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大豐收

秋收之後,洛陽城的糧倉已經爆滿,附近各縣城的糧倉也沒有空餘的地方,而衆多的百姓,還在排隊繳納糧草,之所以會出現如此豐收的大好局面,除了氣候風調雨順之外,興修水利、不違農時,禁止田地買賣等先進的措施,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老百姓獲得了豐收,日子過得寬裕了,自然心甘情願的主動繳糧,這倒省的基層官員下鄉催逼了,而過多的糧草無法存放,卻着實讓負責收糧的官員犯了難,並立即將這一情況,向華安彙報。

得知中原獲得大豐收,連洛陽城的巨型糧倉都存不下了,華安自然非常的高興,就怕糧食不夠多,至於糧倉不夠用,再搭建一座就是了,而且,北伐燕國的計劃已經擬定,大軍出征,正是大量需求糧草的時候,這些多餘的糧草完全可以作爲軍糧,以供應北伐的大軍。

當然,大軍出征還需要一些時日,而安置多餘的糧草卻是刻不容緩,於是,,華安立即下令在洛陽北門外五里處,興建一座大型糧倉,將所有無處存放的糧草存入這裡,並派遣三千大軍負責守衛。

正要北伐燕國,卻遇到中原大豐收,華安的心情自然是非常暢快了,有了如此雄厚的糧草,北伐燕國的勝算就更大了。

此時,華安甚◎◇,至產生了一舉滅掉高句麗、扶余、三韓等小國,然後在平州的北部再建立幾個州,以拓土開疆,將大晉的領土向北延伸數千裡。

不過,仔細一想,這些小國民風彪悍,且依山傍水。對地形極爲熟悉,若要將其全部攻下,對大晉的國力也是極大的損耗,而且,這裡的百姓不尊王化,是很難統治的。只怕滅國倒還容易,而讓其百姓服從中原王朝不太容易,起義的風起雲涌會進一步消耗大晉的國力。

而且,燕國擁兵幾十萬,能夠收復幽州和平州,對國力已經是很大的損耗了,而且,燕國在幽平二州已經統治了多年,民心已經有所歸附。在收復幽州和平州之後,若不進行一段時間的休整而妄起戰端,很有可能會遭到戰敗的下場,所以,趁機收復東北諸小國的想法僅在華安的頭腦中想了一下,便立刻否定了。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拓土開疆已經是華安的既定策略。不過,並不能一次性解決。需要逐步進行,一點一滴的將大晉的國土一步步的向四周進行拓展。

在拓展領土的過程中,大量的移民是鞏固成果所必須的,而這就要求現有的土地上有足夠的人口,以便進行移民。

此時的百姓之中,大多十五歲左右就成親了。十五年便是一代人,而在沒有生育限制的時代,每對夫妻幾乎每一到兩年就會生下一個孩子,一對夫妻一生擁有十個左右孩子的概率是很大的,也就是說。若是沒有夭折存和難產等情況存在的話,十五年的時間,人口就會成倍增加,當然,這些都是理論數值,實際的人口增長肯定遠遠達不到這麼多,因爲存在很多夭折、難產等各種情況,而這些情況,對人口的增長會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遙想後世的科技發達年代,人均壽命大幅增加,但人口增長一倍也花了足足四十年的時間,而此時自然不可能達到這麼高的水平,不過,若是改善百姓的生存條件,增加糧食產量和大幅提高醫療水平,然後,再提出一些激勵措施,華安相信,此時的人口增加速度,很有可能會超過後世,畢竟,激勵措施會大大的增加百姓生兒育女的積極性,從而讓人口大幅度的增長。

提高糧食產量,自然是要大規模的興修水利,並開墾更多的田地,而提高全民的醫療水平,則必須要開辦醫學學堂,讓更多的人才掌握醫學知識,從而讓全天下的老百姓受益。

興修水利和開墾農田,自然要交給李疏渠等水利專家負責,而大規模的開辦醫學學堂,則必須交給以皇甫醫爲首的醫學人才負責。

這兩件事情其實早就已經在進行了,不過,受到資金和人力的限制,規模和地域還是太小,並沒有在全國氛圍內推廣,而他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並進行一些必要的改良。

雖然,此時北伐燕國纔是重中之重,但這些關係到民生的事情,還是不能拖延,要在北伐燕國的同時一併進行。

此時,李疏渠仍在河北興修水利,而皇甫醫則前往長安城,對長安城的醫學館進行定期的視察,爲了將自己的更大的計劃告訴他們,華安立即下達命令,讓二人儘快返回洛陽城。

在洛陽城的皇宮之中,華安將從何忠府邸繳獲的大量文件分發給滿朝的衆大臣,並告訴皇帝司馬聃和衆大臣,此次與何忠合謀的六大勢力已經被殲滅五股,還有一股勢力逃走了,而這股勢力便是燕國勢力。

