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

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

倒不是楊溥做的不好。

其實從永樂年間留下的老臣們,經驗豐富,什麼大風大浪都見識過。比年輕一輩勝過不少。

曹鼐,王直等人,不能說不好,但是比起這些老臣,難免欠一個段位。

但是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他這個皇帝的段位不高,壓不住這些老臣。

這一次,王振的事情就是很明白的事情。

朱祁鎮如果有足夠的權威,楊溥敢這麼樣做嗎?

朱祁鎮只能當成什麼事情沒有發生一樣,心平氣和的與楊溥商議下面的事情,好像之前一心想要力保王振的朱祁鎮根本就沒有存在過一般。

不過,要成大事,朱祁鎮這事能忍得下去。只要有利於天下大業,朱祁鎮有什麼不能忍的。

只是朱祁鎮卻感受到楊溥與他在瓦刺戰事之上的巨大分歧。

這分歧是不可彌合的。

現在戰事還在準備階段,雙方還能和平相處。

但是一旦大戰展開,到時候前線做戰,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事情,需要後面的支持。如果楊溥再弄出這樣的事情。

朱祁鎮該怎麼收場。

今日舍一王振,平息了風波。來日難道讓他在瓦刺戰爭規模上讓步的。

這絕不可能。

朱祁鎮很清楚包括三楊在內大部分文臣的想法,他們經歷過永樂朝六次北征,最後勞民傷財,也沒有將蒙古徹底滅亡。

可以說,文官集團已經失去滅亡蒙古的信心了。

覺得太宗皇帝做不到的事情,他朱祁鎮也是做不知道的。

對於瓦刺坐大,威脅邊境安全,文官自然支持打瓦刺,但是這種戰事,與朱祁鎮心目之中滅亡蒙古的大戰,根本不止一提。

因爲朱祁鎮很清楚,不滅亡蒙古消除外患,朝廷是不可能進行內部改革的,更不要說推行海洋戰略了。

朝廷的戰略重心不能從九邊脫離。

那麼朝廷人力財力就只能拴在九邊,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與瓦刺大戰的時候,楊溥一定不能在首輔位上,不,不是楊溥不能在。而是朱祁鎮需要一個完全服從大內的文官政府。

否則,朱祁鎮不敢保證,仗打到一半了,文官再鬧出什麼幺蛾子。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並沒有想得那麼急。只是王振之事給朱祁鎮提了醒。關鍵時候,他不可以信任任何人。

所謂信任,是某人有做此事的能力,相信他不會做。

朱祁鎮要做的是,讓任何人都沒有背叛自己的能力。基於這個原則,朱祁鎮很明白,朝廷很多制度,就會變得疊牀架屋起來了。

但是,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

只是,眼前的楊溥就是朱祁鎮面對的大難題。

怎麼拿下楊溥?

朱祁鎮想來想去,一時間居然沒有想出來辦法。

楊溥渾身上下,居然沒有一個把柄。清廉公正,雖然在政爭之中出招又狠又毒。就如這一次。

如果楊溥單獨將邊關走私一件事情來攻擊王振。

朱祁鎮決計想將王振小命保下來,楊溥就一下一下的加碼,讓朱祁鎮權衡利弊,退無可退。

但是在私德之上,楊溥真的挑不錯。

當然,並不是說私德上挑不出錯,朱祁鎮就沒辦法整他下來了。只是代價太大了。

皇帝雖然有掀桌子的能力,但是朱祁鎮與文官系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朱祁鎮破壞規則。

恐怕會讓很多人不安。

所以,不到最後時刻,朱祁鎮儘量在大家認可的遊戲規則之中做事。

雖然,在這種遊戲規則之中,朱祁鎮屢屢吃癟。

此刻,朱祁鎮忽然對楊士奇兒子殺人案這一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從來是知道的。

或許是,在必要時候掀翻楊士奇的利器。

對於皇帝來說,太過完美的臣子,真不是太好用。

朱祁鎮想來想去,只能想到了楊溥的身體了。

楊溥畢竟七十多歲的人了,身子骨不大好了。是不是想個辦法,讓楊溥告老。這樣既不顯得天家刻薄,也能搬掉自己的絆腳石。

只是朱祁鎮很快就明白,他與楊溥這樣的老油條相比,還太嫩了。

楊溥離開大內之後,回頭深深的看着身後的紫禁城,心中暗道:“這一次,我將陛下得罪慘了。不過,陛下還是太年輕了。”

