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

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

在遵化鐵廠之中,吳與弼見識了蒸汽機的一些運用。

吳與弼敏感的感受到了蒸汽機強大的作用。

最重要的一點,吳與弼發現,蒸汽機是燒煤的,不用糧食。這一點就是極大的利好。

馳道上馬匹全部是吃糧秣的,真要說起來,這些馬匹消耗的糧草,也不是一個小數字,而對於大明百姓來說,很多時候馬吃的糧草,都能與窮人的伙食對應起來。

而糧草是有限,煤卻是無限的。

特別是對於中國北方來一些地方,比如山西。

這煤真是要多數有多少,翻開地方誌,更是看到不知道多少府縣都說自己產煤。

蒸汽機革命性的作用,吳與弼並沒有完全看出來,但是僅僅是他看出來的一些,已經是無窮好處了。

吳與弼心中的理論,正式完成了。

他根本不等回到京師,就開始伏案疾書。

他首先找到了朱子理學之中的理論,就是理一分殊理論。

理一分殊是什麼意思?

理一分殊乃是理學的關鍵節點,也不是朱熹發明的,在二程的道學之中就有,具體的說起來,就可以分解出幾十篇論文,從各種意義上分析這個概念。

這裡就不展開了

只是大概的說,就是理學認爲,天地間有一個理,而這個理又能在萬事萬物之中得以體現,即每個事物中存在自己的一個理。每個事物之中一個理合起來,就是天理。

這理論也是理學的基本理論。

甚至王陽明格竹,未必不是對這個理論的實踐。

吳與弼首先結合而今的事情,對這一件事情進行發揮,說明了存在的天理,與各種不同的物質所結合,形成了各自的理。研究各自的理,就是分析觀察天理的一個辦法。

如果單單是這樣,吳與弼的理論,也是平平常常,因爲這個理論之前,也有人提出了。

吳與弼立即轉入實踐之中。

他將蒸汽機研究歸納進入這個理學實踐之中。

將蒸汽機研究,劃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分析蒸汽之理。另外就是應用蒸汽之理,從而行天理以利百姓,行王道。

併發散開來,將這一個理論定爲理學的外王之道,只要能窮盡天下所有物質的天理,並踐行天理之道,就足夠安百姓,定天下,達小康,致大同。

看似吳與弼整個文章之中,並沒有很多創見。

不過是將很多已有的東西進行了整合。

但是這種整合頗見功底。

畢竟,儒學之道,是有自己一套話語體系,一套歷史語境的,吳與弼將科學實驗這些東西,完全的整合到儒學體系之中。

如果沒有吳與弼深厚的儒學根底與地位,是根本不可能的。

更不要說,吳與弼更是將三皇五帝很多作用,比如燧火,巢人等作爲,歸納入這個體系之中,讓這個體系,一下子有了深厚的根底存在。

吳與弼寫完這一篇文章,只覺得大汗淋漓,整個人將近虛脫,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暗道:“今日我即便去地下見薛瑄,也可以無愧了。”

當日辟雍之會,薛瑄爲衛道而死。吳與弼卻沒有多開口。非他懼死,而是很多時候,生比死難。

吳與弼這一篇文章,雖然有投皇帝之意的地方,但也直指理學的缺陷所在,理學號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是對於如何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都有相當的描述,與辦法,但是如何治國,平天下卻是大有缺陷。

而今他算是補上了這一點。

當然了,他也知道,這其中很多概念都是從皇帝的理念之中截出來的。

只是讀書人的事情能叫抄嗎?

特別是罷黜百家之後,將別人的理論改頭換面爲自己所用,已經是很普遍的一家事情了,從這裡角度來說,天下文章一大抄,未必不對。

這一篇文章,吳與弼立即將這一篇文章送到了天理報社,立即刊登出來。

這一日朱祁鎮早起之後,想起與內閣之中對於封賞貝琳的堅持,心中還是有些煩惱的。

大體來說,朱祁鎮選擇的大臣,都是能力與操守並行的,並在這上面選擇與自己的政見相吻合的人。

但是這就有一個問題,一個有能力有操守的人,定然會有自己的政見。

出現政見不合的情況,也是很難受的。

朱祁鎮幾次都不能說服內閣。這一次不僅僅文官反對,武將也是反對的。就更加難搞了。

他一邊吃着早餐,一邊令懷恩讀報。

懷恩先讀了明報上面的內容。

朱祁鎮沒有什麼反應,依舊用銀勺,不緊不慢的喝着瓷碗之中的白粥。

而今的朱祁鎮早已過了聲色犬馬的年齡,反而懷念起前世的伙食了,他吃的不過是普通的白粥,油條,再加上幾位素菜。

但是等懷恩念起天理報的內容時候,朱祁鎮手中銀勺頓時不動了,朱祁鎮豎起耳朵愣愣的聽着吳與弼的文章。

懷恩讀完之後,朱祁鎮立即讓懷恩拿過來。也不管什麼白粥不白粥了。如飢似渴的看了一遍一遍又一遍。

似乎怎麼都看不完一樣。

“陛下,”懷恩說道:“早朝時間到了。”

朱祁鎮說道:“就說我偶感風寒,今日免朝。”

朱祁鎮一般情況下,每天都上早朝,雖然早朝禮儀性質更多,但是皇帝本身就有一種禮儀性質的責任。

讓百官看到皇帝,有利於穩定百官之心。

只是此刻朱祁鎮也顧不得這些了。

他反覆推敲這一篇文章,用自己淺薄的儒學知識,想要找出其中的破綻,或者說不通的地方。

這並不是朱祁鎮不欣賞這一篇文章,而是太過欣賞了。

朱祁鎮一直以來,都想完成科學體系與儒學體系之間的嫁接。只是這裡面有太多的問題了。

理學雖然不講鬼神,但是與佛道互相影響,天然帶着一種非自然力量的感覺。

很多時候,朱祁鎮不知道不明白,該怎麼將兩者之間連通起來。

他即便有些想法,但是真正寫出來的文字,自己都能看出破綻來。

而今終於看到了一篇可以無縫連接兩者之間的文章,一下子給朱祁鎮打通了不知道多少障礙。

首先,朱祁鎮提高科學家的地位的事情,在文官之中會有一大批支持者。當然了,因爲因地制宜的原因,中國的科學家大概要叫理學家了。

到底是什麼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麼。

其次,朱祁鎮可以名正言順的將一些事情納入國家計劃了。

不要小看着一點。

很多科學研究,朱祁鎮都是以少府的名義在搞。

而少府越來越大的同時,文官之中已經有了很多反對意見。而且少府而今也有一些畸形發展的趨勢。

一直維繫少府這個龐然大物,並不利於朝廷發展。

將來少府如何處置,讓不讓文官插手,這都是問題。如此一來,少府一些事情就不能獨立於內閣之外。

最少內閣要有少府一定的指揮權,或者說領導權。

如此一來,一些科研計劃能不能繼續下去,就不好說了。人亡政息實在太正常了。而今從思想上打通之後,朱祁鎮最少不擔心,在自己死後,科學成爲異端邪說,或者說奇巧淫技

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這個理論能給朱祁鎮帶來源源不斷的科學人才。

不管朱祁鎮想不想承認,大明的高素質人才,從來是士大夫集團之中,甚至一些家族放到後世也是一等一的。

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
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