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

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

分開算,每一個衙門最多二百萬兩,少則幾十萬兩在,一般都是年終押運入京,在年底封衙之前入賬,第二年正月二月結算清楚。

戶部也是要對賬的。

周忱的變動,可以說增加耗費,很多衙門本來一年跑一次就行了,現在一年要跑十二次,有些地方遠,一個月未必能到的了北京,也就是說各衙門要派好幾批人,走在路上。

而運輸總額,大則幾十萬兩,少則幾萬兩。

耗費增加太多了。

只是臨時之前應對之策而已。

朱祁鎮問道:“如此一來,今年冬季朝廷能海關,鹽稅能入多少。”

周忱說道:“平均下來,每月可以入庫一百萬兩上下,具體情況,還要看各衙門情況,臣估算大概有一千萬兩。”

也不過是將賦稅提前徵繳乾淨,應對京師開支即便壓縮再壓縮,最少也要一年四百萬兩左右。

如果戰爭在明年春季打響,那麼朱祁鎮手中大概有一千六百萬兩銀子,雖然不多,但是也夠撐一陣子了。

但是想想瓦刺四十萬大軍,朝廷要動用最少相應人馬吧,一千六百萬兩看起來更多。分攤在每一個將士身上也不過四百兩而已。

看起來夠用,但是一旦打起來,撫卹,武器損耗,戰時加餉,還有各種賞賜,嘉獎,不要說別的了,單單是也先的人頭定賞格,不給定一個黃金萬兩,這就是十萬兩白銀了。

朱祁鎮秉承用錢砸死瓦刺的想法,故而怎麼想怎麼不夠花。

但是如果也先知道朱祁鎮有這麼多錢,估計都有放棄打仗的想法了。

畢竟瓦刺與大明的經濟差距太大,瓦刺一年的稅收估計都沒有一個準確覈算,大概有多少馬,多少牛羊,多少草場來計算,還有各部與瓦刺也都不是一體的,他們的錢,也先也調不進中樞。

單單算也先每年的收入,估計不到一百萬兩。

朝廷養兵真正打起仗來是要有賞賜,有補貼,家中還有田地,當然而今很多田地都比侵佔了。而瓦刺養兵,除卻最核心的瓦刺鐵騎之外,給你一把刀,一匹馬你就要上,唯一的福利,就是勝利後得到劫掠的自由。

朱祁鎮說道:“先生,還有什麼妙策嗎?”

周忱說道:“臣還有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只是說出來有損陛下清譽。”

朱祁鎮說道:“先生直說便是了。”

朱祁鎮或許有些愛惜羽毛,但是他之所以愛惜羽毛是爲了得到政治上的利益,皇帝的名聲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政治資本。並不是說朱祁鎮真是愛名如命,雖然有時候被人誇幾句,朱祁鎮也很舒服,但朱祁鎮不會爲盛名所累。

就比如現在,如果朱祁鎮的名聲能折現,朱祁鎮一定是毫不猶豫將這名聲折現了,當然要在三百萬兩以上。

太少就有一點不划算了。

畢竟朱祁鎮缺的是大錢,而不是小錢。

周忱說道:“陛下,當初定鹽法的時候,每縣都定一坐商,還拍賣名額,當時臣就知道,這撲賣名額之事,可一不可二,而今雖然還撲賣名額之舉,但大多是原價起賣。蓋因這些鹽商在當地關係網穩固了,已經成爲地頭蛇。尋常商人即便是撲賣了名額,也是賣不了鹽的。”

“即便每年有幾場過江龍鬥地頭蛇,但也是少之有少了,故而這一部分收入,去年不足三十萬兩。”

朱祁鎮皺眉,他有一種自己的錢被人偷了乾淨。但是卻找不出任何證據。

畢竟朱祁鎮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是規則制定者,下面的人是玩家。玩家鑽了漏洞,那是他制定規則的問題,而不是玩家的問題。

朱祁鎮即便不舒服,也不會直接下場的將銀子奪回來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是換一批鹽商?”

