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

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

還沒有來到遵化,朱祁鎮只覺得口鼻不大舒服。連路邊的莊稼上都有一層淡淡的灰塵。讓朱祁鎮有些不大適應。

其實北京的空氣質量,本來就不是太好的。

如果看歷史記錄去看,北京大風霾的天氣從來不在少數。

大風霾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沙塵暴。

沙漠與北京相距從來不遠,開平衛以北就是大戈壁。說起來也不過是幾百裡的事情。

甚至開平衛以南的地方,也有不少地方有了沙漠化的趨勢。而草場退化,也與青貯法有關係,青貯法的存在,讓漠南草原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也讓草原上的生態,承受更大的壓力。

沙漠化也就可以想象了。

朱祁鎮並非沒有想過辦法,遷徙蒙古人去西域,減少漠南蒙古的人丁,就是其中辦法之一,只是蒙古人走了,又有大量漢人出關屯墾。

對於這一件事情,朱祁鎮也沒有什麼辦法。

他固然可以下令禁止百姓出關屯耕。但是在朝廷利益上,卻是不可能的。首先背井離鄉的百姓,一般都是在家鄉過不下去的百姓。

朱祁鎮三尺令,雖輕,卻能要人性命。

二來,大明在草原上的駐軍,需要一定數量的大明百姓。既能保證糧食供應,減少後方運輸難度,在關鍵的時候,這些大明百姓,也是大明在草原上駐軍最堅定的支持着。

朱祁鎮雖然申明瞭一下命令,比如保護環境,禁止伐樹,在草原上伐樹,必須伐一棵種一棵,等等命令。

還有就是下令燕山,陰山,北京北方的各個山脈,繼續種樹,甚至有獎勵。

下令燕山種樹的命令,不是朱祁鎮開始的,而是太宗時期就有的,就是防止蒙古翻山而入,但是山上都沒有密密麻麻的樹林,就很有效的阻擋蒙古人南下,逼迫他們只能從幾個人關隘闖入。

朱祁鎮不過是繼續重申這個命令,時不時派幾個御史去看看種樹的情況。

雖然不指望能成爲三北防護林一般的規模,但是能減少一些北京的風沙也是好的。

但是遵化鐵廠附近的情況,又另當別論了。

遵化附近的黑灰,並不是北方的沙塵暴,而是遵化鐵廠的碳灰。遵化鐵廠生產的鐵,幾乎供應整個北方,還有大型的國家工程。

不管是河道的鐵閘,天津造船的釘子,還有兵器用鐵,乃至百姓的農具,馳道上的鐵片,等等等。

這樣大的產量,乃是上百座大鐵爐,不分晝夜熊熊的燃燒而結果。

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煤炭進入遵化鐵廠,變成一車車的煤渣。

這些煤渣多到了,官道之上鋪得不是黃土,而是黑色的煤渣。

這樣的污染之重,後世早就被查封了。但是此刻卻是北方最大的鋼鐵產地鐵都。

即便素來以農業爲重的劉定之,對於遵化鐵廠讓遵化附近的田產減產的事情,也讓決口不提,唯獨幾次拐彎抹角的說,遵化鐵廠不應該在少府的管轄之下,因爲與鹽政一般,移交給戶部。

畢竟,真要說起來鐵廠的收益雖然比不上鹽稅,但也是一筆相當大的數字,可以頂一省賦稅了。

朱祁鎮只能打個哈哈,就當沒有聽見。

到了遵化鐵廠之後,周圍更是灰撲撲的。似乎奠定了遵化附近一切房屋建築的底色。

石璟爲首,帶着幾十個人早早的迎接過來了。

朱祁鎮直接找到了貝琳,說道:“貝先生,這蒸汽機在什麼地方?”

