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

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

劉海一死,下面的明軍,頓時大震。行動就變得混亂起來。

有人想將功折罪。

攻破柵欄,殺了葉留宗贖罪。

有人已經膽破,一心想着逃走,

還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在戰場之上,就好像是無頭蒼蠅一般。

明軍失去了最後一點組織能力。

葉留宗怎麼會放過這個機會,自然是放手大殺。

狹窄的仙霞古道之上,幾乎是一步步都堆滿了明軍的屍體,葉留宗追殺十幾裡,斬首近千人,更是繳獲了無數兵器盔甲。

葉留宗大勝之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召集山中各路人馬。

葉留宗本來在山中威望很高,有如此大勝,更是聲威大振。各路礦丁也擔心重開礦稅,這些人馬都歸爲葉留宗麾下,幾乎數日之內,葉留宗麾下就多出了數千人馬。

正統十年正月間,葉留宗大舉下山,攻破浦縣。

浦縣一下,即便謝懷在福建的權威一下子垮臺了。

失陷縣城是一個標誌。在此之前,謝懷想要將按下去,其實並不是謝懷一個人意志,可以說是福建官場的共同意志。

畢竟大家都不想這一件事情鬧大。有謝懷想出頭,下面的人都配合而已。

想將這一件事情,無聲無息之間消化掉。

但是一個縣城的失陷。就是捅破天了。

誰都知道,這一件事情已經按不下去了。所以大量福建地方官員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無數奏摺從福建發往北京。

謝懷成爲最大的替罪羊。

甚至連浙江,江西臨近府縣,也都將這些事情反應上去。

在正統十年正月,大明朝廷最大的熱點,就是葉留宗這三個字。

朱祁鎮雖然有預料,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局勢的變化,將他之前所有預料都推翻了。

似乎擔心什麼就來什麼。

做出決斷的時候,還是正統九年年底。隨即就是過年,即便朱祁鎮個人很重視,他也不能強行提高大明朝廷的運行效率。

隨即臘月底封衙。還不等開衙。情況就糜爛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雖然太宗朝有唐賽兒起義,但是朱祁鎮登基以來,在外雖然有外患,但是內部還算安堵,雖然有水旱蝗災,但多是天災,即便是偶有小亂,也沒有到失陷一縣的程度。

這突然冒出的葉留宗,簡直讓朱祁鎮懷疑自己。自己到底能不能將大明江山管理好。

朱祁鎮立即召見楊溥,張輔兩人。詢問之前的安排。

之前楊溥所言三件事情,第一件乃是罷礦監,第二件安撫好謝懷,第三件是派遣焦宏作爲福建巡撫。

楊溥說道:“礦監之事,聖旨已經頒下。焦宏也已經出發了,大概在有數日,就乘海船到福建了。”

至於安撫謝懷這一件事情,楊溥都不提了。

蓋因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了,謝懷是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有了,連福建地方官員都知道謝懷難逃此事牽連的。

所謂牆倒衆人推。

謝懷此刻在福建說話,能有多少人聽都是一個問題。

朱祁鎮心中餘怒未消,道:“傳令給焦宏,讓他到了福建,立即捉拿謝懷,押回京師問罪。”

楊溥說道:“老臣明白。”

朱祁鎮問張輔道:“京營人馬準備如何了?”

張輔說道:“京營人馬隨時都可以南下。”

朱祁鎮說道:“那麼幾月能到福建?”

張輔算了算,說道:“大概兩三個月。”

從北京到福建,一路跋涉,兩三個月時間也沒有寬裕到哪裡去。

但是朱祁鎮對此,還不滿意,說道:“如果這樣一來,朝廷兵馬打福建,豈不是到了三月份了。”朱祁鎮眼睛一亮,說道:“海運士卒南下如何?”