周忱說道:“臣沒有這個想法,陛下乃是聖君,豈能非刑而殺人?”

朱祁鎮說道:“那你的意思是?”

周忱說道:“鹽商豪富,陛下可令他們爲國捐輸,或許可以給他們一些各學院入院的名額。乃至國子監名額。”

朱祁鎮心中一動,他想起來,這就是所謂的捐監。有明一代還是要臉的,所有捐出去的只有國子監監生。

國子監監生可以直接參加科舉,還可以入仕爲官,當然當不了什麼大官,但是對有錢之後,想要改換門庭的鹽商卻是合適的。

到了清代直接發展爲了捐官,雖然是一個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但是將清代的吏治推向了深淵。

朱祁鎮心中暗暗思量利弊,口中問道:“朝廷建立的各學院,而今很受歡迎嗎?”

周忱說道:“陛下,各學院出來,一般都能到各地方爲吏,甚至爲官,對於科舉失敗的讀書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只是尚不如國子監。”

朱祁鎮點點頭,他沉吟一會兒,說道:“先生,覺得能從各地鹽商之中弄出多少錢來?”

周忱說道:“臣不敢多言,但是五百萬兩還是有的。”

朝廷一年的鹽稅就是一千萬兩上下,即便如此鹽商就不賺錢了?不是,即便朝廷規定了最高鹽價與最低鹽價,但是很多縣一年的收益也在好幾千兩,乃至萬兩,很多大地方,甚至有幾萬兩之多。

這好幾年積累下來,早就有家產過百萬的鹽商了。

五百萬兩說起來不少,但不過是各地鹽商一年的利潤而已。

周忱說的很清白,但是行動起來卻是未必了。

甚至說這是一種攤牌,這些鹽商靠着鹽運衙門吃飯,而今戶部要他們出錢,他們乖乖出錢也就罷了。

如果不老實,哼哼,親,你明年還想繼續當鹽商?

其實朝廷只要拉下臉,想搞錢,並不是太困難,最困難的是沒有正副作用的搞錢。

而周忱的辦法,雖然有些不地道,但就是一個沒有副作用的辦法,給百姓加稅,增加了稅收成本不說。還增加百姓負擔,百姓急了可以會造反的。

但是鹽商,要他造反去,區區一靠政府吃飯的商人,還想撼動國家機器不成,而今大明權力還穩固的很。即便這鹽商背後有達官貴人,在這件事情上也不會說話的。

畢竟五百萬兩分攤下去,也不過每一家幾千兩,或者一萬兩左右。

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傷筋動骨的。

朱祁鎮說道:“朕準了。還有辦法嗎?”

周忱想了想說道:“其實海關也是可以加稅的,畢竟朝廷賣出去的東西,是不會影響國內的。”

朱祁鎮想了想,卻覺得未必。

周忱只想着海外貿易可有可無,從上面擼羊毛,不會傷及大明的基本盤,大明的基本盤是什麼?

是大明的農民,大明的自耕農。

周忱對商人下手的時候,從來是重拳出擊,毫不留情。

畢竟養豬千日,用豬一時,周忱從地方升上來,對地方情弊太明白了,商人不敢說沒有罪過,但是如果抓起任何一個商人,拿大明律從頭到尾對上一遍,清清白白的是鳳毛麟角。

特別是海商,他們一轉頭就是海盜。

但是在朱祁鎮擔心影響了大明對海外的影響力。

舊港施家朱祁鎮一直在關注之中。

大明海貿之中,舊港施家與南洋衛曾家佔據了很大份額,特別是在南洋之上,正是這海貿的利益,才支撐起他們與滿者伯夷之間的戰爭。

雖然他們之間戰事,更多是海上船隻的互相劫掠。礙於大明的威勢,滿者伯夷還不敢直接進攻舊港。

但是這情況能維持多久?

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三十二章 修陵
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三十二章 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