爲此,華安要求起兵攻打燕國,理由除了燕國與何忠密謀之外,還有一條便是要收復本該屬於大晉的幽州和平州,恢復大晉原有的國土。

華安的北伐要求剛剛提出,便得到了絕大多數大臣的支持,這些大臣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的親信,剩下的則全都是一羣見風使舵之人,而反對的大臣則寥寥無幾,他們反對的理由,無非就是燕國偏居一隅且兵馬衆多,遠征燕國是勞民傷財的行爲,會大大損耗大晉的國力,讓皇帝三思云云。

皇帝司馬聃的身體剛剛恢復一點,便忍着頭痛前來上朝,卻遇到討論北伐燕國的大事,他頓時頭痛欲裂,根本就不想太讓大臣爭論下去了,便立即同意了華安的奏請,讓華安負責遠征燕國。

得到皇帝司馬聃的首肯之後,華安再次要求調十萬荊州軍北上,與自己麾下的兵馬一同進攻燕國,以增加獲勝的機率。

華安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的衆大臣立馬就明白了華安的意圖是爲了削弱燕國的實力,而司馬聃卻不管這些,立即就同意了,並將所有事情交給華安處置,自己則草草的退朝,並返回寢宮歇息了。

隨後。華安便以司馬聃的名義,給荊州軍大將桓衝下達命令,讓其統領十萬荊州軍北上,與洛陽城兵馬匯合之後,一同開往幽州前線。

“北王,僅僅調撥荊州軍北上,似乎有些不妥,是不是連揚州軍團也一同調撥,如此。我軍勝算就更大了。”謝安走到華安的面前,正色說道。

華安聞言,嘴角微微一笑,正色道:“若能得到揚州軍團的相助,戰勝燕國的希望自然就更大了,不過,揚州軍團以水軍見長,就讓他們走海陸增援遼東吧!五萬揚州水軍應該足夠了。”

“北王說的是。不如立即下旨,讓韓勇大都督統領五萬水軍。走海陸增援遼東,與王午將軍的兵馬匯合一處,從側面威脅燕國的都城薊城。”謝安正色說道。

華安笑道:“好,如此甚好,就這麼辦,謝刺史可以先給韓將軍打聲招呼。”

“一定。一定。”謝安連忙應道。

兩份聖旨下達之後,華安大大的鬆了口氣,接下來,他只需等候結果即可,兗州軍團應該不會抗命不尊。不過,桓衝是否會領命北上,華安還是沒有絕對的把握,不過,以華安對桓衝的瞭解,就算桓溫反對,此人也多半會要求領兵北伐燕國,畢竟,這是爲國立功和揚名立萬的絕佳機會,豈能輕易錯過。

隨後,華安在親兵的護衛下,離開洛陽城,前往北門外五里的糧倉進行視察,這是一座剛剛開始建設的糧倉,大量的工匠和士兵正在忙碌着,在一側,已經有十餘個倉廩已經封頂了,從各地運來的糧食正在往倉廩裡搬運。

“王上,這裡的空地極大,就算建設一萬個倉廩也是綽綽有餘啊!”一名心腹官員正色說道。

華安笑道:“何止一萬,就算建設百萬個也足夠,不過,中原可沒有這麼多的餘糧啊!以本王看,建幾百個倉廩就足夠了,還有,這些糧食堆放在這裡都是暫時的,北伐在即,這些糧食要全部用作軍糧。”

心腹官員聞言,輕聲道:“王上,既然北伐在即,何不早一步將這些糧草全部運往河北呢?”

華安笑了笑,輕聲道:“本王正有此意,不過,還是要先清點一下數量,而且,此時這裡堆放的糧草太少,還是聚的多一些再運往河北比較妥當。”

心腹官員聞言,認可的點了點頭,對華安所說的話表示認可。

隨後,華安又前去視察鄧羌和楊安的大營,他們麾下各有五萬大軍,此次北伐燕國,華安就是要讓他們二人各自統領五萬大軍,並與荊州的桓衝麾下十萬大軍匯合,而後增援河北前線,華安相信,四十萬兵馬奮力北伐,一定可以戰勝燕國大軍,而且,遼東方向的王午麾下兵馬也有近十萬大軍,若是韓勇的五萬揚州軍團大軍及時增援遼東,則實力就更加強大了,如此,晉軍的北伐總兵力將高達近六十萬,兵力超出燕軍很多,兵器和物資也比燕國要多,所以,取勝的希望還是非常大的。

