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

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

內閣的調整,並非說僅僅是敲打名單就行了。

甚至說到了現在,調整纔剛剛開始。

內閣的變動,帶動了六部的變動。而六部的變動,又會引起天下各地的變動。楊榮之死,引起的官場動盪。還遠沒有結束。

特別是這種動盪,已經壓制了好幾年了。

太皇太后從宣德十年以後,就對官場上大規模人事變動,採取壓制。

所以朱祁鎮對這種變動,也是第一次應對。

他也不得不承認,其中這樣大規模人事變動,並非掌控在朱祁鎮手中,而是掌控在楊士奇手中,準確的說,是掌控在內閣的手中。

特別是在王直這個吏部尚書進入內閣之中,新到任的吏部尚書還沒有到位,恐怕即便剛剛上任,也未必有什麼話語權。

所以,朱祁鎮所能做的僅僅是通過掌握內閣。來掌握這種變動。

唯一讓朱祁鎮慶幸的,最少以張輔爲首的勳貴,朱祁鎮還是有把握的。

對張輔,胡濙,朱祁鎮不用擔心,因爲這一次人事變動之中,他們兩個人蔘與程度不高。但是對楊士奇,楊溥,王直,曹鼐,馬愉。朱祁鎮就要一一召見了。

對於楊士奇,朱祁鎮不需要特別關注。

因爲朱祁鎮之前與楊士奇的接觸都很密切。因爲很多政務之上,楊士奇是朱祁鎮繞不過的人。

朱祁鎮幾乎是三天兩頭的召見,楊士奇。

楊士奇也習慣了,在宮中乘坐步攆,這是朱祁鎮對楊士奇的優待。

所以,朱祁鎮的談話重點就放在楊溥,王直,曹鼐,與馬愉身上。

朱祁鎮決定將召見大臣的地點,放在乾清宮之中。

首先是楊溥。

雖然楊溥也列在三楊之中,但是朱祁鎮與楊溥的接觸並不多。與楊士奇的沉默老辣,楊榮在軍事方面的權威相比,楊溥就好像是隱形人一般。

甚至朱祁鎮在很多時候,都忽略了三楊之中,還有楊溥這個人。

但是今日朱祁鎮與楊溥談了好幾個時辰。

本來是朱祁鎮問,但是後來變成了楊溥說。

對大明各種弊政,楊溥都如掌觀文。讓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三楊列位在一起,絕非是浪得虛名。

楊溥的能力,當一個首輔搓搓有餘。

只是可惜的是?

有時候英傑之輩,都是一批一批的出現。

楊士奇也是將黃淮掀翻,蹇義都熬死了,纔有出頭的機會。而楊溥卻未必有機會將楊士奇熬死了。

甚至朱祁鎮有時候想,如果楊溥再年輕十歲。朱祁鎮就不用擔心,楊士奇離開之後,內閣首輔的問題。

只是有些人之所以沒有到某個高度,並非能力不濟,只能說時也運也。

朱祁鎮話鋒一轉,說道:“先生分管吏部,卻不知道有何主張?”

楊溥說道:“臣別無他事,只是有一件事情,陛下要留心。”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楊溥說道:“而今陛下親政,萬象更新,臣以爲應當京察了。”

朱祁鎮聽了楊溥如此一說,一瞬間耳邊似乎有磨刀的聲音。

京察乃是大明的文官考覈制度,從洪武年間就有。分外內察與外察,分別考察京官與地方官員。

但是京察本身,也是一把權力鬥爭的利器。

特別是在晚明時候,東林黨將京察的監察作用,全部廢除了,當成了一把殺傷政敵的利器,一瞬間激化了黨爭。

而今京察還不像晚明一樣。但是他本身具有的政治屬性,卻不可能剝奪掉了。

甚至楊士奇在正統元年展開的京察,固然將朝廷的政治生態,向好的方向發展,達到了京察的目的,就是舉賢去不肖。

但是同樣也鞏固了楊士奇的權威。以至於楊士奇有遠朝於尋常首輔的權威。

楊溥今日提京察的意義何在?

