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捷報

第五十二章捷報

朱祁鎮說道:“孫兒不明白,請娘娘指點。”

太皇太后說道:“做皇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人,天下之事,皇帝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是管不過來的。”

“太祖之勤政,天下少有,但又如何,還不是要六部來分擔。”

“皇帝即便至高無上,一個人也治不了天下。”

“士大夫說,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各家勳貴說,他們與國同休,與皇家聯姻。而太監們說,他們是天子家奴,與皇帝是一體的。但是真正辦事的時候,該信誰的,不該信誰的。這就是關鍵所在。”

“人無完人,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即便如楊士奇,他那個兒子,鬧得沸沸揚揚的,王振都給你說了,真以爲我老糊塗了,不曉得外面的事情了。”

“只要楊士奇能用心公事,他兒子即便是橫行鄉里,我也給他兜着。只是沒有想到,一輩子謙謙君子,臨老臨老了,卻有如此混髒的兒子。”

一時間,太皇太后有些唏噓。

他兒子小的時候,楊士奇被太宗皇帝關在詔獄之中,家裡婦道人家難免驕縱,仁宗登基,楊士奇就是內閣一員,公務繁忙。對兒子的教育,就沒有什麼時間管。

結果,他兒子就在京師飛揚跋扈,鬧出好多事情來。據說楊士奇親自下手,硬生生打斷了好幾根棍子。

但是沒轍。

畢竟是自己兒子,總不能殺了吧。

楊士奇只能將他兒子趕回江西老家。一來京城乃天下中心,有一點動靜就哄傳天下。他兒子做些什麼事情,楊士奇都未必能遮掩過去。二來楊家在吉安也是大族,談不上一手遮天,但也廣有人脈,有些小事也能按下去,再加上家中還有一些叔伯長輩,也好看管他。

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人已經長歪了,哪有那麼容易改過來啊。

真是楊士奇用自己的影響力壓着而已。

太皇太后看了一眼朱祁鎮,心中很滿意,說道:“只要你做到兩點,一是守德,二是用人,就是不錯的守成之君,就如宋仁宗一般,百事不會,只有做官家。我也有臉去見列祖列宗了。”

朱祁鎮想了想,一時間也頭大。

守德他也明白一點,不得不說,在這個儒家化的社會之中,君王的道德標準,影響非常大,就如崇禎一般。

崇禎治國不行,但是本身卻沒有失德之處。即便是亡國-之君,也有人懷念了好幾百年。

但是用人,這兩個字,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

看似簡單,就好像諸葛亮所言的,親賢臣,遠小人。但是誰是賢臣,誰是小人,都是自由心證的東西。

很多人,不到蓋棺論定,不知道是好是壞。

“如此我倒是有了一點好處,最少我知道一個蓋棺論定人才。”朱祁鎮心中暗道。這個人自然是于謙了。

太皇太后看他臉色有些疑惑,說道:“這兩件事,需要一輩子去揣摩,今天就先練練手,你準備怎麼處置小曹子。”

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曹吉祥有沒有錯,他從太后給的資料之中,發現曹吉祥手腳絕對不乾淨。其中很多地方也有含糊其辭,門頭溝這裡決計有貓膩。

但是總體來說,曹吉祥將宮中供應,從木材改爲了煤炭,將大多說竈臺,改爲燒煤的。

這一點,很符合朱祁鎮的意圖。

更不要說,曹吉祥是王振的義子。

他此刻還離不開王振。

如果真廢了曹吉祥,將來誰還給他辦事。但是不做處置,卻是也不行的。

首先,太皇太后這邊要失望了。

剛剛太皇太后說了,要皇帝守德。

怎麼守德。對一個人來,就是五講四美,做一個道德上沒有缺陷的人,看看宋仁宗做的秀。

在御花園見到太監忘記奉茶,就不喝。讓這小太監免去一場責罰。包拯當面噴到臉上,也不動怒。

而太監就是天子家奴,而今有太監在外禍害百姓,皇帝沒有表示,這就是損傷了自己的名聲。

即便朱祁鎮自己,未必沒有生氣的地方。

“報。”外面密集的腳步之聲傳來,跪在外面說道:“大同軍情。”

朱祁鎮一聽,陡然起身,大步走了出來,見外面跪着一個太監,將一封奏疏呈上來。朱祁鎮立即拿過來,打開一看,頓時鬆了一口氣。

太皇太后見狀,輕輕抿了一口茶,說道:“怎麼,可曾安心了?”

朱祁鎮這才知道,太皇太后給他講曹吉祥這一件事情,就是分他的心,看出來他的精神一直緊繃着。

朱祁鎮笑道:“方政大破韃靼,斬首兩百級,大同已經沒有威脅了。”

太皇太后說道:“今日是你第一次見軍情,今後這樣的事情,不知道要見多少次,記住,越是緊張的時候,越要定住神,即便是緊張,也不可讓外人看出端倪來。”

“太宗皇帝在時,仁宗皇帝說得最多一句話是什麼?就是聖心莫測。”

朱祁鎮有些懂,有些不懂。

很多東西即便是他有後世的思維,也未必能全部理解。

朱祁鎮說道:“孫兒記下來了,不過昨天孫兒看了從太祖年間到現在,蒙古方面的文書,一直有些想不明白。太祖皇帝是想與蒙古各守其界。太宗皇帝擊其最強,扶着其次。太祖皇帝的辦法雖然耗費小,但是蒙古各部與我朝是世仇,一旦他們恢復過來,免不了有南下之心,而太宗皇帝之策,動則數十萬大軍北上,國庫爲之一空不說,也不見草原戰事平息,如今瓦刺崛起,其實與太宗皇帝數次北伐東蒙古有關,此起彼伏,無有終止,可有長治久安之策?”

太皇太后聽了朱祁鎮說這話,捏着茶杯的手,微微一緊。她心中一陣歡喜。這樣的話。

其實總體來說,宣宗皇帝時期,對草原的戰略,就是放棄兩個字。

這也是朱祁鎮避而不談宣宗皇帝時期的原因。

畢竟是父親,爲尊者諱的道理,他還是知道的。

太皇太后高興的是,朱祁鎮只有九歲,就有如此長遠的目光。但是對於這個問題,她是沒有答案的。笑道:“皇帝,你能想到這裡,是極好的,但是這個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尋找了。我這裡是沒有的。奶奶老了,只能扶持你幾年,將來的大明天下,還是要看你了。”

朱祁鎮有些失望。忽然他發現,其實太皇太后不過是一個老婦人而已。

雖然睿智,但是也有她的缺陷,她的威望可以讓大明天下維持慣性向前走,在運行之中一些問題也可以解決的。

但是在真正重大的戰略決策之上,她其實見識也不高。

這並不是否定太皇太后。而是認識到太皇太后的侷限性。她畢竟只是深宮婦人,並不是被當成皇帝來培養的。

很多事情,只能他自己來辦。

朱祁鎮說道:“孫兒明白了。”

大同捷報,不僅僅讓朱祁鎮安心了,也讓很多人安心了,王振幾乎沒有停留,立即下內閣,論功行賞。

如何行賞,朱祁鎮不關心,反正都有一定之規,錯是錯不了。

朱祁鎮回到乾清宮,細細揣摩太皇太后所言。心中只覺得有些熟悉,一時間又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看過。

忽然起身,秉燭而行,在一排排書架上翻找,取下一匣子書,打開從裡面翻出一行熟悉的文字。

“上下一日百戰。”朱祁鎮心中暗道:“果然是韓非子。所謂帝王心術,不過法術勢而已。”

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
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