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有變

第三十三章 有變

大明撤離安南才幾十年,當初經歷過大明兵鋒的老人還有一些人在,即便最後是安南勝利了,但是他們也不敢輕視大明的兵鋒。

黎宜民如果全面的掌控了安南,在這樣一件事情上,未必不敢與大明朝廷掰掰手腕,但是而今的局面之下,安南內憂外患,黎宜民實在沒有勇氣對大明是說一個:“不”字。

只是黎宜民缺乏勇氣。

有一個人並不缺乏。

這個人就是他的四弟,黎思誠。

在歷史上黎思誠就是將黎宜民扳倒的人。

如果說在歷史上本世紀乃是安南最輝煌的一個世紀,那麼在本世紀下半葉的黎思誠就是前黎朝所有君主之中,僅次於後黎朝太祖黎利的有爲君主。

後黎朝也是在他的手中,發展到了極盛。東征西討,四處用兵,並在與占城數百年的戰鬥之中,終於分出勝負。逼着占城遷都,從此一撅不振。

將安南從紅河平原向南大片開拓。

都是在他手中奠定的基礎。

被稱爲後黎聖宗皇帝。

只是而今的黎思誠卻不知道這些,他此刻不過是一位十八歲的少年王爺而已,在羣臣與宜山王的鬥爭之中,他隔岸觀火

他並非沒有實力,只是他卻很明白,黎氏王朝在安南不可動搖。

所以,不管最後誰勝誰負,最後都要黎氏來當國王。

如此一來,他就不用着急了。

他在暗中推波助瀾,想將宜山王扳倒,但也是隱藏在暗中而已,畢竟一旦暴露了身份,恐怕宜山王先弄死他。

一旦宜山敗了,他雖然還有一哥哥,但是他卻有把握,羣臣回來擁戴他。

其中種種鬼蜮伎倆,人心莫測,此處就不細細說了,反正上下五千年這種陰謀較量,從來不少。

此刻可以自行腦補五萬字。

他就好像一個張網以待的蜘蛛。等待着宜山王這個蟲子,被別動物殺死之後,自動調到他的羅網之中。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會有另外一個獵物跳進這一張大網之中。

那就是大明。

黎思誠覺得這一盤大棋,不敢說十拿九穩,但也八九不離十了,安南決計是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他早就將安南當成自己的了。

但是此刻大明要在這塊大肉上面分一杯羹,他豈能忍受。

黎思誠立即將親信叫過來如此如此的吩咐一番。

這個親信迅速消失了。

另外一個地點。

數十名大臣正在謀於暗室。忽然外面有一個僕人來了在一個老者耳邊說了什麼,他臉色一肅,說道:“我們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藍山洞主打下江山,就不歸爲我們所有了。”

此言一出,在座皆驚。

藍山洞主是誰?就是後黎朝太祖黎利。而藍山洞主就是他的一個尊號,雖然不大瞭解他們的邏輯,但是後黎列代君主,大抵都喜歡稱呼自己某某洞主。

甚至黎利的本紀,就叫做藍山本紀。

“丁大人,到底出了什麼事情?”一個老者問道。

這兩個人就是這些老臣的兩派裡領袖,一個名叫丁列,一個叫做阮熾。也是僅剩下幾個有威望大臣,其餘大臣大多爲宜山王所殺。

丁列說道:“剛剛傳來消息,大明使臣已經來冊封黎宜民了。”

“就這事情?”阮熾說道。

說實話,安南對大明從來是陽奉陰違,所以大明的冊封說是一回事,也是一回事,說不是一回事情,也不是一回事。

丁列說道:“如果單單此獠引北寇以自固,也就罷了。他準備獻土內附。”

“什麼獻土內附?”

這四個字,簡直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觸及到了他們的逆鱗了。

對於反抗宜山王,他們是有統一的意見的,但是如何反抗,反抗到什麼地步,卻是彼此有分歧的。

畢竟將一個君主掀翻,未必有功,先有其害,下一任君主不僅不會感激他們的舉動,反而會擔心,擔心他們既然能將上一任給掀翻,會不會也背叛我?

所以,這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這也是這麼多大臣,議而未決的原因。

誰都想弄死宜山王,但是誰都不願意出頭。

當然了,隨着宜山王一步步的壓迫,他們總就能達成一致,但是會是什麼時候,卻不知道了。

而今這一句話,一下子將這麼多人給惹急了。

原因很簡單。

雖然後黎朝也有科舉,但是他們統治核心,卻不是儒家士大夫,而是功臣子弟,這些功臣就是什麼功臣。

都是跟隨黎利起兵的功臣,他們祖先的功績自然是將明軍給打跑了。

也就說,獻土內附這四個字,簡直將他們家族賴以立足的根基給打掉了,更不要說,這些家族當初與大明血戰不知道多少場了。

幾乎每一個人都沾染了大明將士的血,甚至在宣德議和之後,皇帝命安南將遺留在安南的將士要回來。

黎利的回答是沒有?

真沒有嘛?

都是被這些功臣家族給瓜分了。成爲他們的屯民農。

這一切的一切,讓他們都必須站立在大明對立面,與大明虛以爲蛇,是可以的。畢竟大家都知道明強安南弱。

但是真正舉土投獻,將他們祖先的功勞放在何處,將他們自己的利益放在何處?

一時間他們就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黎宜民不管他是誰的兒子,他都必須死。

當然了。

不是沒有人覺得這太扯了。

宜山王黎宜民在安南是一國之君,如果獻土歸附之後,又能得到什麼獎賞。難不倒有什麼榮華富貴能比得上安南國主之位?

不過,這些聰明人看見有丁列爲這個說法背書。立即心領神會,具體真相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動手,先除掉黎宜民。

至於之後的事情,可以慢慢的說的。

於是,這些大臣歃血爲盟,每年盡出家丁,少則幾十,多則百餘人,一聚集居然有近千人。

近千人,都是精銳甲士。在大戰之中,或許不夠用,但是一場政變,卻是足夠了。

一時間無數信使在黑暗之中穿行。

驛站之中。

大明使臣王豫正在對着燭光讀書。

給事中這樣的清貴位置,自然是非進士不得任,而這位進士出身的士大夫,很不習慣安南的氣候。

他來的時候,北方已經是秋風起了。而是在安南卻是一年之中最爲宜人的時候。

只是即便如此,對於一個北方人來說,還是有些熱。

熱得他睡不着。

他只能拿着幾本書,在燭光之下,細細的品讀。似乎只要能將書讀進去,就心靜自然涼了。

忽然,房後傳來一陣動靜。

一個僕人打扮的人來到徵王豫身邊,說道:“大人,數數離開,今日升龍有亂。”

王豫心中微微一驚,但是緊緊捏着書,他認識這個人,是一直跟隨他從廣州過來的僕人,萬萬沒有想到是錦衣衛,說道:“你是何人?”

“在下錦衣衛安南千戶所下轄百戶。”

王豫說道:“如何生亂?”

“乃是安南大臣羣起而逐國主,今夜的升龍城之中必然有一場廝殺,使臣來是避一避吧。”這個錦衣衛百戶說道。

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
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