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

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

太皇太后離開了慈寧宮,猶豫了一會兒,覺得到文華殿。

文華殿不僅僅是皇帝上課的一處大殿,也是處理政務的正殿之一。

最重要的是,文華殿距離內閣很近。

到了文華殿之後,令讓將三楊一併召來。

這也是太皇太后不去文淵閣的原因。

在文淵閣說這個事情,事情就大了。就太皇太后的本意,還是想將這一件事情私下處理了。最好如流水無痕一般。

胡濙乃是太宗皇帝的老臣,張輔又是勳貴出身,在太皇太后看來,這一件事情告訴了他們,他們說不定心裡怎麼想的。

唯有楊士奇,楊溥,楊榮三人,乃是翰林出身,又是老臣,卻是能理解她的苦心。

太皇太后與楊士奇等人本來就很熟悉,即便是朱祁鎮登基之後,也時常召見。

見了三人,也沒有多寒暄,將皇帝的心思告訴了他們。嘆息一聲,說道:“我老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去了。皇帝聰慧過人,只是我擔心他聰明太甚,自以爲是。反而誤了祖宗基業。我一婦道人家,也不知道該如何教導皇帝了,卿等爲社稷重臣,與我家也算是通家之好,還請,諸位先生指點一二。”

三楊立即起身行禮說道:“臣等不敢當。”楊士奇作爲羣臣之首,嘆息一聲,說道:“臣家那個孽障,本不該說話。只是臣受太宗,仁宗,宣宗三代信任,不敢不言。臣以爲太皇太后想的太過了。”

太皇太后說道:“太過了?”

楊士奇說道:“臣家裡那個孽障,太皇太后也是知道的,陛下已經勝過他百倍了。陛下畢竟年輕,不知道世間疾苦。也是正常的。就是臣年輕的時候,何嘗沒有妄想?太皇太后是愛之深,責之切。”

太皇太后聽了心中微微一鬆。

有時候與朱祁鎮相處,根本就忘記了他才九歲。朱祁鎮養在宮中,錦衣玉食,本就被尋常北線高上一頭。說話行事,也沒有半分孩子氣。

再加上,宣宗去世,這萬斤重擔都壓在太皇太后身上。

太皇太后看似波瀾不驚,但是心中並非沒有壓力的。太皇太后的壓力都轉嫁在對朱祁鎮身上了。

太皇太后一心一意想培養出一個聖明君主。

朱祁鎮愚鈍,太皇太后也擔心,擔心他將來,爲太監大臣矇蔽,朱祁鎮聰明,她也擔心,擔心他一意孤行。

總之,不管怎麼樣,太皇太后總是心中有所疑慮。

太皇太后也知道,她其實對朱祁鎮逼迫很緊。

朱祁鎮每天五更起牀,每天的日程都排的滿滿的,課業,朝政,人情,典故,還有一些宮中事務。

常常忙到掌燈時分。

不可謂不勤奮。太皇太后欣慰之後,寄予朱祁鎮的期望也就越高了。

如果剛剛開始,太皇太后不過想讓朱祁鎮當一守成之君,而且卻想讓他成爲如仁宗皇帝一般的,洞悉民間疾苦,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最少,在太皇太后心中,仁宗皇帝就是這樣的形象。

此刻她不得不反思,是不是他逼得太近了。

楊榮說道:“恭賀太皇太后,陛下所言,可以稱之爲睿智。”

太皇太后說道:“哦?何出此言?”

楊榮說道:“其實陛下不提,臣過一段也是要說的,瓦刺坐大,非朝廷之福。”

楊榮能得到宣宗皇帝的重用,就是因爲楊榮在軍事上的造詣。

天下所有衛所,關卡,地形,都在楊榮胸中,大部分將領的履歷,楊榮都如掌觀文。可以說是一個移動的資料庫。

所以對瓦刺興起帶來的變數,楊榮也有關注。

不過,他作爲國家大臣,也知道是有輕重緩急。而今之計,頭等大事並不是瓦刺,而是皇權穩固。

瓦刺雖然興起,但是底蘊畢竟淺薄,內部也有矛盾,數年之間,是不可能威脅九邊。楊榮自然要先放一放的。

但是放一放是放一放,並不是說,這一件事情是不存在的。

太皇太后面色有些凝重,說道:“皇帝所說的,是真的?”

