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

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

也先立即下令,從其他城頭向這裡調兵。

也先忌憚攻城,但是野戰,從來不怕的,楊洪鑽進烏龜殼裡面。也先拿他沒有辦法,但是此刻,他主動從烏龜殼之中出來了。

也先豈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

而且也先雖然已經準備好撤軍了,但也不介意在臨走之前。給明軍更大的刺激,比如說來一個大同之屠。

他就不信,成國公朱勇還能坐得住,大明小皇帝還能坐得住,已經文官之中那些清流言官還能坐得住。

就在也先調兵遣將的時候。

楊洪帶領親兵一馬當先,衝進了瓦刺軍中。楊洪此刻表現出他天人一般的實力,長槍所過之處,無人能當。

而且瓦刺騎兵也沒有想到,一直龜縮在大同城內的楊洪居然敢出城一戰,一下子被打了一個冷不妨。

等楊洪接應到吳瑾的時候,吳瑾所部已經不足三百人,而吳瑾本人,也人爲血人,馬爲血馬。

吳瑾本人脫力不說,連吳瑾坐騎,一匹上好的戰馬,已經支撐不住,哀鳴一聲,栽倒在地了。楊洪一看,就說道:“給它一個痛快吧。沒救了。”

馬是一種會跑死自己的動物。它本身就是一種爭強好勝的動物,戰馬尤其是這樣的。

吳瑾抱住馬頭,雙目含淚,也只能用匕首,一刀割斷了戰馬的大動脈。鮮血噴涌,馬兒也漸漸沒有聲息了。

吳瑾晃晃悠悠的站起來,將最後一支箭雙手捧給楊洪。楊洪接過長箭,上面綁着一封書信,楊洪打開一看,卻是吳克忠親筆所寫,援軍三日必至。

僅僅爲了這個消息,大明付出了數百將士的性命。

楊洪說道:“賢侄辛苦,進城休息吧,剩下的交給我了。”

吳瑾與他的侄子算是同學,叫一聲賢侄,是沒有問題的。

剛剛作戰的時候,吳瑾還沒有覺得,但是此刻卻覺得渾身發冷。這是五月,進入了一年最熱的時間段。

所以,並不是吳瑾冷,而是他脫力再加上失血太多了,纔有發冷的感覺。

他只覺天旋地轉,就跌倒在地面之上,心中最後一個念頭,就是:“出兵容易收兵難,楊洪將軍這般出戰,瓦刺不會放過他的。該怎麼撤回去?”

楊洪見吳瑾昏倒,立即讓人擡進城池之中,並吩咐用海西送來的老參。

楊洪不知道打過多少仗了,一看就知道吳瑾是失了元氣。而今要好生養着,大加滋補,能熬過去就過去,熬不過去,就是死人了。

冷兵器時代,死人最多的時間,從來不是交戰之時,而是交戰之後,因爲種種傷勢而死。

只是吳瑾身份特殊,自然要用特殊待遇。

吳瑾與吳瑾本部人馬都入城了。

而瓦刺主力也都到齊了。

楊洪見狀,心中冷笑暗道:“我一直保存實力,讓你真以爲我大同鎮,九邊第一的名頭是白給的嗎?”

