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

第六十六章突擊兀良哈

大寧城,夜。

草原的夏季夜晚,有無數昆蟲在高低不住的鳴叫。

好像是夏季的歌聲。

時不時有狼嚎之聲,遠遠的傳了過來。

在草原的夜渲染出一股危險的氣氛。

天空之中,銀河倒懸。雖然沒有月亮,但是能見度也是很高的。遠遠的看見,地平線上好像有一籠白紗。

此刻無數明軍,就好像是黑暗之中鬼神一般,緩緩的靠近大寧城下。

說實話,兀良哈三部對大寧城並不是太看重的,之前也不過是過冬的時候,纔來大寧城之中。

原因很簡單。

就是因爲大寧城即便再殘破,但是城牆完整的結構還是是存在的。

在城池之中可以躲避風雪。但是在夏季卻不經常在大寧。

只是而今他們與瓦刺的關係破裂,不敢往北方草場,所以他們都在大寧附近聚集。

這也成爲了明軍的目標所在。

朱祁鎮在中樞所做的決定,不過是一個大致上的決定,真正具體決策,就要落在楊洪這裡了。

楊洪爲了不讓瓦刺察覺,所以一直秘密調動。

直到五月末數萬騎兵就聚集在喜峰口。

隨即楊洪輕裝簡從,每人帶十日干糧,一聲令下,大軍出關。

大軍出了喜峰口之後,晝伏夜出。花了三日左右,就來到了的大寧城下。

此刻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五萬騎兵分成三路,緩緩的接近大寧城。

而兀良哈似乎毫無覺察。

因爲明軍與瓦刺的此刻在東北交鋒。兀良哈自然就放鬆了警惕。而且草原各部在很多時候,本來就沒有明軍那麼嚴謹。

只是兀良哈畢竟不是笨蛋。

他們是防備鬆懈,並不是沒有一點防備。

在靠近大寧城的時候,就被兀良哈發現了。

一場夜戰,就此展開了。

兀良哈全盛的時候,能有七八萬騎之多,但是而今卻不行了。

畢竟經過一次又一次戰事,在明軍與瓦刺之間的各種摩擦。兀良哈的實力衰弱了不少,但是依舊有三五萬騎之多。

此刻,明軍人數較多,又以有備攻不備,兀良哈自然是承受不住了,而且更更重要的是,大寧城城門並沒有關。

不是兀良哈不想關,而是好幾個城門根本就殘破不已,朽爛不堪了。

畢竟明軍放棄大寧已經好多年了,木製包鐵大門在大自然風吹雨打之下,腐朽的速度很快的,而蒙古各部根本不會修繕城池。

否則歷史上上都與大寧都變成了廢城。

而沒有城門的城牆,與沒有城牆的營地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明軍長驅直入。隨即就是一場鏖戰。

當天光大亮,兀良哈各部頭領已經臣服在楊洪的腳下。

楊洪說道:“將這些人送往京師,讓陛下處置。”

“是。”身邊立即有人說道。

楊洪將兀良哈三衛的首領都送到京師。如此一來對下面的蒙古人就容易把控了。

畢竟兀良哈三衛本身就不是瓦刺的鐵桿,甚至一度是大明麾下的衛所,大明對他們是影響力的。

楊洪隨即派人將分散在草原各部首領全部召了過去。

草原各部是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必須分散開來之後放牧。

面對楊洪軟中帶硬的威脅,剩下各部根本不敢拒絕。

在大寧城樓之上。楊洪就在城樓之上。

明軍進駐大寧不過兩三日,就已經開始着手修復大寧城,首先修復的就是大寧城樓,雖然這座大寧城樓,而今還達不到大寧城中完好時候的樣子。

新舊的木頭拼接在一起。有很明顯的痕跡。

但是而今兀良哈大小頭目卻無心觀察這些細節。

楊洪說道:“朵顏三衛,乃是本朝太祖所封,諸位應該都有大明的世襲官職吧。”

