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

第十七章王恕的猶豫

當然在這一件事情,總體來說是一個小問題,並非大問題。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大問題了。

秦法固然是嚴苛之極,但是真正讓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真是因爲秦法嚴苛嗎?

不,更多秦法根本執行不下去。

秦法在秦國還能執行下去,但是推廣到全國,即便不說,六國餘孽的種種情緒,也不說當地百姓的反抗的暗流,單單是秦國對法律執行能力,就推廣不下去。

這一點從歷史上也能看出來。

即便是現在的大明,真正有法律的地方是哪裡?是縣城,府城,京師,乃至這些城池比較近的村落。

更偏遠的地方,數千人的械鬥都搞得起來。如果真按大明律法來判,這些人幾乎能算得上造反了。

但是又如何?地方官不過是彼此安撫,找各自的族長管事來談話,和稀泥。

或許有官員能力強,手腕硬,能將這樣的事情給鎮壓下去。但是這都是個別的情況。

而維持這一切切的總原則,就是德主刑輔。以道德教化爲先,甚至讓百姓息訴。

這也是爲什麼在古代朝廷最重視的禮法的原因。

如果朱祁鎮有如此戰略上的轉變,將法律地位提高,將一切都變成一斷於法,甚至提出依法治國。

對大明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爲實行不下去的法律,其實也沒有什麼用處。

朱祁鎮當然是想過這一件事情的,他微微一笑說道:“王卿,你說的朕自然知道。”

儒家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朱祁鎮不可能將放棄儒家,用法家的一套,這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問題。

朱祁鎮自然有一套解決的辦法。他繼續說道:“而今各級官員辦案多以春秋決獄,有些事情也過與草率了,而今可以將這些原則寫入憲法之中,也能讓百官有所適從。”

王恕也慢慢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皇帝本身無意將大明司法現狀有太多的改變,更多的是對現在法律的整理。並無意將法律的外沿擴大。

但是即便如此,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

•тTk ān •¢O

而且朱祁鎮還想引入行政法的概念。

就是將官府運行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

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變化。

大明官府其實也有很多典章制度,這些都是有的。但是卻沒有如此鮮明的規劃出來。而且既然定了法規,就會處罰。

而大明各衙門因循守舊,各種規章制度早就出了問題。

顯然,朱祁鎮要的也不是僅僅是寫在大明會典裡面的規矩。

這裡面信息量太多了。

多到了王恕,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不知道其中利弊如何。

朱祁鎮對王恕說這麼多,一方面固然是要爭取王恕。

朱祁鎮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似大明士大夫是一體,其實滿不是那一回事。就好像是王恕。王恕是一個能夠在皇帝面前堅持原則的人,難道他就會屈服於李賢嗎?

所以,只要讓王恕感到皇帝所說的事情是對的,王恕也未必在乎李賢怎麼想。

其次,他這番話也不是說給王恕聽的。

根本就是說給李賢聽的。

這麼多年的研究,朱祁鎮也摸清很多大臣的底線。

救弊這兩個字,就是朱祁鎮所有變動的思想核心。

看似朱祁鎮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沒有觸及根本,都是在原本大明的政治結構之中,查漏補缺而已。

朱祁鎮見王恕一時間沒有這麼大的信息量之中反應過來,就說道:“你下去好好想想吧,有了想法再來見朕。”

誠然修《大明會典》,是變法的一個標誌。

但是真正要推動變法,還是要與李賢等人來做的。

王恕回去之後,看似非常鎮定,但是無時無刻的都在思考這一件事情,利弊如何。

很快,李賢就請他過去了。

王恕對此也有所預料。

隨即在李賢的內閣值房之中,王恕將皇帝的意思說了。

李賢聽了一時間也震動非常。

李賢心中暗道:“看來是時候找陛下好好談談了。”

看似一個法律體系的改變,如果落實下來,卻不知道有多少問題,更重要的是,皇帝的心思僅僅於此嗎?

李賢並不知道。

他沉吟片刻問王恕,說道:“陛下令你總領此事,你認爲陛下的想法怎麼樣?”

王恕說道:“陛下天縱聖明,所思種種,明見萬里,如果真能如此,對朝廷來說,也是算是一大盛事。”

這就是年輕一輩與老一輩的不同。

王恕進入政治舞臺的時候,朱祁鎮已經坐穩了皇位,而且朱祁鎮登基之後,總體上來說,做得也是可圈可點的。

但是李賢這些老臣不一樣。

他們是看着皇帝長大的,皇帝年少的時候,被太皇太后教育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彷彿還在昨日。

有一句話叫做,三歲看老。

皇帝長大之後,固然是穩重了不少,但在這些老臣看來,其本質一點都沒有改變。所以面對朱祁鎮的想法。

王恕這些年輕一輩,受朱祁鎮的權威影響,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不敢對抗朱祁鎮的權威,但是在這些老臣看來,他們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擔心皇帝將事情給搞壞了。局面不可收拾。

面對同一件事情,卻有不同的反應。

王恕雖然在很多方面還是存疑,但是大體上願意以皇帝的意思來辦。建立起上下分級的法律體系。

至於有什麼弊端,將來還是有匡扶的餘地,最少現在看來,這樣的法律體系,要比大明現在律例合編的法律體系要好上不少。

李賢也感到了自己失算。

王恕似乎被皇帝拉了過去。

不過,李賢也不是一心爭權奪利之輩,此刻他也反省,暗道:“我是不是想的有些多了。”如果皇帝的想法僅限於此。李賢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李賢還是留了一個心眼,說道:“如此一來,名爲一部書,其實卻是兩部,你先修前代典章之變化,之後陛下要法典,且緩緩吧。”

當一件事情看不清楚的時候,可以先緩一緩。

王恕說道:“如果陛下問起來?”

李賢說道:“就說是我的說的。”

王恕想了想,也不覺得是激化矛盾的時候,畢竟朝廷最近也沒有閒着,很多事情都在同步推行,真要鬧出陛下與首輔不合,也不是朝廷之福。

雖然大明的首輔在權力上,與漢唐之丞相是沒有辦法比的。但在朱祁鎮一點點的放權之下,已經有了幾分丞相氣度。顯示得越發重要了。

王恕說道:“謹遵堂旨。”

李賢打發了王恕離開之後,心中也沉思了好一陣子,一方面是推敲朱祁鎮所推出的法律體系,另外一方面卻是推敲朱祁鎮的心意。

卻有一種聖心如淵,不可測度之感。

要知道這種現代的法律體系,朱祁鎮拿過來用很是簡單,卻不知道產生出來,是有多少能人智士的真知灼見沉澱而成的。

這一件事情說起來,並不是太好辦的。不過還難不到李賢手中,他連續調動了好幾個人,順便加強了自己的權威,也騰出了刑部尚書的缺,如此一來徐有貞上京的道路就算是打通了。

李賢做完這一切之後,他有一種感覺,今後後長時間,他就要面對這位徐刑部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
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