這就是太皇太后的侷限性了。

太皇太后見識過戰爭所過,遍地瘡痍的景象,但是對戰略形勢,卻不怎麼敏感。

這或許是女主的侷限性。

即便是英明神武如武則天,也是對外屢戰屢敗,也幸好,當時大唐的底子厚,容得了他敗家。

太皇太后也是如此。

在權謀之上,不下任何皇帝,但是在軍事上,卻有一些短見了,或者說有一些想當然。

太皇太后這一生見識的,都是太宗皇帝如何猛攻北虜,打得北虜不敢南下。瓦刺即便一統草原,又能如何?

太皇太后並不覺得,瓦刺有底氣南下。

但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人口中說出來,就不樣。在朱祁鎮口中說出來,太皇太后僅僅能信一小半。

但是這樣的話,在楊榮的口中說出來。卻由不得太皇太后不信。

“臣不敢欺瞞太皇太后。”楊榮說道:“瓦刺之主,只要想有所作爲,就必然南下,朝廷與瓦刺之間,必有一戰,只是這一戰,是大是小,臣一時間,卻也預料不出。”

楊榮作爲朝廷之中最明軍事的文臣。

對戰略形勢的判讀,比一些將領都好,畢竟大明很多將領,都是那一種勇將,指揮一兩場戰事,卻是可以的。但是在大戰略上,對兩國形勢判讀,未必比得上文臣。

太皇太后皺眉說道:“何不早言之。”

楊榮說道:“臣與先帝商議過,先帝本意整軍備戰,御駕親征。只是天不假年。”

太皇太后也是嘆息一聲,說道:“我兒尚在,何憂瓦刺。”

楊榮說道:“太皇太后也不用憂慮太過,對於瓦刺,臣有一策。”

太皇太后說道:“講。”

楊榮說道:“瓦刺脫歡擁立脫脫不花爲大汗,然自稱淮王,太師,軍政大權,盡在其手,以瓦刺四萬戶統治蒙古四十萬戶,一方面,要藉助脫脫不花黃金家族血脈,另一方面,脫歡又有自立之心。”

“爲了穩定草原,脫歡必須藉助脫脫不花,而想要自立一定要除掉黃金家族,如此一來,雙方必有一戰。”

“朝廷當派使者,前往草原,冊封脫脫不花,同樣冊封脫歡,兩者並重之。另與脫脫不花互市,助漲脫脫不花之心。”

“一旦雙方力量失衡,必然一戰。”

“如此瓦刺與蒙古的聯盟不復存在。朝廷又能左右相制,使其無力南下。坐山觀虎鬥。”

太皇太后聽了,讚歎說道:“這纔是老成謀國之言。東里先生覺得如何?”

楊士奇說道:“臣以爲做兩手準備,一方面要挑起蒙古內亂,另外一方面也要加強戒備,甘肅,大同,宣府,遼東,都要獎勵士卒,選拔將領,修繕城池,以備不時之需。”

“即便北虜有南下之心,亦不可越長城而下。”

太皇太后說道:“如此我就放心了。只是皇帝當如何規勸?”

三人對了一眼,有言是疏不間親。太皇太后是皇帝的奶奶,即便是太皇太后怎麼對皇帝,太皇太后身後,皇帝還能怎麼做不成?最多板子打在太皇太后的親信身上。

但是他們三人就不一樣了。

且不說,這裡說了不好聽的話,皇帝將來怎麼辦,單單是現在,不要看太皇太后而今對皇帝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但是誰要說她孫子不好,說不定板子先打在他們身上。

三人都是人精,又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這可是一個燙手山芋。

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章 外戚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
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六章 經筵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章 外戚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