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

第九十六章廣西土司

廣義上的大藤峽就大了。

涉及三府六縣,覆蓋六百餘里。也不全是山區,在大藤峽西邊,也是有很多平地,或者說盆地的。可以種植糧食的地方。

這就關係到另外一個問題了。

大明對廣西的統治。

都知道,雲,貴,桂西南三省多土司。

但是廣西的土司是怎麼劃分的?

幾乎可以說是以大藤峽中線,向南北延伸出虛線,以東都是編戶齊民的郡縣,以西都是因俗而治的土司。

也就是大藤峽這一大片山區造成了如此的局面。

話題再說回來,這樣一來大藤峽這一段航道斷絕,最受影響的人是誰,也就很清楚了。

廣西西部的土司與大藤峽內部的土著的矛盾,就因此而起,但決計不會因此而結束。甚至將大藤峽一帶的事情越搞越大,也少不了他們插了一腳。

這裡就要回顧一下大明攻下廣西的歷史。

楊洪就是楊璟之後。

楊璟是合肥人,也就是太祖的淮西老兄弟。在開國之時履立戰功,從伐漢,分兵攻永州,從永州下廣西。

廣西就是他打下來的。

當然了他洪武十五年就去世了,當時封營陽侯,追贈國公。只是後來坐胡惟庸案,除爵,否則楊洪也不至於從百戶起家。

他的命運不用說了,單單說他對廣西的處置。

廣西大部分都是沒有打仗的,特別是廣西土司,這些土司很多都是從唐代傳承下來的。見明軍過來,大都投降了。變成了大明的廣西土司。

但是要注意,廣西這片土地之上,並非只有廣西土司。

大明各地編戶齊民,都還有黑戶,更不要說廣西土司的統治水平,如果說廣西土司能將他們治下所有人丁管理下來,根本就是一個黑色笑話。

即便假設他們能做到,在土司與土司之間,這些大量待開發的土地裡,就沒有人了嗎?

答案是有。大藤峽的瑤民就是其一。

大明對大藤峽以東編戶齊民。對大藤峽以西卻沒有多管。

也就是說,大明的黃冊之中,這一帶是沒有人的,是空白的。

但是現實卻是未必了。

大明後來的歷代鎮守將領,如顧成,山雲,柳溥,在徵大藤峽瑤民的時候,都會藉助土司的力量。

一來不用白不用。二來大藤峽這麼大,不管是封山,還是進山,都有兵力不足。三來,就是大明力量大多都在大藤峽東邊。而土司在大藤峽西邊。

大明一直沒有大規模入山徵繳的想法。畢竟山路太難了,而且容易出紕漏,就封鎖各個路口,將瑤民封死在山中。

大藤峽東邊還好,大部分都已經被朝廷控制住了。

瑤民最多下來搶劫,不敢長期居住。

但是大藤峽以西的山腳下,在黃冊上是真空白的,發給土司就地屯種,封鎖各路口。這就形成了現實衝突。

廣西狼兵的戰鬥力不錯,但是軍紀是很成問題的,這個問題從狼兵存在到消息,都沒有解決掉。

他們對這些不在大明黃冊,在大明政府眼中,並不存在的人,會用什麼手段,也就可想而至了。

之前是爲了鹽,而今是爲了田。

大藤峽的瑤民自然是拼死抵抗了,甚至大舉反抗。

這個方面還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大明衛所士卒失去了戰鬥力。讓守將都更依賴於廣西土司的狼兵,而狼兵大舉進犯大藤峽,更是讓廣西土司有東進的趨勢,也惹得瑤民與土司的矛盾不可調和。