張輔立即皺眉說道:“陛下,而今還在正月,海上浮冰未消,數千士卒在船上,吉凶難測,而且京營士卒多爲北人,不習船槳。恐怕即便到了福建,一時間也難以動用了。”

朱祁鎮想了想,只能作罷。但是他依然不放心福建地方軍隊,他忽然看見楊信,說道:“從軍中挑選骨幹,從武學挑選一批軍官,先行乘船到福建,讓焦宏手下有人用。”

朱祁鎮心中想的卻是,對福建衛所體系進行一次大清洗。

將武學學生安排過去。

這一場戰事,朱祁鎮雖然上心,但是上心的原因,並不是因爲戰事險惡,朱祁鎮從來不覺得在軍事上有什麼失敗的可能。

他上心的主要原因,乃是擔心葉留宗流竄打亂東南,此其一,其二就擔心地方情弊,已經發展到他無法想象的地步。葉留宗不過是其一而已,天下之間,還有多少個葉留宗潛伏在荒野之中,潛伏爪牙忍受。

這纔是他擔心原因。

此刻也覺得用這種低烈度的戰事,來鍛鍊這些年輕一輩軍官,卻是一個好辦法。

張輔聽朱祁鎮這樣說,心中倒是鬆了一口氣。

其實雖然大沽港並非不凍港,但是也不至於到了冬天真的不能航行了。畢竟有衛河活水沖刷,再加上緯度不高,還是能航行的。而且而今也是春天了,最冷的天氣已經過去了。

但是對於張輔來說,海上運糧還好,但是海上大規模運兵,在他心中始終是有所擔心的。糧食漂沒一些,也沒有什麼,但是人死不能復生。

總要謹慎一些。

朱祁鎮又問道:“而今情勢不同,葉留宗之亂牽扯三省,朝廷該如此處置?”

張輔說道:“臣以爲,當下令浙江江西兩省,緊守省界,將葉留宗堵在福建省內,不可讓其擴大。”

“而今福建省兵馬羸弱,也不可能攻,只需將葉留宗困在羣山之中,等威遠侯方瑾大軍到了,再統合三省兵力,圍剿不遲。”

朱祁鎮聽了之後,起身踱步。問楊溥說道:“先生以爲如何?”

楊溥說道:“英國公乃國家大將,此乃老成謀國之言。”

朱祁鎮也明白,張輔的意思。

區區幾千亂軍,對大明來說並不算什麼。首先要做的是不能讓起流竄,所以浙江與江西兩省要做的就是封鎖省界,將葉留宗限制在福建省內。

其實而今福建省衛所各軍精銳喪盡,江西,浙江省中還是有些能打的兵馬的。

但是礙於行政的問題,還是不要動用的好,否則江西,浙江客兵進了福建省,如果沒有一個能鎮的住場面的大臣在,下面真不知道鬧成什麼樣子的。

而且福建西北部都是一些什麼地方,是窮山惡水,百姓也不多,將葉留宗困在這裡,經濟損失也不大。

但是如果讓葉留宗逃竄到其他地方,事情就不好說了。

張輔對葉留宗所部的判斷,與朱祁鎮一樣,覺得大軍一到 ,就會灰飛煙滅。

很多辦法,看上並不漂亮,但是按部就班,可以成事。

朱祁鎮說道:“就按英國公的意思,內閣擬旨吧。”

楊溥說道:“老臣遵旨。”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說道:“先生,朕有一些件事情,百思不得其解?葉留宗亂事一起,你就勸諫朕放棄採礦。朕有些不大明白,這其中到底是有什麼關係?如果僅僅是葉留宗盜礦,而今朝廷復採,對百姓不是福祉,何至於一夫倡亂,數千景從,一至於斯?是採礦之中,有何情弊,還是朕得薄,不足以服衆?”

楊溥聽了,立即說道:“陛下登基以來,大興水利,救民水火,南征麓川,北平阿岱汗,與祖宗相比,亦不遜色,陛下切不可妄自菲薄,傷天下之望,採礦之中,其中自然是有情弊,請陛下允許老臣下情上秉。”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章 困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章 外戚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
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章 困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章 外戚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