在鄧羌和楊安的大營之中,華安觀看了將士們的訓練,見將士們訓練的還不錯,華安極爲滿意的點了點頭,並將領兵的鄧羌和楊安也誇讚了一番,並要求他們再接再厲,積極訓練麾下兵馬,以積極的戰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北伐之戰。

聽說華安要派遣他們二人增援河北,鄧羌和楊安皆是大爲高興,他們立即表示,要用最好的戰績來回報華安對他們的信任。

視察完軍營之後,華安便在親兵的護衛下返回北王宮,現在,他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荊州方向的反應。

###

幾日後,在襄陽城之中,荊州軍大將桓衝接到了朝廷的聖旨,要求他統領十萬大軍北上,並與華安麾下的兵馬合兵一處,而後一起北伐燕國。

這份聖旨着實讓桓衝嚇了一跳,雖然他也有爲國效力的心思,但他並不是荊州軍的主將,皇帝若是下達聖旨,應給讓自己的哥哥桓溫纔對,怎麼會將聖旨直接下給他呢?

桓衝並不傻,他很快就明白了,這也許是華安的意思,畢竟,皇帝司馬聃已經住進了洛陽城,各種事情應該都已經被華安控制了,所以,所謂的聖旨,極有可能是華安的意思,而華安之所以讓自己統領十萬大軍北伐燕國,很明顯是有削弱荊州軍的意圖,這一點,傻子都看得出來。

“華安,你欺我荊州無人嗎?這麼明顯的意圖,誰能看不出來呢?”桓衝自言自語的說道。

不過不滿歸不滿,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就必須要勇敢的面對,畢竟,這是皇帝的聖旨,就算是華安的意思,那也是聖旨,聖旨必須要遵從,否則便是抗旨不尊,便是叛逆。

桓衝自然不願意背上叛逆的罪名,但他也不想被華安擺佈,爲此,不自覺的皺起了眉頭。

仔細思考了半天,桓衝還是覺得,遵從聖旨的意思,領兵北伐燕國纔是正途,畢竟,他們荊州軍是大晉的軍隊,而幽州和平州確實是大晉的失地,他們作爲大晉的將領,有責任和義務領兵收復大晉的失地。

“荊州軍是大哥的,這件事必須要與大哥商量纔好。”最終,桓衝覺得還是要將這件事告訴桓溫,畢竟,桓溫纔是荊州軍的主將,若沒有桓溫的同意,他是無法順利調走十萬荊州軍兵馬的。

