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

第一百六十三章分封松潘之意

讓陳懷做安撫地方的事情,簡直就是爲難陳懷,但是讓陳懷做殺人的勾搭,卻是恰如其分。

剛剛好。

陳懷去松潘,平亂不用擔心,輕車熟路,定然能速戰速決,當然了松潘當地人的傷亡,就不好說了。

說不定,還會殺俘。

甚至朱祁鎮擔心松潘用來遷徙的人口就不用數萬戶,估計數千戶就差不多。自然是陳懷殺人夠狠了。

不得不承認,朱祁鎮心中小小的心動了一下。

這個辦法,或許上不了檯面,甚至上不了聖旨。因爲這太不符合儒家的價值觀了。

但是卻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

只是朱祁鎮還是決定不用陳懷。

他心中還是有一絲柔軟的,故而作爲皇帝婦人之仁,是要不得的。

如果他不願意放棄松潘,又因爲松潘百姓的反對,明軍入松潘,如入敵國一般,說不定死的人要比這個計劃要更多。

但是朱祁鎮依然決定,人之作爲人,是要尊重生命的。

即便不得已必殺之,但也能少殺,還是少殺一點,這個辦法太傷天和。

朱祁鎮說道:“松潘百姓也是大明赤子,錢宏之事,已經讓朕心中有愧,豈能讓陳懷再次去松潘?”

“不過,松潘不能長治久安,乃是松潘無主,朕已經當封一位宗室於松潘鎮守如何?”

一時間張輔愣住了。

卻是張輔萬萬沒有想到,朱祁鎮真有將封建之策當成國策的想法。

張輔當時在大殿之上,據理力爭,並非多贊成。而是爲了兒子撐腰。畢竟張輔雖然是一個將軍,但是類似於儒將。

柳宗元的封建論已經經封建之事批痛批臭了,之後又有靖難之事,所以大明士大夫之中,對封建從骨子裡面不認同。

張輔也是如此。

當時張輔也認爲,皇帝不過是厭棄襄王而已。

畢竟襄王金冊這一公案,早就在京城傳開了,甚至皇城腳下的老百姓,都有流傳,就好像而今北京的出租車司機一樣,甚至越傳越離譜。

所以,遠斥襄王,以安上下。

大家都是默認的。

但是有些話是不能說出口的。

但是而今皇帝居然不僅僅想封襄王一個,還想封。這一件事情張輔從骨子裡就是反對的。他立即說道:“陛下,先前陛下不說過,不在兩京十三省封藩王嗎?”

“而今松潘還是在四川。”

朱祁鎮聽了,說道:“松潘地處偏遠,大不了將他劃出四川即可。”

張輔微微皺眉,卻也說不出什麼話來,畢竟松潘與四川核心區域也有一段距離的。真正劃分出去,也不是不行。

張輔想了想,說道:“松潘地處山谷之中,不生五穀,百姓耕種者少,臣一來擔心,沒有藩王願意去松潘,二來也擔心,松潘之地,恐怕承受不了一個藩王。”

朱祁鎮一聽,心中暗道:“這也是啊。”

松潘一代聽起來有幾十萬人,但是這些人大多都在深山老林之中,不歸朝廷管轄,而朝廷在松潘的統治,不過是松潘衛,三個千戶所,宣德年間又加了一個。不過四個千戶所而已。

這些千戶兵丁,再加上家眷,不過萬餘人上下。畢竟其中缺額到底有多少,而今已經查不清楚了。

這還是在松潘之亂前的情況。

而今松潘亂了好幾次了。

松潘地區估計已經沒有漢人。這樣的情況之下,誰會去?

而且即便去了,一個藩王的享受,豈能是這區區松潘之地,能夠供應起來的。

甚至大明的藩王真比陳懷好多少嗎?