之前楊洪不敢放手打,卻是因爲擔心手中兵力不足。整個大同鎮,原額十三萬軍隊。但是之前所言,衛所軍隊缺額嚴重,再加上吞兵與戰兵的區分。大同鎮戰兵有五萬就相當不錯了。

而今即便是五萬戰兵,也不可能集中在大同。

因爲而今的情況,其實是瓦刺軍隊已經將大同鎮的軍隊,分割了。困在一座做城堡之中了。

所以楊洪麾下只有三萬戰兵,還有臨時徵召的民夫之類了的。

這些民夫,或者說屯兵,守城尚可,但是要他們與瓦刺大軍打硬仗,楊洪是沒底的。

所以,楊洪不敢讓戰兵損失太多。

畢竟要守大同這樣的大城,需要的人手並不少,人馬損失太多,恐怕連城池都無法堅守了。

且不說大同的重要性,單單說楊洪作爲大同總兵,守土有責,大同失陷的話,楊洪如果不殉死,大抵要與丘福一個下場了。

所以,不管怎麼想,楊洪都必須保存實力,不爭一時之勝負,以大同爲重。

而此刻,援軍馬上要到了。

楊洪怕個球。

即便今日一戰戰兵折損大半,楊洪也能堅持最後三天,再說大同士卒,軍心可用。

大同士卒都是本地人,即便是外地人,也是遷來的衛所兵,所有瓦刺在大同城外洗劫,殺戮的就是他們的家人,他們的父老鄉親。

而且瓦刺爲了激怒楊洪,做過很多過分的事情。

比如,將大量降軍在城下殺死,比如將城外的墳墓給挖掘了,將陪葬品正洗劫一空,任屍體暴漏。

等等,令人髮指的事情,不可勝數。

不知道有多少士卒向楊洪請戰,說着說着都泣不成聲了。你可以想象嗎?堂堂八尺男兒,在戰場上衝殺在前,即便是頭破血流,斷手斷腳,都沒有哭過一次,卻在這個時候,在大廳廣衆之下,哭的血淚橫流。

如果不是,楊洪的威望足夠壓制,不知道多少大同士卒,都準備擅自出戰了。

所以,這一戰,即便瓦刺不想打,楊洪還想打的。

楊洪自然不會被情緒衝昏了頭腦

他一口氣將三萬戰兵全部派出城來。就在城下一里左近列陣,步卒火器長槍橫列在前,而其餘分佈兩側。

城頭之上,無數大炮林立。

他要的就是背城而戰。

看也先敢不敢衝大同軍的堂堂正正之陣。

也先自然也看出來楊洪的成算。

不過,有時候總是要打上一場,才知道分量

也先忽然叫過了阿失帖木兒說道:“你帶本部人馬去衝一衝,看看楊洪成色如何?”

阿失帖木兒說道:“孩兒明白。”

說起來,阿失帖木兒的年紀與朱祁鎮的年紀差不多,但是他早就不是一個戰場初哥了,從十幾歲開始,他就跟着父親,參與各種戰事之中,親自上陣的時候也不少。

不要看他年幼,他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否則也先也不會對他最喜歡,讓他從幾個兄弟之中脫穎而出。還能獨自領兵。

阿失帖木兒一聲令下,他本部數千人衝了出來。

數千騎兵並不直接進攻,而是繞了一個的圈子,就在明軍步兵陣前幾十步的距離上一掠而過,將一根根箭矢射了出去。

一時間箭如飛蝗。

明軍步卒紛紛舉盾,但是瓦刺騎兵都是拋射,舉盾也不可能完全擋住。自然有明軍士卒中箭。

明軍也立即開始反擊。

一時間無數火器轟鳴。硝煙飛散開來。

從明軍陣前一掠而過的蒙古騎兵,紛紛落馬,有的是人落馬,馬兒不知道主人怎麼了,反而留在戰場中央,用自己的頭,去拱已經倒地不起的主人。更多的是連人帶馬一切掀翻。還有一些馬已經死透,而人還沒有死透,甚至被馬屍壓住了大腿,想走也走不了。

一時間雙方彼此殺傷。

只是這樣的交換比,很難說誰吃虧,誰佔了便宜。

從明軍陣前橫馬而過的蒙古騎兵,似乎覺得他們只要跑的夠快, 就可以躲開子彈,但問題是,火器從來是規模打擊,而不是精確射擊。

而明軍步卒就不一樣了。

他們只能站在原地,承受箭雨一波波的洗禮,而且蒙古人準頭普遍不錯,明軍站的又比較密集,故而很少有箭矢落空。

只是箭矢的殺傷力又比不上火銃。

被火銃打中,基本上就失去了戰鬥力,但是中了十幾支箭後,還能活蹦亂跳的人,並不在少數。

只是這樣下去,楊洪卻堅持不住了。

原因很簡單,火藥消耗太快了。

明軍步卒從城中帶出來的火藥是有限,這樣高頻率的射擊,很可能火藥先消耗完畢。

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
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章 災年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