楊溥被壓了大半輩子,好容易登上內閣首輔的位置上,能一展抱負,證明自己並不比楊士奇與楊溥差。

他怎麼可能放棄而今的地位。

他越是明白,他的時日不多,日薄西山,說不定明天起來,就用不上今天的鞋了。

這最後的光陰之中,他是一絲一寸一分一秒都不願意放棄的。

楊士奇當內閣首輔當了近二十年,扶二主,對朝政早已厭倦了。再加上兒子之死,這才心灰意冷。

但是楊溥,早就將身後事安排的妥妥當當的。孤身一身在北京城中,連兒子都沒有帶,他心意也就可以表明了。

對某一類政治家來說,政治生命是可以等於生理生命的。

而楊溥就是這樣的人。

但凡有一口氣,但凡神智還清醒,他就要做一分事,發一分光。

楊溥既然抱着這個心情,對朱祁鎮也沒有多懼怕。如果論政治手段,朱祁鎮真欠了楊溥兩個段位。論地位,抱歉,生命快到盡頭的楊溥,連鬼神都不在乎。

還在乎朱祁鎮?

雖然後世理學都衍生到迷信上了,但是對這些真正的儒學大家,沒有一個人是相信鬼神了。

楊溥回到家中,親自研磨,緩緩寫了一封奏疏,就是乞骸骨。

先發至人。

楊溥的出招,還沒有到宮中。但是張輔已經到了。

張輔請朱祁鎮屏退左右,立即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老臣是來向陛下請罪的。”

朱祁鎮見狀,做大吃一驚狀,連忙起身,雙手將張輔攙扶起來,說道:“國公,何止於此?有話好好說便是了。”

張輔不敢硬抗,不要看張輔年紀大了,但是朱祁鎮一接觸,就感受到了張輔身上結實的肌肉。

可見張輔雖然年老,但是身體素質一點也沒有落下來。

張輔起身說道:“陛下,關於九邊走私兵器之事,臣有下情上秉。”

朱祁鎮說道:“國公坐下說話。”

張輔坐下之後,將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朱祁鎮滿臉失望的說道:“國公,靖難勳貴都是跟着太宗皇帝北伐過的,不知道多少人死在韃子手中,不知道多少韃子死在朝廷手中,而馬哈木也算是間接死在太宗皇帝手中,如此深仇大恨,爾等就忘記了嗎?”

張輔羞得滿臉通紅,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他再次跪下來,說道:“此事,臣有不查之罪,請陛下治罪。”

朱祁鎮的瞳孔微微一縮,不知道張輔是真的羞愧難當,還是做逼宮狀。

朱祁鎮還真沒有能力將這些靖難勳貴全部撤換下來。朱祁鎮說道:“成國公何在?”

張輔說道:“就在宮外等陛下處置。”

朱祁鎮說道:“讓他進來吧。”

立即有人去請成國公朱勇。

成國公朱勇一到,二話不說,跪倒在地,說道:“臣死罪。”

朱祁鎮說道:“爾等都是免死金牌的,是朝廷有功之臣,即便不念在爾等的臉面,朕也要看在東平王的面子上。”

東平王就是朱勇的父親朱能,死後被追封東平王。

“此事,朕不過問了,但是你自己要將自己的事情給處理乾淨,這一次就由你帶隊巡視九邊了。知道該怎麼做嗎?”

朱勇聽了,說道:“臣明白。”

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章 太后第五章 太后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五章 禮樂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
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章 太后第五章 太后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五章 禮樂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