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

第一百七十二章良藥苦口

因爲在文華殿之中做演示。

故而文華殿之中一片狼藉。

畢竟這泥了水了。要很多人收拾,但是朱祁鎮也知道,他與楊士奇所談,不管是什麼內容,都不好讓下面人聽到。

朱祁鎮就帶着楊士奇來到一處偏殿之中。

似乎是書就是一種裝飾品。

朱祁鎮處理政務的幾個大殿,不管是乾清宮,文華殿,武英殿,乃至文淵閣,都有不少藏書。

文淵閣本身就是藏書所在,大名鼎鼎的永樂大典,文淵閣之中就有一套。

即便是文華殿的偏殿之中處,也到底有不少書籍堆疊。

陽光透過窗戶紙打在偏殿之中,似乎陽光之中,有無數細小的微塵在上下起舞,與這滿室書香混雜在一起,有一種奇特的味道。

兩人坐定之後,朱祁鎮說道:“先生,卻不知道有什麼事情,要給朕說說。”

楊士奇說道:“讓老臣臣猜猜,陛下找臣,定然說是讓于謙治理過盧溝河之後,總領河北治水,陛下想將宋以來的河北水患,在今日解決了。”

朱祁鎮說道:“此事瞞不過先生。不過先生猜對大半,卻有一點沒有猜中。朕想做的不僅僅是治水。”

“於先生要總領河北水利,想要做成此事,自然是千難萬難。所以事權必須統一,以朕看來,南北直隸大可不必設立,就借今日之事,河北設省,省治就在天津。今後戶部就不要管北直隸了,即便是南直隸,朕也有意一分爲二。”

朱祁鎮這樣想法,不是一日兩日了。

首先,他看不管,所謂六部直轄府縣的模式。在他看來決計不可取。

想想就知道,六部直轄府縣,說明這些府縣,誰都能管,只會誰也不會管。所謂九龍治水。

所以,將河北省建立起來,有利於河北的治理。

而將南直隸分拆,更是有一點其他考量。

畢竟南直隸都歸南京管轄,也讓南京成爲長江中下游事實上的統治中心。朝廷不得不派重臣鎮守。

這種兩京並重的姿態。

在朱祁鎮看來,很不是味道。

可以有兩個京師,但是卻一定要有主從。南京的權力也太大了。

南京可以是大明廣義上的南京,而絕對不能是長江下游事實上的統治中心,拆分這那南直隸,是非常必然的行爲。

加強北京權威。

沒有了南直隸的南京,雖然重要,但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楊士奇說道:“陛下的心意,臣瞭解。如果真能治理好北直隸水患,單單北直隸就能多開墾出數十萬頃良田。”

“北直隸的富饒,朝廷就不用依靠運河了。”

朱祁鎮聽了,說道:“固然是先生知朕心思。此事雖然艱難,但是卻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堪稱是我大明的鄭國渠。”

“一旦河北錢糧大增,那麼就可以就近支援大寧,開平,恢復漠南重鎮。”

“瓦刺,何足畏懼!”

楊士奇說道:“臣今日想給陛下說的,就是這一件事情。”

朱祁鎮聽楊士奇這麼一說,心中暗道:“來了。”朱祁鎮心已經暗暗提上來,嚴陣以待,各種說法,在心中過一遍又一遍,時刻準備着應對楊士奇的攻勢。

楊士奇說道:“陛下,年少登基,想要建功立業,臣是知道的。但是臣想知道,陛下到底先做什麼事情?”

“因舊港宣慰司來使,陛下籌謀開海,以至於南京鎮守太監王景弘最近一直想辦法運輸軍械往舊港。”

“舊港宣慰使施長安,在正統元年奪位之後,廣納海盜,與爪哇從來不和睦,這三四年以來,雙方大小交戰數次。”

“最多的時候,雙方兵力超過三萬之衆。”

“也是因爲朝廷在新安開港,舊港才能支撐得住。”

“陛下又因爲大水之故,起意治理河北水患,如果讓臣來說,中國水患之最,非河北,乃是兩淮。”

“兩淮年年洪水。早已不堪重負了!”