很快,桓衝離開家門,快速向桓溫的王宮方向奔去。

此時,在襄陽城的王宮之中,桓溫正蹙着眉頭,聽取麾下細作的彙報,臉上的表情忽明忽暗,顯然,細作彙報的事情非常重要,引起了他的格外重視。

“什麼,朝廷居然有聖旨頒給五弟,卻沒有本王的份兒?”桓溫語氣之中,微微有些怒氣。

第七百九十一章 攻入盛樂城第二百二十七章 嬉戲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六大勢力第六百九十三章 攻打襄國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三韓歸順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吐谷渾借兵第九百九十八章 成功說服第六百九十六章 人心險惡第七百九十一章 攻入盛樂城第二百六十九章 兩路夾擊第三百七十二章 霸王谷火攻第五百七十三章 樑犢造反第一百二十四章 騎兵攻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華安的立場第四百一十六章 兩路同時進軍第九百二十八章 全城同慶第四百六十七章 皇甫醫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重華的對策第六百三十四章 逼敵出戰第七十六章 行蹤暴露第八百一十四章 木船搭橋第八百八十四章 王午大敗第五百八十六章 誘敵出城第八百六十九章 救生衣第二百四十九章 鄉野募兵第一千零五十章 主動出擊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參觀皇宮第二百二十二章 寒流第四百五十三章 將軍,今晚別走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破關而出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兵臨丸都第十八章 皇家獵場第八百七十八章 全部繳獲第六百五十四章 渡河攻擊第四章 義興周氏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蘭兒聽話第四百三十四章 又見佳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夔安的疑慮第四百四十六章 向成都發起進攻第六十三章 天王石虎第四百六十九章 皇甫醫學第二百八十二章 餵奶第八百九十四章 慕容俊打算南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恩賜和眼線第四百八十一章 益州要變天第一百六十一章 火燒敵營第四百六十九章 皇甫醫學第二百五十四章 丞相歸天第六十一章 雷雲堡第七百七十六章 北岸列陣第九十六章 不能說的秘密第七十八章 慕容恪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辛苦的一夜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三日之約第四百一十章 攻打綿竹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吐谷渾偷襲涼州第三百一十三章 中計後撤第九百四十三章 還有活口第六百三十四章 逼敵出戰第一千零七十章 未戰先潰第九百八十四章 胭脂姑娘第四百八十三章 精兵疾奔涪城第九百七十章 謝安的擔憂第三百一十四章 晉康帝病危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大破龜甲陣第七百七十一章 王猛發兵第三百一十二章 深入虎穴第一百九十六章 北上遼東第八百六十三章 慕容汗的報復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蘭兒聽話第五百零二章 單車刺史第一百五十七章 第二波進攻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兵奇襲第七百三十章 正式稱王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佯攻丸都第四百九十四章 叛軍人心惶惶第五百一十一章 楊宋奴稱公第八百八十五章 任城失守第五百七十章 回師南鄭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三韓歸順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火燒糧倉第五百四十七章 煉丹爐都炸碎了第三百九十四章 蜀軍劫營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碎奚的憤怒第七百八十四章 王猛主力抵達原平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輕鬆破城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太冷清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預備隊第九百六十一章 京城謠言四起第七百五十七章 燕軍退走第一百五十七章 第二波進攻第五百七十七章 樑犢戰死第三百三十九章 上中下三策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故意泄密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割肉之刑第七百三十一章 北岸探查第七百七十二章 涼州很重要第三章 無良公子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養賊以自重第五百二十八章 楊國戰死
第七百九十一章 攻入盛樂城第二百二十七章 嬉戲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六大勢力第六百九十三章 攻打襄國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三韓歸順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吐谷渾借兵第九百九十八章 成功說服第六百九十六章 人心險惡第七百九十一章 攻入盛樂城第二百六十九章 兩路夾擊第三百七十二章 霸王谷火攻第五百七十三章 樑犢造反第一百二十四章 騎兵攻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華安的立場第四百一十六章 兩路同時進軍第九百二十八章 全城同慶第四百六十七章 皇甫醫第七百六十三章 張重華的對策第六百三十四章 逼敵出戰第七十六章 行蹤暴露第八百一十四章 木船搭橋第八百八十四章 王午大敗第五百八十六章 誘敵出城第八百六十九章 救生衣第二百四十九章 鄉野募兵第一千零五十章 主動出擊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參觀皇宮第二百二十二章 寒流第四百五十三章 將軍,今晚別走了第二百三十二章 破關而出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兵臨丸都第十八章 皇家獵場第八百七十八章 全部繳獲第六百五十四章 渡河攻擊第四章 義興周氏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蘭兒聽話第四百三十四章 又見佳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夔安的疑慮第四百四十六章 向成都發起進攻第六十三章 天王石虎第四百六十九章 皇甫醫學第二百八十二章 餵奶第八百九十四章 慕容俊打算南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恩賜和眼線第四百八十一章 益州要變天第一百六十一章 火燒敵營第四百六十九章 皇甫醫學第二百五十四章 丞相歸天第六十一章 雷雲堡第七百七十六章 北岸列陣第九十六章 不能說的秘密第七十八章 慕容恪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辛苦的一夜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三日之約第四百一十章 攻打綿竹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吐谷渾偷襲涼州第三百一十三章 中計後撤第九百四十三章 還有活口第六百三十四章 逼敵出戰第一千零七十章 未戰先潰第九百八十四章 胭脂姑娘第四百八十三章 精兵疾奔涪城第九百七十章 謝安的擔憂第三百一十四章 晉康帝病危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大破龜甲陣第七百七十一章 王猛發兵第三百一十二章 深入虎穴第一百九十六章 北上遼東第八百六十三章 慕容汗的報復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蘭兒聽話第五百零二章 單車刺史第一百五十七章 第二波進攻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兵奇襲第七百三十章 正式稱王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佯攻丸都第四百九十四章 叛軍人心惶惶第五百一十一章 楊宋奴稱公第八百八十五章 任城失守第五百七十章 回師南鄭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三韓歸順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火燒糧倉第五百四十七章 煉丹爐都炸碎了第三百九十四章 蜀軍劫營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碎奚的憤怒第七百八十四章 王猛主力抵達原平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輕鬆破城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太冷清了第二百一十六章 預備隊第九百六十一章 京城謠言四起第七百五十七章 燕軍退走第一百五十七章 第二波進攻第五百七十七章 樑犢戰死第三百三十九章 上中下三策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故意泄密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割肉之刑第七百三十一章 北岸探查第七百七十二章 涼州很重要第三章 無良公子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養賊以自重第五百二十八章 楊國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