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

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

這也是有利於分化江南百姓。

畢竟雖然從開國到現在,大明朝廷有意無意之間,在政治上壓制江南人士。江南人士在朝廷佔據顯赫位置的時候,還是開國時劉伯溫等浙西集團。但是這些人也在國初的殘酷鬥爭之中,總被雨打風吹去。

但是在經濟上,江南的體量讓朱祁鎮不能不重視,不敢不重視。

正如李賢所言招攬江南民心,也是必須要做的。

李賢面有憂色,說道:“陛下-----”

天下百姓到底是什麼人?

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確定的範疇。

李賢很明白,在很多語境之中,天下百姓就是天下之間有頭有臉的士紳或者大族族長等等。

並不是知道天下底層的百姓。

因爲很多時候,底層百姓都沒有直接與官府打交道的可能。

即便有什麼事情,也是通過中間一層,也就是族長,或者當地讀書人,以及有威望的老人去與官府打交道。

即便是現代,很多普通人做一些有關政府的事情,辦什麼手續,第一反應就是找人,而不是自己去辦。

這種思維模式,其實也是一種對古代的繼承。

很多人覺得歷史都是寫在紙上的東西,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細細看,就知道,我們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自覺不自覺受到了很多歷史的影響,只是你知道與不知道而已。

所以,李賢很清楚,對普通百姓施恩,是沒有用的。

普通百姓就是沉默的大多數,在很多時候是沒有話語權的。即便是他對他們再好,他們也更喜歡聽從族長,聽從當地讀書人,聽從有威望的老人的話。

因爲他們都很近,而皇帝太遠了。

皇帝對於他們來說,僅僅是一個象徵意義上,扛着金鋤頭的神邸而已。

唯有這些族長,讀書人,有功名的人,上了年紀的老人,是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的。

這一次,朱祁鎮狠狠的給了江南士紳乃至於南方士紳一個耳光,這甜棗卻有一點小。

朱祁鎮一擺手,說道:“朕意已決。”

此言一出,下面的大臣都不說話了。

畢竟而今天下不是晚明。大明前期幾個君主,太祖太宗仁宗宣宗有一個是有一個都是幾乎完整的君權,最少軍權一直在手。

而朱祁鎮剛剛登基的時候,權力其實很受限制的。而今通過一系列對外戰場,對內改革,凝聚人望。

而今朱祁鎮的威望之高,或在太宗之下,但卻在宣宗之上了。

在大明體制之中,皇帝是可以完全不講道理的,而今就是如此。宣宗時候,派到江南的熊概做的事情,就是與寇深一般的事情。

只是熊概做得沒有寇深狠而已。

朱祁鎮真要給他們一巴掌,難道這些江南士紳還能做什麼事情?他們如果敢來一個類似五人墓碑記所言的事情,朱祁鎮就敢讓軍隊進入蘇州城。

只是這樣的結果,是誰都想見到的。

只是從這一件事情,已經朱祁鎮從太子,以及其他方面情報的得到的消息。才越發明白他要 面對的敵人,是什麼樣的。

士大夫集團入則爲官,退則爲紳,在朝掌控朝廷的權力,居家則掌控家鄉當地的最基層的權力。

更不要說在意思形態的優勢。

即便不認識字的老農,也知道尊重讀書人,讀書人有學問。而這種學識與見識,本身就是一種權力了。

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朱祁鎮反而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反而是一個寄生蟲。寄生蟲在龐大的士紳集團之上的。

如果說,朱祁鎮剛剛開始扶持勳貴集團,是一種抓兵權的本能舉動,但是此刻,才發現這是一個招妙棋。

無他,只有一個政治集團,才能對抗另外一個政治集團。

勳貴乃大明三百衛所的代表,而今經過朱祁鎮的改革,軍方從下面到最上面,雖然弱於士紳集團,但是單單看他們也是一個龐然大物。

總體上來說,勳貴集團的勢力多在北方,九邊,與河北爲最。

特別是河北,很多河北人因爲從軍改換門庭,在江南是士紳掌控鄉間權力,在河北卻是有功名的士紳與有軍功家庭平分秋色。

只是因爲大明京營改組的時間還短,積累不足,如果這樣模式不變,大概幾十年之後,河北定然會出現世代從軍的家族。

但是這種分化,並不能讓朱祁鎮滿意。

什麼是泥足巨人。

而今大明的情況在朱祁鎮看來,就詮釋了這個概念。

大明看上去是龐然大物,但是統治根基卻建立在大明士紳與之合作之上。

這個就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想想就知道,大明百姓在供應整個大明數萬官員,數十萬軍隊,乃至皇室之外,還有供應這幾千個遍佈郡縣的大大小小的家族。

以科舉爲中心,官場與地方爲進退。

所有人都習以爲常。

不過,朱祁鎮應該慶幸,而今還沒有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太祖皇帝當初大開殺戒,不知道遷徙了多少豪強地主,可以說擁有三千畝地以上的大地主,都被太祖皇帝掃蕩一空。

當然了,未必是殺了,只需將他們從本籍遷移出來,他們就能體會到什麼是人離鄉賤。

所以,而今大明自耕農還是有很多的,但是極具下降的趨勢,卻也是很明顯的。如此下去,無須幾十年,天下之間,恐怕沒有自耕農多少生存空間了。

爲什麼秦國幾百萬人能供應六十萬大軍滅楚,到了清末一場八里橋,朝廷就沒有兵了。

這種發展在清代已經到了極致。

而且士大夫集團之中,並非沒有明眼人。

就好像李賢,李賢爲什麼支持清丈,其實就是遏制土地兼併的一種手段,但是更多的時候,割別人的肉容易,割自己的肉卻難。

李賢更多協調各方。居中而斷,保持大明上下安堵的情況之下,讓各地士紳吐出來一些利益。

這種手段,在朱祁鎮看來太軟了一些。

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鎮也不能不用李賢。

正因爲看清楚,所要面對的是什麼,朱祁鎮越發慎重之極。

無他,不要看大明士紳分成這個派那個派,李賢,劉定之,劉球,王文,每一個內閣大臣背後都是一大批人。

但是真正觸及到他們的核心利益,比如說科舉。比如說道統。

朱祁鎮要面對的絕對不是如此和風細雨的反對。

就連清丈土地,陸永幾乎用一死來抗衡,來向朝廷鳴不平。等真到了完全觸及他們的利益,到時候,即便是李賢劉定之之輩,對朱祁鎮來說,也是君臣咫尺,卻爲敵國了。

這就是爲什麼,朱祁鎮一直想要儒家道統之中尋找自己的改革思想,也是爲什麼對內閣諸位大臣很是尊重,或者說是某種程度在忍讓。

無他,實力使然。

政治這東西,最講實力。朱祁鎮也極其務實。

大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個局面,不管朱祁鎮承認不承認,都是事實。縱然朱祁鎮能將內閣從頭殺到尾,從六部殺到都察院。

也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的。

局面如此,該如何破局?

朱祁鎮這一直在想的事情。如果他此刻不想改革的時候,與百官之間和諧相處,這太平可得,天下可治,後世稱之盛世也不爲過。、

只是這卻不是朱祁鎮想要的。

但是面對如此大局,稍稍不對,就是一個天下鼎沸的局面,朱祁鎮也只能一步步一點點的試探,並前進。

希望能潤物細無聲。

在不知不覺之間,天下已變。

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
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章 經筵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