“今日陛下想治河北水患,他日不會想治兩淮水患,長江也時有水患?陛下又當如何?”

“麓川之戰,陛下決以討伐,應對瓦刺,陛下決計一戰,對奴兒干都司,陛下也常常令亦失哈宣慰,以至於爲了女真部落,遼東與朝鮮鬧得很不愉快。”

“陛下又因爲京師治理問題,起意將小吏納入朝廷體制之中,改變陛下所言之,官無封建,吏有封建之格局。”

“今日又有分省之意。”

“臣不敢說陛下不對,然天下千頭萬緒,有如亂麻,陛下欲以快刀斬之,臣恐天下烽煙四起,陛下求治太急,用事太繁。”

“老臣受太宗,仁宗,宣宗三代重用,今日不得不請陛下說清楚,陛下,你到底想要什麼?”

朱祁鎮被楊士奇這麼一說,頓時啞口無言。

朱祁鎮對朝廷很多事情,都看不過眼。

不用別的,任何一個人在朱祁鎮這個位置上,都覺得不舒服。

因爲習慣了,後世的行政體系。即便什麼也不懂的人,也能看出來,這樣那樣的毛病,而坐在皇帝位置上,似乎也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再加上外面有瓦刺蠢蠢欲動。

四方看似太平,但是各種隱患都在。

從大明開國以來,幾十年的國力上升,或者說經濟恢復性增長,掩蓋了一切問題,但是而今,朱祁鎮直覺的感受到,或許大明的經濟還在增長之中,但是朝廷財力增長已經到了頂峰。

但是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激化。

大明用於各方開支越來越多。

如果他不想辦法解決,不想辦法改變,即便他當一輩子太平天子。活六十年。他也不過是大明朝的乾隆而已。

看得越明白,想做就越多。

但是被楊士奇這麼一說,朱祁鎮也明白,他做事太沒有規劃,幾乎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朱祁鎮說道:“朕自然是想爲大明開創盛世。”

“陛下有此心,自然是再好不過了。”楊士奇說道:“只是,朝廷大事,牽一髮而動全身,陛下這樣做太亂了。”

朱祁鎮謙虛的向楊士奇請教,說道:“那麼以先生之言,朕應該怎麼做?”

楊士奇說道:“臣不知道。這個問題,陛下只能自己問自己。”

楊士奇才不會回到這個問題。

楊士奇已經看明白了,這位小皇帝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皇帝。如果年輕幾十歲,定然想辦法說服皇帝,按他的想法行事。

但是而今,他老了。

七十高齡能在內閣待上幾年?

切不說,他的想法皇帝認不認,即便他能提出來一個綱領,他有能力實行下去嗎?

歲月不饒人。他在內閣的位置上,很多時候,都是憑藉他老辣政治嗅覺,來平衡朝廷內外,維持大船運行。

真要做什麼大的改變,他實在是力不從心了。

朱祁鎮見楊士奇白髮蒼蒼,走路都有幾分顫顫巍巍的樣子。心中也知道,這個老人,能爲他站最後一班崗,就已經不錯了。

想要更多,卻是不能了。

正如太皇太后早就說過的,楊士奇不是他的敵人。不是楊士奇的權威不夠重,不是楊士奇能力不夠強,不是楊士奇沒有政治野心。

而是楊士奇老了。

能打敗天下所有英雄的,只有時間,也唯有時間。

朱祁鎮躬身向楊士奇,行了一禮,說道:“學生受教。”

楊士奇不敢當朱祁鎮之禮,說道:“臣不敢當。”

朱祁鎮說道:“不,先生一言驚醒夢中人。學生知道錯了。”

楊士奇說道:“陛下切不可在外人面前如此說,這乃是老臣之錯。”

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章 災年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八十四章 家族
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章 災年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八十四章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