就在楊溥所說的親政兩字之上。

言下之意,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楊士奇得重用與太皇太后直接有關係,而今太皇太后退位,皇帝親政。那麼楊士奇的作用就不那麼重要了。

甚至楊溥這一句話之中,有沒有想取楊士奇代之的暗示。一時間朱祁鎮也不確定。

不過楊溥不甘於在楊士奇之下,想借此京察大計,豎立自己的權威與班底,卻是一定的。

朱祁鎮自然有些心動。

但也僅僅是心動而已。

倒不是朱祁鎮對楊士奇有多不滿,而是他知道,在首輔更換的時候,有他插手的空間,好建立起自己的權威。

但是朱祁鎮也很快就放棄了。

也不是朱祁鎮對楊士奇多信任,而且眼前的事情太多了。麓川戰事還沒有平息,去歲大水,災民本來就嗷嗷待哺。直隸省的建立,還有諸多的治水工程,可以說千頭萬緒。朱祁鎮不想在朝廷上另起爭端了。

楊士奇並非那麼容易被掀翻的,楊溥也不那麼容易能上位的。

一旦激化了兩楊之間的矛盾,反而不好收拾。

一時間,朱祁鎮更加懷念楊榮了。

楊榮在的時候,三楊處於彼此牽制的狀態下。但是而今楊榮一去,兩楊之間,就變成了兩虎相爭。

“這局勢恐怕不能維持多久啊。”朱祁鎮心中有一種預感。

朱祁鎮有了這種預感,心中立即意思到不能如此,最少要先壓制他們兩人的矛盾爆發。最少要在眼前的事情告以段落才行。

朱祁鎮立即說道:“京察自然要舉行的,只是而今諸事繁雜,先定到明年吧。估計今年下半年,雲南戰局就有分曉了。眼前的事情忙完,再做京察不遲。”

“首輔畢竟年紀大了,朕也不忍心過分操勞,內閣的事務現實還是要多分擔一點。”

朱祁鎮不由的給楊溥一點暗示。暗示楊士奇在內閣之中待不了多長時間。

楊溥好像沒有聽懂暗示一樣,臉上波瀾不驚,說道:“請陛下放心,老臣會爲首輔分憂的。”

朱祁鎮又與楊溥說了一些話,這才放楊溥離開。

等楊溥走之後。朱祁鎮細細回想楊溥所說的話,心中咯噔一聲,有了不好的預感,好一陣子才弄明白。

心中暗道:“薑還是老的辣。”

此刻朱祁鎮纔想明白,他說錯話了。

楊溥哪裡是要京察,他是在試探朱祁鎮對楊士奇的想法。朱祁鎮如果果斷站在楊士奇這邊,讓楊士奇稟報首輔,或者說這一件事情,讓楊士奇負責。

楊溥決計會老老實實的當次輔,對首輔之位,也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

但是而今朱祁鎮卻給了楊溥這樣的暗示。

朱祁鎮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今年之內,楊溥決計不會與楊士奇有什麼衝突,但是在明年可就不好說了。

因爲一個有皇帝百分百信任的首輔,是不可戰勝的。楊溥是聰明人。決計不會做不可能辦成的事情。

但是朱祁鎮的態度讓楊溥看到了可能。

朱祁鎮一遍心中懊悔,被楊溥看破虛實,將來的正統六年,必然有一番龍爭虎鬥。會影響朝廷穩定的。一邊心中卻有一點隱隱約約的興奮之感,畢竟楊士奇當首輔時間太長了。

從宣德二年到而今。聲威隆於天下。朱祁鎮都要小心應付。換一個首輔,對朱祁鎮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鎮想清楚這一點,朱祁鎮心中也是有種感傷之意。

朱祁鎮登基以來面對三楊一體的局面,在楊榮去世,楊溥別生心思之後,已經不復存在,最少不能算是一個整體了。

仁宗宣宗留下的政治格局,很快就會蕩然無存。

但是朱祁鎮想要的輔臣大臣,到底在什麼地方?是于謙,還是王直。

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