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

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

此刻幾乎所有人都看見北方直衝天空的煙塵。

這種煙塵不是步兵行軍,揚塵非常高,幾乎要衝入雲霄之中。不管是安南軍中阮師回,還是憑祥城中的李成都沒有見過。

李成區區一個小土司,即便按他手中的權力,也比不上一個千戶所的千戶。雖然五六十歲了,但也沒有怎麼出過憑祥這個小地方。如何能看見大隊騎兵突擊的場景。

阮師回倒是高官子弟,他的父親就是安南新晉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官重事,太傅,郡侯阮熾。

也就是憑祥對面安南軍隊的總督。

而另外一個參與政變的大臣丁列,此刻就領兵與雲南方面對峙。

阮師回能領兵在此,阮熾的心思,估計與毛勝相差不大。

只是阮師回,也打過幾場仗,但是總體上來,卻未必比得上毛銳。

此刻他手忙腳亂的指揮,卻已經來不及了。

調兵遣將,是需要時間的。

他僅僅來得及關閉營門而已。

但是如果僅僅以爲關閉城門,就夠了。也就太小看的大明騎兵精銳了。

卻見大明騎兵如同流水一般繞過安南軍營兩側,速度不減,就將軍營外邊掃了一遍,大量在外面運輸糧食,砍伐柴火,的安南士卒,根本來不及,就被明軍騎兵殺死在馬蹄之下。

不過,這都是捎帶的。

毛銳更多是觀察安南軍中的情況,他們的營地佈置,乃至軍中的反應。

只是他一看,心中大喜。

雖然安南軍中有很多創新,但是大體上還是明軍的套路,只是火器繁多了一些。對於面對嚴陣以待的火器如何進攻。毛銳有一點點沒底。

無他,之前打仗,都是我大明火器居優,很少見有火器裝備如此多的敵軍。

不過,毛銳也會不打,而是加緊進攻。

無他,此刻安南軍中極其混亂,一批批士卒手忙腳亂的正在登上營地防守,更多安南軍隊還在混亂之中。

估計再過一陣子,安南軍中的混亂平息了,就更加難以進攻了。

毛銳指着一處安南寨門,說道:“老十三,給我打開的。”

一名將領大聲呼喊說道:“是。”

這個將領就是毛家的人,與毛銳同輩,行十三,二話不說就帶着本部人馬衝了過去。

卻見騎兵撲到安南營寨之前,頓時有兩根繩索飛出,套在拒馬之上,兩匹馬左右紛飛,紛紛將拒馬給掀翻。

隨即又有一批騎兵衝上去,箭矢如雨,每一個騎兵都逼近營寨射箭,二話不說,一口氣射出大半壺箭。

這就是弓箭比火銃的一個優點。

那就是弓箭瞬間壓制能力,卻是火銃不能比的。

安南軍中已經有火銃開始反擊了,但是很快就箭雨給壓制下去了。

只是這樣的箭雨,卻不可能維持多久的,無他,弓箭都是用臂力的,每一個明軍士卒都是人,不是機器,如此密集的射箭之後,恐怕之後大半日,都射不出箭矢了。

但是大概一兩分鐘的壓制,就足夠明軍得逞了。

卻見十幾騎騎兵衝了上去,一個鐵鉤猛地拋了上去,正好掛在安南營地大門的木柱之上,一根繩索被幾十騎兵拉着,一瞬間向後用力。

十幾馬力的大力,頓時讓安南軍中的大門給鬆動了,一根門柱飛出,大門自然是轟然到底。

不等毛銳發話,毛十三剩下手中的繩索,大喝一聲說道:“殺。”

頓時撲進了安南軍營之中。

只是他還沒有衝進去幾步,整個人連人帶馬就陷進地裡,是陷阱。

毛銳眼睛微微一抽,但是努力不去看他,他帶頭從門中衝了進去。

毛十三的遭遇讓毛銳明白,安南軍中不可小窺。縱然打進營地之中,未必就是戰事的結束,甚至是戰事的開始。

毛銳帶隊衝擊的時候,安南軍中兩邊寨牆之上,大大小小的火銃火器都開始開火了,只是卻擋不住毛銳的衝鋒。

等毛銳衝進安南軍營之中,立即下令兵分數路,殺進安南軍營之中。

此刻他偷眼看一下陷阱之中的毛十三,卻見陷阱之中,倒立着不少等人高的竹籤,此刻毛十三連人帶馬,不知道被刺了多少根,鮮血瞬間將陷阱下面鋪滿了。

已經不活了。

毛銳所能做的僅僅是看上一眼,別的什麼都不能做。

因爲仗還要打下去的。

阮師回此刻惱火非常,但也沒有辦法,因爲雖然明軍突入營地之中,安南軍中的指揮系統已經混亂了。

陷入各自爲戰的地步。

甚至明軍還有意放開了一處通道,讓安南士卒可以逃出去。

但是或許下面的士卒想不明白,但是阮師回又豈能不明白,在騎兵面前逃竄,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兩條腿豈能跑的過四條腿?

他一咬牙說道:“持我大旗立營門處,傳令下去,我已經下達命令,無我軍令歸雞陵關的人,皆殺之。”

雞陵關可以說是鎮南關,也可說不是。

雞陵關乃是鎮南關的古稱,安南軍奪回鎮南關之後,自己不可能叫鎮南關,無他,這個名字對安南並不是太友好的。

而在鎮南關以南的地方,安南也建立了一處關卡,用以抵擋北方兵馬,也叫雞陵關,與鎮南關遙遙相對而已。

一時間安南軍中到底都有人高聲大喊這一句命令。

本來在崩潰邊緣的安南士卒,頓時止住了崩潰。

他們都知道他們這位頂頭上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與後軍之中的大帥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

如果擅自逃離,他們又會有什麼樣的下場。

只能咬着牙,堅持打下去。

如此一來,明軍就感受到了壓力。

不過僅僅是壓力而已。

明軍對騎兵的選擇,從來是精益求精,隨着而今明軍馬匹的增多,雖然有一點放鬆,但是毛勝麾下是決計不會放鬆的。

這就好像是家丁制的來源一般,在大軍整體不下的時候,將領都傾向於打造一兩支精銳軍隊,以求達到一錘定音的地步。

南方明軍實力遠遠比不上邊軍與京營。

正因爲如此,毛勝對麾下騎兵的要求更加嚴苛,所謂的精銳騎兵,決計不是下了馬就變成了軟腳蝦了。

明軍士氣高昂,見在營地複雜地形下,騎兵並不是太方便的,就紛紛下馬步戰,但是依然有一半的騎兵,沿着營地的道路來回衝擊,將安南軍分割成幾大塊,讓他們不能聯繫在一起。

安南軍在憑祥城下,並沒有有多少軍隊。但是也是超過明軍騎兵五千人的,而今卻被人數少的軍隊分割壓制了。

但是在阮師回的組織之下,帶着本部人馬數次反撲,特別是阮師回軍中有一支軍隊,人數不多,好像有千人,但是要比其他軍隊精銳多了。

這些人都有一個特徵都是帶着紅色斗笠。

這也是明軍與安南軍最大的區別。

如果說沒有鐵甲,那也是假的,但是安南的氣候狀況,讓鐵容易生鏽,故而裝備率並不高,更多布衣,或者有一些藤甲之類的,至於頭盔也是沒有的,他們所戴的都是斗笠,故而從憑祥城上一看過去,就是大片大片斗笠與盔甲的戰鬥。

而這種紅色斗笠卻是分外顯眼。

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章 都掌蠻
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章 都掌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