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

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

成國公固然是考慮道路通行能力。

其實在邊牆之外,是沒有人工修建的道路。大軍挺進的道路,都是天然的山脈缺口,或者說平坦的地勢。

大多是約定成俗,比較好走的天然通道。通行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

與其大軍都堵在一條路上,還不如分兵數路,而且成國公還有一個想法,他聽前面說,貓兒莊既然打成一片,就說明這戰事,一時半會兒是結束不了了。

大軍一出,自然能勝利。

但是成國公怕這些人逃之夭夭,根本抓不住尾巴。

所以,成國公先派出兩支騎兵,迂迴到後面,斷他們歸路。

只是很不巧,也先也是這樣想的。

於是在貓兒莊這邊還沒有打起來,在貓兒莊偏東。偏西兩個地方又開闢了一面戰場。

總計二十幾萬大軍,都分佈在方圓幾十裡三個戰場之上。

隨着瓦刺本部大軍,與成國公大軍慢慢臨近。

貓兒莊的廝殺也告一段落了。

卻是吳可忠勝了。

在交戰的時候,吳克忠抽空子,搶了貓兒莊。此刻貓兒莊,已經貓兒莊附近的輜重都歸大明所有了。

所以成國公到了,直接將本部駐守在貓兒莊之中,在殘破的城堡上升起了成國公的帥旗。

剩下數萬騎兵,列成五陣,以貓兒莊爲中心展開。

而瓦刺也先,也帶着本部數萬鐵騎,已經兩側輕騎,已經到了。

雙方相距十幾裡,紛紛下馬修整。

大軍相距在咫尺之間,卻好像是暴風雨之前的平靜。

一時候半會兒是打不起來的。

畢竟這種大戰,對雙方來說,都是幾十年的國運下注,怎麼能不謹慎啊?

也先與成國公都是宿將。

越是大戰,此刻就越是謹慎。

貓兒莊之中。

成國公帶着人,視察奪回來的物資。

什麼鐵鍋,破爛衣服什麼的,成國公看都不看一眼,卻對幾萬石糧食,卻讚不絕口。說道:“好,今日之戰,恭順伯乃是首功之臣。”

爲了提高速度,成國公所部帶的糧食不多。大隊輜重此刻纔剛剛到了大同,讓後勤從大同到這裡,最少需要小十日。

而此刻俘獲這麼多糧食,足夠大軍用上一陣子了。

如此一來,成國公在戰術戰略的選擇之上,就有更多的自由度了。

至於蒙古人搶劫金銀珠寶之類,也可以用來賞賜全軍,激發士氣。

什麼?有人說這是大明百姓的?

很抱歉,大明官軍可沒有那麼高尚的情操,且不說,這苦主大多都已經不在了,即便這些苦主在,被大明官軍搶過來的東西,也會按照軍中戰利品分配。決計不會還給百姓的。

吳克忠說道:“末將謝過國公。”

成國公伸手抓了一把麥子,說道:“你與瓦刺交手一陣,你感覺怎麼樣?”

吳克忠說道:“秉國公,瓦刺軍隊特別堅韌,如果是兀良哈的軍隊,決計不可能與末將堅持十合。”

所謂十合,是指騎兵列陣對衝十次。

“末將與瓦刺騎兵對衝,都記不清楚幾十合了,但是對面依舊能挺得住。”

蒙古騎兵之間的交戰,大體上就是雙方列陣對衝一次,然後拉回馬,再次對衝一次,就如此反覆,一旦誰撐不住了。

就會演變成一場追殺。

吳克忠自詡也是一個人物,但是此刻想起瓦刺騎兵的堅韌,不管落馬多少人,不敢死多少,有一種死磕到底的狠勁。

與兀良哈等部,是決計不一樣的。

成國公眉目之間有一絲陰沉,瞬間被遮掩下來,他雖然來的遲了一點,但也看見雙方交戰的末尾。

對這戰況也是非常吃驚的。

三千營,五軍營乃是大明騎兵精銳之中的精銳。瓦刺能與三千營對衝這麼多次,而不崩潰,已經超出他對瓦刺騎兵戰鬥力的預料。

不過,成國公而今是方面大將,一軍之主,很多表情都不能外漏。

“還有?”吳克忠說道:“末將有一件事情,想不明白。”

成國公說道:“你說。”

吳克忠說道:“貓兒莊的物資太多了一點,末將受命偷襲瓦刺後軍,但是末將看了貓兒莊的物資,單單是這數萬石糧食,就是瓦刺人不能放棄的。”

“他們爲什麼將這些物資放在大軍最後面?”

