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

第一百五十四章老臣楊士奇

太皇太后雖然說秉政,但是大部分政務其實都是在內閣處理的。

也就是說,大明真正的政務中樞,就是內閣。

最少在宣德十年到正統四年這一段時間之內,的確是這樣的。

一來太皇太后也老了,二來太皇太后畢竟是女人,在政治上或許眼光獨到,但是地方情弊未必太清楚。

所以太皇太后需要楊士奇。

而今太皇太后將政務交接給了朱祁鎮。

朱祁鎮雖然覺得自己準備了好些年了,想要大展拳腳,但是在行政體系之中,卻也沒有下手的地方。

一來以三楊爲首的文官集團,抱起團來未必比勳貴集團差勁。二來,就是三楊做得實在太好了。

三楊秉政時期,乃是大明政治最清明的一段時間。

別的不說,這個時代被百姓稱爲清官,甚至後世編爲戲劇的官員,就有好幾個,于謙僅僅是其中之一。

東林黨說是衆正盈朝,那是瞎扯。但三楊時期,朝廷之中大部分官員還是合格的。

即便是有些人反對朱祁鎮,但是朱祁鎮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大臣的人品,還是過硬的,比如王文,比如李時勉。

楊士奇一旦不在,天下這個攤子落在朱祁鎮手中,朱祁鎮未必能做的如楊士奇這樣好。而且楊士奇畢竟老了。

七十五歲的老人,還有幾年可活?兒子又不爭氣。

將朝政託付在楊士奇手中,朱祁鎮也放心。

朱祁鎮說道:“先生何出此言?先帝留先生以助朕,朕方弱齡,不知道天下爲何物,只是依賴老臣的時候,先生就要棄朕而去嗎?”

朱祁鎮見楊士奇頭上的汗,說道:“先生可是覺得大內太大,行動不便?王大伴。”

王振說道:“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傳朕旨意,楊先生今後步攆上朝。”

楊士奇說道:“臣謝陛下隆恩,只是臣的身子骨實在是?”

朱祁鎮說道:“先生不能棄朕而去在,先生如果覺得內閣事務繁忙,可以多分派給年輕人一些。只要先生在京中,就是朕的定海神針。”

楊士奇心中暗道:“這定海神針,語出何典?”《西遊記》乃是明後期的事情了。楊士奇對此也不明白。不過,他知道這僅僅是細枝末節而已。

將事情轉到正事上了。

楊士奇這般乞骸骨,並非作僞。

這已經不是楊士奇第一次乞骸骨了。

人到七十古來稀。

楊士奇已經明顯感到身子不大行了。落葉歸根之念,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而這一次乞骸骨,也是試探。

試探皇帝對他的重視程度。

如果朱祁鎮對他不重視,楊士奇就不想多說了。

七十多歲的人了,還不能合則留,不合則去嗎?不客氣的說,以楊士奇的名望,今日真給皇帝一個臉子。

皇帝還真怎麼樣不成?

太皇太后說楊士奇比之前暮氣多了,的確如此。七十多歲的人了,做事自然不能像年輕人一般。

他知道朱祁鎮這個年紀的小青年,有什麼說道理是多不通的。

不過他被朱祁鎮這樣一說,心中也有幾分感動,他深受仁宗皇帝隆恩,宣宗皇帝待他也不錯,而今小皇帝,又是這般待他。

他總就要說些實話的。

楊士奇起身跪倒,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朱祁鎮連忙起身,將楊士奇攙扶起來,說道:“先生何必如此,坐着就行。”

“陛下。”楊士奇說道:“臣知道蹇公臨去的時候,給陛下留了話,不知是否?”

