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

第一百五十九章孟養風雲

這一次王驥西征孟養,其實最大的策動者就是襄王。

無他,襄王納麓川思家的女子爲妃,將麓川思家留在麓川的一部分拉攏過來了。但是思機發一日不死,就一日影響襄王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將原本隸屬於麓川思家的土司拉攏過來。

所以襄王想借朝廷的刀,嚇一嚇這些土司。

但是對於王驥來說,卻並不一樣。

自從北京朝廷塵埃落定之後,王驥就知道一件事情,鎮守雲貴大抵是人生之中,最後一任官了。

朱祁鎮給他任務很簡單,是鎮守雲貴,只要雲貴不生亂就行了。

王驥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梳理了雲貴地方與土司。對內雖然革除弊政之心,但是對外,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攻擊慾望。

如果不是襄王一直向他施加壓力。這一次西征,王驥很可能放在明年,或者是後年。

所以,襄王更是知道,這個機會,有多麼難得。也知道他在這裡投入了多少本錢,與政治資源。

想要有下一次,基本上不可能了。

但是遇見太皇太后病重這樣的事情,襄王不得不做出了選擇。

襄王長嘆一聲,收拾心情,去見王驥。

王驥一聽襄王來了,立即出門迎接。襄王與王驥相互見禮之後,這纔開始說話了。

其實王驥對襄王一直覺得頭疼。

這襄王名義上是他的下屬,學生。但實際上王驥真能拿襄王當下屬學生嗎?只能哄着,供着,打不的罵不的。

還要襄王本身是一個明事理的人。知道分寸,讓王驥少了很多煩惱。如果遇見那種沒理絞三分,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亂來的的藩王。王驥不知道要愁掉了多少頭髮。

只是襄王太明事理也不是一件好事。

因爲這樣的人,不可能輕易被說動。

比如,在而今這一件事情上。

王驥說道:“王爺,這一次來,可是想明白了?”

襄王說道:“大人,本王依舊不答應,並非本王不明事理,乃是其中的問題太大,最大一個人問題,孟養那邊給一顆人頭,誰知道是不是思機發,如果不是,我們又以此上報才朝廷了,這可是欺君之罪?你我如何擔待?”

隨着大軍隊孟養的步步緊逼。思機發想盡了辦法,沿路狙擊,襲擊糧道,收買各地土司,等等。

甚至雙方在金沙江上,打了西征以來最大規模一戰。

自然是明軍大勝,思機發慘敗,隨即金沙江天險失守。大軍與孟養之間,再也沒有阻礙了。

這個時候,思機發派使者來說,願意以獻上項上人頭,來保住孟養在思家手中。

這個條件傳來之後,襄王第一個表示反對。

上面也說過了,襄王此來是來殺思機發這個便宜大舅子嗎?不是,是想擴地盤的。接受完整的麓川,而不是麓川河谷這數縣之地。

但是別人就不這樣想了。

首先乃是各地土司,哪怕是緬甸蟒氏對這個意見都贊成。

這也是南疆土司的潛規則了。

一般來說,土司與土司是一個圈子裡面的人,而下面的人永遠不要想當土司。

並不是每一個民族,都會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一般來說,大家不管怎麼打,勝利也好,失敗也好,土司還是土司,下面的奴隸還是奴隸。

趕盡殺絕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是不符合大家的道德觀念。

再加上襄王的意圖如此明顯,大家更不願意襄王如願了。

其次,王驥對覆滅思家也沒有太大的執念。思家父子反抗朝廷,乃是朝廷欽犯,是一定要死的,這是政治正確。毋庸置疑。但是王驥很明白,自己的指責是安定南疆,並不是來這裡開疆擴土。

思家被逼到這分上了,思機發即便用自己的性命保住了思家殘部,但是思家殘部今後也只能夾着屁股做人了。

根本不會對朝廷夠成威脅。再加上孟瑛大勝的餘威尚在。一二十年間,南疆是不會有什麼亂子。

至於將來,王驥不會管太多。他估計一二十年後,即便南疆土司不動手,當今會不動手。

當今的心思,王驥也是揣摩過很多次了。

王驥聽了襄王的話,卻大喜過望,說道:“襄王所言極是。不知道襄王覺得該如何辦纔好?”

之前襄王根本不多話,激烈反對。而此刻襄王還是反對,但是卻已經是退了一步,王驥更是讀出了襄王的潛臺詞。也就是如果死的那個人真是思機發。他並不反對了。

襄王也沒有辦法,想要儘快解決這個的事情,儘快回京,只能讓步了。

襄王說道:“思家可以保留,朝廷也可以封思家孟養宣慰使,只是思家思機發一脈,卻對抗朝廷,罪孽深重,不可留之,只能從思家其他人之中選思家家主。”

王驥頓時想起了什麼,說道:“襄王可有人選?”

襄王說道:“思開番可以擔此任。”

所謂的思開番是誰?就是襄王的真正小舅子。也是襄王從思家之中挑出的人才。在南疆的情況之下,普遍百姓連識字都不可能,更不要說出什麼人才了。

襄王本來想將孟養拿下,就留思開番鎮守此地,畢竟他不能光用從外地帶來的人才,否則容易失本地土人之心。

只是沒有想到,而今還是讓思開番鎮守此地,但是意義卻完全不一樣了。

襄王雖然覺得他能捏得住思開番,但是宣慰使是世襲的。將來的事情,就是一個大隱患,將來的事情,誰能說的清楚啊。

但是而今,卻是襄王所能想到的隱患最小的辦法了,否則孟養在思家餘孽的手中,襄王在麓川就不用想做些別的了。

王驥說道:“既然王爺有意,這一件事情,就交給王爺去做了,本宮就靜候佳音了。”

襄王也明白,這一件事情最大的得利者就是襄王本身,想讓王驥出力,就不大可能了。襄王說道:“本王明白。”

襄王與王驥敲定之後,他將大總管找來,將這一件事情說了。說道:“總管,這一件事情,孤只能信的過你了。”

大總管說道:“王爺可要想清楚了,當今的心思再清楚不過了,麓川乃是鞭長莫及之地,封王爺在此,不過讓王爺支撐西南邊境。陛下沒有多少想管王爺的意思,也就是而今王爺立足不穩,王驥纔會幫王爺一把。”

“一旦錯過這個機會,王爺想從朝廷借兵,是想都不要想了。”

襄王說道:“那又如何?天下縱有萬里,我只有這一個母親。”

大總管淡淡的說道:“婦人之仁,既然王爺想好了,這一件事情,就交給我吧。”只是這一件事情,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大總管當夜帶着思開番就從金沙江上游,泅渡過去,繞道數百里,來到了孟養。

大總管扮成了思開番的隨從。

孟養管事的也都是思家子弟,思開番很容易混進去了。大總管稍稍一打聽,心中暗道

:“果然如此。”

一般來說,沒有一個願意赴死的。特別是身居高位之人,讓別人爲他犧牲。是他的習慣,但是讓他爲其他人犧牲。

卻是很少人能做到。

思機發之所以如此,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孟養之中人心不穩了。

思家本身西南霸主,雄踞一方,即便沐家也要客氣對待,但是而今背家棄國,如同落水狗,思家其他各支,對思任發一脈,就沒有怨氣嗎?

只是思機發手中的實力不少,引而不發而已,而今到了絕境之中,卻是顧不得那麼多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六章 海漕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章 外戚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六章 海漕
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六章 海漕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章 外戚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六章 海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