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議政

“遵太后懿旨。”楊士奇起身說道:“而今朝廷有三件大事,卻是急務,不可拖延了。”

www ●ttκΛ n ●co

“皇帝大行,天下震動,陛下尚在沖齡。恐有妖言惑重之輩。”

“故,臣請派遣公侯出鎮,各地震懾天下宵小。”

太后聽了,對張輔說道:“英國公,你覺得如何?”

朱祁鎮暗暗想道:“文臣如何能震懾天下宵小,只是武將,而英國公作爲天下公侯之首,是內閣之中勳臣的代表,太后自然不能越過他去。”

張輔說道:“以臣之見,九邊有蔣貴鎮守甘肅,巫凱鎮守遼東,大同宣府爲行在所控,西南之地,山雲鎮守廣西,沐晟鎮守雲南。李賢鎮守南京,太監王景弘亦在南京。各部當無事,唯有江西有民變,尚不定,當派遣重將往鎮。湖廣也當派一員重將。”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暗點頭。

九邊防備蒙古,這是大明重點防線。而南方有交趾,還有云南各地土司,都爲邊患,故而張輔先說九邊,再說西南。

江西民變,朱祁鎮之前沒有聽說過,不過聽張輔提起,想來也是有事。但是爲什麼湖廣不細說,反而直接說派大將往鎮?

王振就站在朱祁鎮身後,低聲說道:“楚王。”

朱祁鎮聽了,暗道:“楚王。”

不聽王振說,朱祁鎮都忘記了還有外面的諸王的,不過經過正永樂,宣德兩帝次第限制藩王之後,各地藩王能夠擁有實權的,已經不多了。

卻不知道,爲什麼朝廷這麼重視楚王,是因爲湖廣的地理位置?還是楚王手中有別的王爺沒有的東西?

朱祁鎮只是將這件事情暗自記下來,之後再細細查訪。一併被記下來的,還有張輔所言的人名,蔣貴,巫凱,山雲,沐晟。

太后說道:“英國公覺得該派誰去?”

張輔說道:“當派毛翔,武興,一去江西,一去湖廣。”

太后說道:“既然如此,毛翔去湖廣,武興去江西便是了。”

楊士奇立即說道:“臣遵旨。”

太后說道:“楊師傅,繼續說。”

楊士奇說道:“再有就是大行皇帝的寢陵。大行皇帝去的太突然了。”

太后也垂淚說道:“好,立即派人去天壽上勘探吉地,爲大行皇帝修建寢陵。”

楊士奇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也太倉促了。”

朱祁鎮即便學識不淵博,但是也能聽過大名鼎鼎的十三陵,知道每一個寢陵都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很多皇帝的寢陵都要修上十幾年的,而宣宗皇帝去世的太突然了。

而且整個宣德年間,財政上並不寬裕,所以宣宗皇帝以自己年富力強,將寢陵工程暫且停止了。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麼快就用到了。

朱祁鎮正想着,卻聽見太后繼續說道:“仁宗皇帝的寢陵,以簡樸爲尚,而今我皇兒的,也照着仁宗皇帝寢陵造吧。”

“臣明白。”楊士奇說道。

隨即楊士奇說道:“最後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國不可一日無君,應選良辰吉日,太子登基以奉宗廟。”

朱祁鎮聽到這裡,心中猛地一跳。

他忍不住緊張起來了,他雖然知道,事情到了這一步,太后萬萬沒有反悔的可能了,但是這事情一日不敲定,他一日不放心。

隨即有一絲燥熱之意,涌上心頭。

或許九歲的朱祁鎮還不知道什麼是皇帝,但是而今的朱祁鎮卻是明白的。讓他如何不激動。

太后看了朱祁鎮一眼,說道:“最近的吉時在什麼時候?”

楊士奇說道:“酉癸。”

太后微微一算,說道:“就是初九。”

楊士奇說道:“正是。”

太后微微一嘆,說道:“都準備起來吧。”

“臣遵旨。”楊士奇說道。

朱祁鎮看了這一幕,也慢慢的看出來一點苗頭了。

內閣僅僅是一個諮詢,建議的機構,或許在明晚期有了部分的相權,但是而今卻不能做任何決定。

只能給皇帝提供方案,真正拍板的只有皇帝本人。

“果然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朱祁鎮心中暗道,此刻他似乎懂了太后的一些心思。

又聽朱祁鎮繼續說道:“皇帝尚小,今後早朝,先一日將奏摺送入大內。擇數件重要的事情,在早朝上說一說便是了。”

楊士奇聽了微微一頓,說道:“臣明白。”

早朝本來是決事時間,不管是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幾位皇帝都在早朝之上做出決斷。

但是朱祁鎮而今根本不具備這個能力。

太后的建議,將早朝給儀式化了。

恐怕今後早朝就是百官朝拜天子,然後說幾件早已商量好的事情,隨後一一退下,各自歸衙處理公務去了。

在太后與楊士奇看來,不過是權宜之機罷了。

等小皇帝長大之後,就要回歸祖制。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一件事情竟然成爲了大明朝的祖制,早朝不過虛文而已,以至於皇帝不上朝成爲習慣。

太后隨即說道:“今天議事就到這裡了,將各地的奏疏全部貼黃之後,送進大內,就好生籌備登基大典吧。”

“臣等領命。”楊士奇說道。

隨即太后帶着朱祁鎮怎麼來又怎麼走了。

太后並沒有放朱祁鎮回去,而是回到了慈寧宮之中,屏退左右,對朱祁鎮說道:“而今你雖然沒有登基,已經是我大明的天子。”

朱祁鎮立即說道:“謝太后扶持。”

太后微微一笑,笑容之中帶了一絲苦澀。但是此刻她也不敢將朱祁鎮真當做孩子。襄王金冊之事,她必須解釋清楚,否則是爲襄王種下了禍根。

她說道:“之前我在宗人府取了襄王金冊,卻不是動了廢立之念,只是擔心你年紀太小,受了外人矇蔽,楊士奇等人,固然對大明忠心有加,但是對你這個皇帝卻未必多放在心上,這些老臣,都各自有各自的主意。看兵部這些年的作爲就知道,兵部尚書王驥去年上書,請爲兵部加派人手。”

“但是我朝各部,行事都有一定之規,各部要多少人,在太祖朝都定下來了,即便後來偶有更改,但也不多,只有王驥一口氣上奏要好幾十個人。”

“而且不是第一次了。”

“兵部事務繁忙,一股腦將五軍都督府的職權侵佔了不知道多少。都是這幾位老先生的手段。”

“他們未必不是忠心之舉,只是他們的忠心,與我皇家所要的忠心未必是一樣的。”

“故而我想讓你襄王叔,輔政監國。”

“既然你不願意,這金冊我交給你手中便是了。”隨即太后拿出一封文書,還有玉牒金冊,要遞給朱祁鎮。

朱祁鎮立即說道:“孫兒不知太后苦心,實在是大不孝,還請太后責罰。這金冊,孫兒萬萬不敢接。”

太后說道:“你不接,我使人將它放回去便是了。只是你今後就是我大明的九五之尊了。就不當你是小孩了。今後朝中所有文書,都交給王振,王振代你批了,讓內閣諸先生過目,如果諸位先生覺得不對,鬧到我這裡來,如果是你錯了,我可是要處置你的。”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六章 經筵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六十二章 肇州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六章 經筵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六十二章 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