朱祁鎮說道:“確有此事。”

楊士奇說道:“老臣不敢自比蹇公,但也有幾句貼己話,想告訴陛下。”楊士奇說到這裡,輕輕一頓。

朱祁鎮立即會意,一揮手。

王振立即將所有在一邊伺候的太監宮女都帶下去了。

沉重的木門關閉了。

陽光被窗戶上格子,分成一塊塊鋪在地面之上,與金磚相互輝映,更顯得金碧輝煌。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楊士奇說道:“老臣所言,也是一句老話,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

這的確是一句老話。

但是朱祁鎮纔不相信,楊士奇如此重視,來見朱祁鎮,卻僅僅說這樣一句老話。故而朱祁鎮繼續說道:“先生,此話怎講?”

楊士奇說道:“本朝太祖開國以來,七十多年,看上去是太平盛世,但是危機隱藏。當然了,老臣自信還是給陛下留了家底的,陛下欲爲太平天子,卻是可以的。”

“陛下初登大寶,就有徵瓦刺之言,當時老臣聽了,既高興,又擔心,高興乃是國家有一位振奮君主,擔心卻是擔心陛下年輕氣盛太過冒失了。”

“而今老臣卻是放心了。”

“只是,臣還是要提醒陛下,國朝大敵從來只在內,不在外。”

朱祁鎮聽了,心中明白的很。

任何如中國這樣的體量大國,真正的危機從來是來自內部的,而不是我外部。

朱祁鎮說道:“先生,可是說的衛所空額之事?”

楊士奇說道:“這僅僅是其一,朝廷之中弊政,第一是流民。”

朱祁鎮一聽流民兩個字,大吃一驚,說道:“天下還有流民?”

楊士奇說道:“有,臣估計就在鄖陽山之中,山民在此結寨而居,不肯下山,最少有數萬之多,將來恐怕還會更多。”

朱祁鎮一直以爲,在楊士奇的治理之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即便有些災荒,但是朝廷賑濟也很及時。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時候,已經有流民了。

鄖陽這個地方,朱祁鎮想了一陣子,纔想起來,卻是漢江上游,陝西與湖北交界之處,南邊不遠出,就是神農架,可以說是深山老林。

朱祁鎮說道:“這是怎麼回事?”

楊士奇說道:“臣也是這一段時間才發現的,下面的人還想瞞我,朝廷所下令流民復業之舉,是大半成空。”

“臣本以爲,是官員的問題,但是細細盤問過,才知道,乃是鄉間大戶侵吞流民土地,朝廷雖有復業之令,但是沒有田產,哪裡又是家鄉。”

“這樣的情況,不是一處兩次。”

“河南湖北多不勝數。畢竟法不責衆。”

朱祁鎮也知道,因爲天災人禍,總是有流民產生的,但是朝廷賑災一般都很及時。

對於流民一般有兩種處置,一種是回本籍復業,一種是留在當地落籍。

總之,太祖皇帝的法令非常嚴苛,任何一個百姓,沒有路引是不能遠行的。

但是此刻朱祁鎮才知道,流民問題其中貓膩定然不少。

但凡有一些活路,百姓又怎麼肯去深山老林之中生活。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深山老林,與後世的深山老林是完全兩個概念,後世東北虎都是保護動物,但是這個時代,華南虎的活動區域,是相當大的。

在深山老林之中,被野獸所食的事情,不要太多。

只能說一句話,那就是苛政猛於虎。

朱祁鎮又想了深一層,既然逃亡深山老林之中百姓就不少,那麼被大戶人家收留,成爲奴僕的百姓,豈不是更多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之事,怎麼能不管?”

楊士奇說道:“臣也是剛剛知道,此事僅僅是冰山一角,只是臣精力枯竭,不能爲陛下所用了,陛下當派遣一員欽差,卻鄖陽等地。能勸返的勸返,不能勸返的,朝廷在鄖陽再設一縣吧。”

“畢竟天下生靈爲重。有斯民方有斯土。”

朱祁鎮心中沉重多了,就好像是踹了一塊大石頭。說道:“朕明白了。”

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章 災年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
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章 災年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