說不定,又是一個霍亂之源。

朱祁鎮並非無聊纔想如此的。

朱祁鎮一心想將封建策變成大明的國策,如此大明對外擴張,就有法理可循了。但是看張輔的表現。

下面大臣心中,這封建策,遠遠沒有到達國策的標準。

所以,朱祁鎮如果想封建策成爲國策,還有很多路要走。在松潘之地,封宗室鎮守,就是想讓這一策略見效果。

畢竟不管多高明的理論,其本質就是要解決問題的。

如果不能解決問題的理論,根本就是一紙空談。

朱祁鎮心中也慎重,他也擔心,在他看來,封松潘十三族爲土司,與封一個宗室鎮守,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因爲都是一個獨立小政權。

宗室畢竟是姓朱,從某種程度上,還是可靠一點的。

但是如果真要是惹出亂子來。對封建策的推行起了反效果,對朱祁鎮可就大大不利了。

“陛下。”王振忽然輕聲說道:“莫忘記鳳陽高牆。”

朱祁鎮聽王振一提醒,頓時想明白了,暗道:“現在的藩王可以不用,但是鳳陽高牆之中,卻有不少罪宗後代。”

“他們其實也是有分封資格的。”

“而松潘地方偏遠,而且人口稀少,甚至不用封王,封一個鎮國將軍,只要有實權就行了。”朱祁鎮行明白的時候,張輔自然也想明白了。

張輔看了王振一眼,心中暗道:“王振還是有一點急智。”

朱祁鎮想起楊榮的話,說道:“王大伴,朕與英國公所話,你插什麼嘴?”

王振說道:“奴婢知罪。”

朱祁鎮一揮手,讓他出去了,這纔對張輔說道:“下面人不懂事,英國公不要見外。”

張輔說道:“臣不敢。”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的話,倒是提醒了我,無須封一王,只需封一宗室鎮守即可。想來鳳陽高牆之中的罪藩,很想得到這個機會。”

張輔說道:“陛下,你之前已經將他們全部赦免了,連同建庶人,分以田宅,在鳳陽安置,並准許科考。”

“臣以爲,他們未必想去松潘。”

朱祁鎮微微一愣,說道:“是嗎?”他還沒有得健忘症,被張輔一提醒,自然想起來了。不過,他自然沒有放棄的想法,而是對這一件事情真的上心了。

說道:“兀良哈,與廣西,就以國公的意思來吧。爲防止貴州土司做亂,王驥就不用去雲南了,留在貴州鎮守糧道,支撐前線即可。”

“並傳令孟瑛,將這些情況告之,令他持重爲戰。”

“至於松潘這一件事情,徵麓川之事爲重,這一件事情就先放放吧。令四川都司派人看住松潘,不要輕易進山圍剿,如果他們敢出山,就痛擊之。”

張輔聽了自然明白,朱祁鎮對分藩松潘是上了心。但是張輔一時間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而且他也不願意,與朱祁鎮硬頂。

只是說道:“是。” 張輔也將這事上心了。不過,是想辦法抽時間來勸說朱祁鎮。

勸諫皇帝,從來是一個技術活,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尤其忌憚蠻幹。

張輔自然不會蠻幹了。

朱祁鎮送走了張輔,將王振叫進來,說道:“大本堂,有齊藩,谷藩,漢藩,等罪藩的名額嗎?”

王振說道:“自然是沒有的,陛下已經將他貶爲庶民,不在玉牒之內了。”

朱祁鎮說道:“這樣太生硬了,畢竟是太祖子孫,豈能如此,總要給人改過自新之道,你派人分給他們每一藩一個名額,記住派人選仔細,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要搞明白。”

王振不用朱祁鎮多說,就心領神會,爲了松潘之主,就要從這幾個人之中選出來了。自然要選武勇可以鎮住人的。但是這些話,又不能明說。

就要派出去的宦官掌握分寸了。

王振立即說道:“奴婢明白,定然不讓陛下失望了。”

朱祁鎮說道:“記得謹慎一點。不要讓人抓住把柄。”

朱祁鎮最後一句,有幾分意味深長,卻不知道王振聽明白了沒有。

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十章 年關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
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十章 年關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