貝琳聽了,看了石璟一眼。

朱祁鎮瞬間明白,石璟作爲少府令。定然是提前安排過改如何迎接朱祁鎮,但是朱祁鎮卻是一個可以破壞的規則的人。

他絲毫不在意,徑直向前,握住貝琳的手,一副要把臂同遊的架勢。

貝琳心中感動,也不去想石璟怎麼想了,他立即說道:“陛下請跟我來。”

一行人並沒有進入鐵廠之中,鐵廠外面一片空地上,看到了蒸汽機。

不,在朱祁鎮看來,根本不能算是蒸汽機。與他想象的蒸汽機,完全不一樣,乃是一座紅磚與鐵混合的建築物。

朱祁鎮想要走上前細細看,卻被身邊的侍衛一左一右攔住了。劉定之說道:“陛下,身負天下之重,這樣危險的地方,還是不要靠近的了。”

劉定之作爲首輔,他想要知道什麼,很少有事情能瞞得過他的,蒸汽機研究之中,出過好些人命,對於劉定之來說,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

但是如果皇帝出了一點問題,劉定之的九族都不夠賠的。

朱祁鎮看向貝琳,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意思很明顯,朱祁鎮想要貝琳爲這個蒸汽機的安全性做出一個背書。

但是貝琳不敢迴應朱祁鎮的眼睛,低着頭,硬着頭皮說道:“陛下,臣在這裡爲陛下講解。”

貝琳怎麼敢承擔這樣的風險。

一個不小心,不是要貝琳一個人的命,南京貝家都不要有活口了。

他雖然知道朱祁鎮不高興,但也不萬萬不敢說出“安全”兩個字,說實話,貝琳也知道,這大體是不會出什麼問題的。但是萬一怎麼辦?

在後世還有鍋爐爆炸的,貝琳又怎麼敢肯定,這裡就不會爆炸了。

隨即貝琳上兩個侍衛扯開一張圖紙,細細爲朱祁鎮講解了一番。

在貝琳講解之後,朱祁鎮更覺得這個根本不是他想要的蒸汽機,而是一個鍋爐。

最高處有一個好像是天平一般的槓桿,一方面是燃燒室,將封閉燃燒室之中的水加熱成爲水蒸氣,水蒸氣就推動上面的槓桿,一頭高舉,另外一頭就垂下來的。這一頭下面掛着一大水桶,就深深陷入水井之中。

然後將燃燒室冷卻,隨即蒸汽冷凝爲水,支撐槓桿的力量就下來的,於是裝水的水桶,就被拉了上來。

水就從地下被拉到了地方之上。

朱祁鎮越看越皺眉,說道:“成本如何,百姓能用得起嗎?”

貝琳面露看苦色,說道:“陛下,這成本,臣還在想辦法降低。”

朱祁鎮圍繞着個所謂的蒸汽機,轉了幾個圈之後,心中微微一嘆,卻也知道 ,他看似成本高,但是在抗旱上面卻是有效果的。

與後世不同。

後世北方的地下水下沉了不知道多少,但是在河北雖然常有水旱,但是地下水卻是很淺的,大部分地方下挖數米,就是一口井。

之所以旱情嚴重,以至於不可救,乃是提水的效率太低了。

河流之中,還能用水車提水,但是在水井之中,就不行了。只能有軲轆一桶一桶的提,對於旱情來說是杯水車薪。

但是蒸汽機卻能晝夜不停。在乾旱的地位,或許能救下不少百姓。

這就是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思路,朱祁鎮思路很簡單,他不是爲了追求工業化而工業化,而是用工業化的辦法,幫助農業發展。

因爲只有這樣大明的江山才能穩定。

所以,這種原始的蒸汽機在英國出現的時候,第一個需求就是爲了煤礦抽水,但是朱祁鎮卻相當是澆地。

朱祁鎮對劉定之說道:“首輔以爲此物如何?”

朱祁鎮能想到的,劉定之也能想到,他微微捻鬚,說道:“真神器也。”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內閣就採買幾臺,放在西北乾旱之地如何?”

劉定之說道:“陛下,臣以爲先用一臺,總要看看情況如何,再做一下步舉止,僅僅而今這樣的情況,卻是做不得數的。”

劉定之對而今的情況充滿了不信任,似乎覺得這是爲了邀功的一個騙局。

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章 困境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八十章 經筵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
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章 困境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八十章 經筵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