這一個疑問,吳克忠很早就有了。

一般糧食即便是撤退,也不會將重要物資都丟在後面,這不是拱手讓人嗎?

成國公微微一笑,說道:“吳將軍過慮了。不過是也先轉運不及而已。如此一來,卻幫了我軍大忙了。”

“而今我軍糧草充足,可以堅壁待戰,我看看也先能不能嚥下去這一口氣,願不願意就這樣兩手空空的回大漠。”

成國公立即下道:“傳令各部,下馬休息,依靠貓兒莊佈防。”

成國公一聲令下,外面的陣勢就慢慢變化起來。

在明軍陣前,多了不少車輛,多是太平車與獨輪車。他們都堵塞了瓦刺鐵騎衝鋒的道路,而又有不少,漢人騎兵下馬,挖起了壕溝矮牆,一副要堅守的意思。

也先遠遠的看見了這一幕,說道:“朱勇這是逼我進攻貓兒莊。”

也先猜得不錯,成國公正是逼迫瓦刺先行進攻。此刻的成國公甚至後悔沒有將幾營步卒來。

讓他們在陣前列陣,想來瓦刺也不能撼動。

此刻更多是擺擺架子,迫使瓦刺下定決心與大明決戰。

否則不要看雙方主力相距不過十幾裡,瓦刺人一心想逃的話,成國公是死活追不上的。倒不是瓦刺退兵速度多快,而是不敢追得太猛。

蒙古人這種誘敵深入,然後伏擊的手法,誰不知道啊?

也先說道:“也好,就如朱勇所願吧。”

也先立即召集所有將領,說道:“我們這一次南下,搶了不少好東西,此刻都在貓兒莊之中,不奪回來,我們就這樣回灰溜溜的回到草原之上,我們如何面對各部首領,已經諸位的妻兒老小。”

“而今敵人就在這裡,我們打贏了就擁有一切,打輸了,就等着明人如當初一樣,一遍遍邊燒邊,一遍遍橫掃草原,讓你們的妻兒父母在倉皇之中,凍餓而死。”

“不想再過這樣生活的人,跟我殺。”

雖然太宗皇帝后三次北伐,大多是無功而返,但是蒙古人並非沒有損失的。

不僅僅是農業需要看天時,即便是畜牧業也是需要看的。爲了逃避明朝大軍,該讓羊羣養膘的時候,一遍遍的折騰,他們的收穫能好纔怪。

於是當草原上極端天氣到來的時候,自然是大量的減員,很多人沒有死在大明的刀兵之下,卻死在大自然的威能之中。

對於一些強盜來說,有什麼比沒有搶到東西更加讓人沮喪的事情?

有,那就是搶到手的東西,又被人搶回去,特別是很多小部落,瓦刺各部底子厚,即便是沒有這些物資,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很多小部落則不然,這些一點點物資,在明軍看來,大多是破爛,但是在他們看來,就是救命的東西。

即便是再破爛的衣服,那怕死人的衣服,多包裹幾層,也能讓人在冬天活下來。

所以,這些人聽了也先的話,自然是嗷嗷直叫,一心要奪回貓兒莊。

也先見狀,心中暗道:“很好,這樣也不枉我將這些東西都送到明軍手中。”

不錯,正如吳克忠想不通的地方,貓兒莊的守備有些鬆懈,而這種鬆懈正是也先暗中放水的結果。

因爲也先要以這裡爲眼,下一盤大棋。

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章 斷事官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
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章 斷事官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