楊洪此言倒是不錯。

當初設立朵顏三衛,可是從上到下,都換成了大明的衛所官,而且大明朝貢的時候,也是按照官職來的。

所以,不要看兀良哈天天與大明打仗,真的說起來,他們頭上都有大明的官職,只是時過境遷,大明所封的官職與實際上已經有出入了。

這倒不是什麼大事,甚至而今兀良哈小頭目冒充大明的官職,楊洪而今也會默認的。

這些大小頭目,卻不知道。

他們一個個報出自己的官職,或爲百戶,或爲千戶。

楊洪說道:“好,而今三衛指揮使都進京覲見了,想來不日朝廷必有封賞。只是三位大人以及子孫高升,他們的差事,還是要有人來辦的。”

楊洪這一句話說出來,下面的人每一個人眼睛都亮了。

他們怎麼聽不出來楊洪這一句話的言外之意。

兀良哈三部的指揮使這一進京師,最多是一個富貴閒人而已。而他們留在草原上的部落。還是要有人統領。

這可是一塊大肥肉啊。

他們未必忠於大明,但是隻要能給他們部落人丁,乃至牲口,就是讓他們忠於誰都可以的。

楊洪看他們的表情,也是非常滿意的。

畢竟楊洪吃夠了這些部落的苦頭,在他看來,單純的瓦刺並不可怕,瓦刺在漠北不過十幾萬騎而已,大明兵馬遠勝瓦刺。

但是瓦刺能夠如果能夠聯繫其他各部,那麼明軍就要面對整個草原的壓力。

所以楊洪目光就放在分化草原各部。

雖然明軍騎兵能力不差,但是如果能招納大量的附從騎兵,也是一件對明軍大有好處的事情。可以說對這些牆頭草來說,明軍這裡多上一分,瓦刺那邊就少了一分。

楊洪也將這個意思上報給朱祁鎮,已經得到了朱祁鎮的默認。

楊洪說道:“至於朝廷要誰辦事,就要看誰能爲朝廷辦事嗎?”

下面大小頭目立即說道:“請大人下令。”

“請大人下令。”

一個個就好像是狼崽子一般,雙眼之間,爆發出幽幽的光芒。

楊洪說道:“好,你們去召集各部勇士,記住只有這一次機會,今後草原之上,要麼從大明要麼從瓦刺,兩者之間,非此即彼。”

“是。”各部頭目立即說道。

不過三日之後,楊洪在大寧城等到了萬餘步卒援軍,他們立即開始修繕大寧城。並囤積糧草,並帶來了朱祁鎮嘉獎的聖旨。

還有便宜行事的權力。

朱祁鎮對出外的大將軍,從來不遙制的。

只是楊洪得到了便宜行事的權力,就解開了枷鎖。

距離本部五萬騎兵,已經兀良哈各部三萬附從軍,大軍帶來月餘乾糧,大舉北上。

他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越過瀚海,攻擊應昌。

準確的是,應昌附近的草場。

應昌曾經一度成爲北元事實上的都城,他們附近的草場,是瓦刺重要的草場之一。甚至越過瀚海,能夠攻瓦刺之後。

他就不相信瓦刺能容納明軍在漠北縱橫。

第二個選擇,就是去肇州。

破瓦刺與肇州城下。

這兩個選擇風險是差不多的的。瀚海難越,大明軍隊已經幾十年沒有翻越瀚海了,其中艱難險阻,誰能知道啊?到了漠北之後,又深入敵後,風險豈能小了。

至於支援肇州,更是兵危戰急。有也先等久負盛名的大將對陣,誰也不敢說自己是完全之策。

不過,思來想去,楊洪最後決定繼續支援肇州。

因爲兀良哈投降。

楊洪手中有足夠的炮灰。此刻楊洪才知道,手中有大量可以消耗,不用心疼,並有一定戰鬥力的軍隊,到底有舒服。

只是這種優勢,不在瓦刺手中,而在大明手中。

即便在肇州不敵瓦刺,但是有這麼多炮灰,想撤退,卻也是很容易的。

所以,肇州風雨更急了。

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八章 登基大典
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三章 都掌蠻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八章 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