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皇太后心事

雖然朱祁鎮依舊保留了郕王護衛,一共一萬五千人。但是郕王手下的兵力與襄王還是沒有辦法比的。

而今的郕王更多像是開國之初的藩王。總體上,在朝鮮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政務並不是太多的。

不是朱祁鎮有意爲之,但是文官集團都願意有意無意之間消弱藩王的權力。

只是這樣的情況下,郕王連生了好幾個兒子,都立不住跟腳,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了。而且郕王也是多病。

這次有朱祁鎮想將自己兒子過繼一個給郕王的想法。

畢竟不管歷史上,哥倆的恩怨情仇,單單說這一世,兩兄弟的感情還很好的。

朱祁鎮說道:“母后,這也是皇室子弟的責任,他們一生在皇家,錦衣玉食,享有不盡,自己也有自己責任。”

“分藩建國,拱衛王室,如果都如而今這些藩王,不是他們拱衛王室,而是王室庇護他們,一旦天下有事,這些藩王有能派得上什麼用場?”

“而且唯有如此,他們的子孫才能世世代代爲王。”

朱祁鎮這一句話,其實已經透漏出一絲他心底的意思,就是大明王爵這種世襲罔顧的模式,是該有所改變了。

如果是太皇太后聽見,他自然能聽到這背後的政治意圖,但是皇太后卻沒有這種敏感性,她之上長嘆一聲,說道:“我從來是說不過你的,也好,你當爹的不心疼,我又有什麼辦法,他們好歹姓朱,我管不着,但是姓孫的,我還是能管的。”

說到這裡,皇太后語氣之中已經帶了幾分脾氣了,說道:“你外公去的時候,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爵位的事情。”

“這不是你封的,是你父皇封的,我又沒有讓他重新封一個,讓他們復爵就這麼難嗎?”

“非要我求你不成?”

朱祁鎮連忙說道:“兒臣不敢。”

朱祁鎮心中苦澀,他就知道皇太后一定要說這一件事情了。

甚至朱祁鎮也慢慢明白,這一件事情,剛剛開始是皇太后真想爲孃家討些好處,但是慢慢的演變成母子之間的心結了。

這個心結一開始就有。

這個心結的源頭不是別的,就是朱祁鎮親政之初,處處依順太皇太后,而忽略了這個母后。

而太皇太后與皇太后之間,從來是不和睦的。甚至太皇太后臨走的時候,還弄了一個太子妃與皇太后作對。

不要看而今看起來皇太后與皇后之間關係親密之極。

但是隻有宮中老人,才知道皇太后與皇后之間,暗中交手多少次。

皇太后仗着長輩身份,而皇后卻是有太皇太后留下的人脈,而且被太皇太后調教過的,辦事綿裡藏針,兩人之間,面裡一團和氣,但是背地裡卻不知道了。

只是這幾年皇太后的精力不濟,也皇后的關係也都緩和了。

讓皇后出了一口氣。

無他,皇后與皇太后之間的爭鬥,是萬萬不可能贏的。

從皇帝到皇后,其實都是親近太皇太后,不大親近她的。

這一件事情,讓皇太后心中一口氣咽不下去。只覺得一輩子都在太皇太后的陰影之中,所以她在這個爵位上與皇帝磕起來了。

一來,她當初在太皇太后之間,在孃家之上被壓着死死的,皇太后有一絲自卑之心,一直想找補,比如讓孫家也成爲勳貴。

二來,就是這個兒子實在不聽話。皇太后一心想讓皇帝聽話一次。

說到這個地步了,朱祁鎮又能說什麼?

國朝以孝治天下。

朱祁鎮說道:“母后放心,我就下令讓舅舅復爵的。”

皇太后說道:“可是當真?”

朱祁鎮說道:“孩兒不敢虛言。”

皇太后聽了這話,心口一鬆,說道:“那就好。”不過一會兒功夫,皇太后的精神頭就過去了,昏昏沉沉的睡了過去。

朱祁鎮等了一會兒,將皇太后熟睡了。這才躡手躡腳的出去了。

他出去之後立即交代懷恩,將乾清宮的東西都搬到慈寧宮偏殿之中。他要在慈寧宮處理政務。

這樣做,固然有一點政治作秀的因素,但是更多是真心實意。

很多禮節,其實並不是讓人虛僞的,而是你如果心意到了,自然覺得這樣做合適。如果沒有那一層心意,反而強行爲之,就是讓人看着尷尬。

母病,皇帝親自侍疾,固然是在維護皇帝的形象,但是即便沒有這一層,朱祁鎮就能安坐嗎?

朱祁鎮又想到什麼,到了文華殿召見李賢,將皇太后病了的事情,告訴他。隨即說道:“今後,天下大事就有勞先生多費心,代臣處置了,清丈,安南之戰,還有各地水旱之災,先生可直奏大內。”

“還有讓百官一律進題本上奏,面君就免了吧。”

朱祁鎮在慈寧宮之中,是不方便見外臣的,就免了這一回事。

李賢有一點擔心,說道:“陛下,天下很多事情面君不可的。不若陛下每日早朝之後,留奏數人,也讓天下百姓安心。”

李賢所言的理由固然是真的,但是他更擔心這是朱祁鎮殆政之始。

今日免面君容易,但是一切都由奏摺處置的話,那就負責中間轉接的太監就重要起來了。這種權力變化,讓李賢不得不警惕。

很擔心,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好。還有一件事情,也交代下去,讓孫繼宗繼會昌伯。孫家子嗣如何?”

李賢說道:“第一代會昌伯有五個兒子,而今孫子輩大概有十幾個人吧,具體的老臣就不知道了。”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讓孫家三代全部調到安南軍前效力。”

朱祁鎮對孫家很不滿意。

孫家但凡有一點政治智慧,就應該知道,參與在皇帝與太后之間,並不是一件好事。朱祁鎮其實派人暗示過孫家,讓他們做一做皇太后的工作,雖然不能封爵,但是別的一些賞賜與蔭封,還是可以給的。

不知道孫家是說不動太后,還是孫家根本覺得太后能壓得住皇帝。總之既然是這個後果,孫家就要付出代價。

當然了,朱祁鎮也不是冷血,非要用孫家出氣。而是他要保證大明爵位的神聖性。

其他各家的爵位都是要麼是開國有功,要麼靖難有功,最次的也是在與瓦刺蒙古大戰時有功。

都是見了血的功勞。

既然孫家想要同等的榮譽,就要付出同等的代價。

孫家子弟必須上戰場,就當是孫家預支了一個爵位。除非今後孫家有人能立下可以封爵的功勞,今後每一次征戰,孫家適齡的男丁都逃不過上戰場的。

朱祁鎮要的勳貴集團,就是一個軍功貴族集團,決計不讓雜七雜八的參與進去。

如果他而今放開一個口子,即便他能管的住錢家,但是今後估計什麼外戚都會封爵。這事情就不大好辦了。

這一件事情對孫家來說,真難說是好是壞?如果孫家真能承受下來,從此成爲將門的一員,說不定孫家今後的前程,要比而今更好。

只是其中需要孫家多少人的性命與鮮血,就不知道了。不知道孫家的人知道會是這樣的情況,會不會後悔。

孫家後不後悔,朱祁鎮沒有心思去想,但是這一件事情定然要瞞得住太后的。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交給錦衣衛去辦了。

孫家自然該知道什麼是識相。

處理這些事情之後,朱祁鎮就開始他從親政之後,唯一一段脫離朝政的一段時間,對他來說也是一種休養。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章 蹇公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章 蹇公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