爲了活下去,瑤民只能反抗,反抗,在反抗。

而大明衛所士卒戰鬥力不行,瑤民自然要找薄弱地方突圍,如此一來,潯州,平樂,梧州三府深受其害。

如此一來,各土司就越發驕橫起來。

當然了,大明廣西衛所雖然不行了。但是京營的戰鬥力,還是讓他們非常驚懼的。他們也不敢做的太過分了。

這個時候,鎮守廣西的將領,就不得不想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廣西土司的問題。

從柳溥的角度來看,廣西土司可用,但也不可盡用,因爲廣西土司並不是很可靠的,畢竟孟瑛征討麓川的時候,廣西這邊也鬧出過事情的。

再加廣西后面的安南,他鎮守廣西剿滅大藤峽是要事,但是鎮守廣西,限制廣西土司更是要事。

特別是在朝廷在對外用兵的時候。

鎮之以靜,以待將來。這未必不是錯。

當然了,柳溥未必沒有捂蓋子的想法。柳溥鎮守廣西這麼多年了,如果說他與各地土司之間沒有親密的來往,朱祁鎮是決計不相信的。

重用土司進剿,似乎是不用出朝廷一兵一卒一錢糧的好事。

但是卻將大藤峽數百里的瑤民給逼到了絕路上了。

本來大藤峽瑤民多以藍,胡,侯,盤爲姓,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整體,下山騷擾百姓,也多是零星的自發的,沒有組織與規劃。

但是在這樣險惡的局面之下,大藤峽瑤民開始聯合起來,在正統七年,以藍受貳,譚公崇,侯大苟聯合之下,瑤民成爲一個集體。掀起了亂事,但是很快被平定下來了,除卻侯大苟之外,其他首領先後被殺的被殺,病死的病死。

侯大苟就成爲瑤民的最高領導。

在正統十四年聽說,貓兒莊之敗後,才大舉起兵,連克數縣,當時朝廷忙於北方戰事,無暇顧及這裡。

甚至柳溥的軍隊,也隨時有北調的可能。

等北邊塵埃落定之後,侯大苟所部也今非昔比了。

雖然柳溥再一次將侯大苟趕進山區之中,但是侯大苟的本部力量並沒有損失多少,甚至因爲這一次劫掠,而大有收穫。

從那之後,侯大苟下山劫掠的頻率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

甚至有了正大光明圍攻縣城的實力。

柳溥在這一段時間,並非沒有作爲。

在柳溥的調度之下,大明沒有一個縣城再丟的。也打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勝仗,有不少首級功,不能說柳溥沒有做事。

但是對緩解大藤峽的局面卻每況日下。

畢竟大藤峽山脈蔓延,臨近好些地方,瑤民下山劫掠攻城,等大軍來了,就立即進山,明軍就不敢追了。

這種被動情況,不能更改的話,這樣的局面也就不能更改了。

但是怎麼改變?

柳溥既不想重用土司進剿,不想擴大土司的力量,雖然這些土司之間也有自己的的矛盾,畢竟朱祁鎮當初定下了改土歸流。

柳溥即便不能改土歸流,也不能繼續縱然吧。

否則就是與皇帝唱反調,但是大舉進山。

說實話柳溥是真沒有底氣。畢竟山勢艱險,比瑤民本身厲害了不知道多少。一旦大敗,廣西局面該怎麼處置?

廣西的爛攤子就要掀開底子了。更不要說在正統十四年後,靖難勳貴集團日益邊緣化,柳溥危機很重,不願意輕易冒險。

不管怎麼對柳溥都不大有利。

韓雍是奔着做事去的,所以他的顧慮沒有那麼多,他覺得不能讓情況再進行下去了,所以遏制大藤峽瑤民的活動範圍,是當務之急。

所以,進山圍剿就成了必然趨勢。

至於戰敗?

韓雍未必沒有想過,但是這不用他承擔責任。反正是柳溥的事情。在韓雍看來,即便是敗上一兩陣,最後的勝利也是大明的。

總不能因爲害怕就打仗了嗎?

所以,韓雍一心想打,而柳溥心中卻想圍困大藤峽,然後派人進山招撫,如果能在大藤峽地區設計個土司。將侯大苟招安,事情也就消停下來了。

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八十章 寇深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章 經筵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
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八十章 寇深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章 經筵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