之時,一旁的郭嘉卻是甚感寬慰。因爲在他眼裡蔡吉不單單是在信守同李達的承諾,同樣也是在兌現昔年“不負天下不負卿”的誓言。要知道當年正是有感於蔡吉這份將臣下理想一肩擔的氣魄,郭嘉方纔推掉了荀彧的邀請轉而留在東萊出仕。而今蔡吉既然沒有忘記最初的理念,郭嘉自付也沒什麼好擔憂的了。就見他長袖一展,衝着蔡吉俯身 一拜道,“主上既有決斷,嘉自當全力輔佐。”

隨着郭嘉主動表態,賈詡也收斂起了糾結的心思。說到底這分封的法子也是他主動提出的,蔡吉不過是在他進言的基礎上進行調整而已。更何況賈詡本就不是漢室的死忠。既然蔡吉已然挑明瞭她的目標,賈詡便跟着調整了一下情緒,轉而替自家主上謀劃起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罷也,主上有心促使天子分封諸侯,可知成事關鍵在何處?”(未完待續。。)

第11節少年英雄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九節廢長立幼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八十八節 黎明之前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上架感言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五節得虎子第43節人情債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風起蓬萊卷》後記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11節少年英雄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64節鏖戰之夜第十節黑衣白衣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
第11節少年英雄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十八節太平餘孽第九節廢長立幼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八十八節 黎明之前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上架感言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五節得虎子第43節人情債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風起蓬萊卷》後記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11節少年英雄第四十六節 均給民田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64節鏖戰之夜第十節黑衣白衣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