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

第八十四章沙縣民變

朝廷有朝廷的困難,地方有地方的困難,小民也有小民的困難。

只是朝廷即便有困難,也是朝廷,地方官府即便有困難,也是官府,但是小民的困難不能解決,他們就不用做人了。

要麼做鬼,要麼做反賊。

而沙縣的百姓,此刻就到了生死決策的時候了。

沙縣境內有一條河,叫做沙溪,這一條並不大,幾乎是在武夷山脈,與戴雲山脈之間衝出一塊狹長的平地。

這一塊狹長的平地,就是沙縣主要農業區了。

而一場大水,將這裡全部給淹沒了,無數百姓死在洪水之中。

有時候死在洪水之中的人還是幸運的。因爲他們的死只是一下子而已,不會有多痛苦。而活着的人,就要面對殘酷的折磨了。

首先口糧是沒有了。雖然夏季之後,吃野菜吃樹根吃樹皮,總算是能熬過一個多月。但是剩下該怎麼辦?

連草根樹皮都吃完了。

如果說,朝廷有意怠慢沙縣卻是不對的。沙縣的水災再嚴重一點,蔓延幾個縣,上面的人估計會重視一點。

但是僅僅是沙縣一個縣報水災。

這樣的情況之下,幾乎所有地方官都是讓沙縣自己處理,並減免今年明年的賦稅。

一般情況之下,大明的地方政府的錢糧還是比較多的,縣庫之中的糧食支撐幾個月還是可以的。

這個時間段之內,縣令就要向府來請賑濟了。

上面自然會派人來,一般是同知之類的,畢竟有些縣令的也不是沒有虛報瞞報的情況出現。

政府運行是有流程的。

現代政府運行的效率都那樣,指望古代的征服有多高效,不是扯談的。

朱祁鎮批閱奏摺的時候,很多是請免去年的賦稅,就是因爲這一套流程走完了上報了,也就大半年過去了。當然地方也處理過,就要報賬。

但是今年的特殊情況,就在於延平府作爲建寧府的大後方,直接支撐建寧府的戰事,面對這種突發情況,秉政糧草就近調集的原則,沙縣的糧庫已經空了。知縣也沒有辦法啊。

也就是說之前,縣府庫營造的緩衝期一下子沒有了,這就是爲什麼別的地方大災,朝廷賑濟有的甚至明年才能到,但是沙縣賑濟僅僅是完了一兩個月,就已經到了難以爲繼的地步。

甚至這樣的情況,焦宏還不知道。

抽調沙縣糧草的文書,就在一堆文書之中,在忙成一團的情況之下,又誰能清楚的記着所有縣級糧草的存量。

沙縣西黃竹坑之中。

黃竹坑乃是一個村莊,此刻四里八鄉的百姓的聚集在這裡,等着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鄧茂七。

如果說,葉留宗乃是混江湖大佬級別,沒有起兵造反的時候,手下都有一兩千人礦徒,地方等閒也不願意招惹。

而鄧茂七就比葉留宗低好幾個級別的。但也不能說是安分良民。

鄧茂七乃是江西人,與兄弟在江西本地殺人,逃亡福建,在沙縣落腳,一身武藝不錯,在沙縣黑白兩道都混得開。

而葉留宗起兵之後,鄧茂七也迎來了他當保甲了,而且是二十四都總保甲。

明代大部分地方都是裡甲制,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地方是都甲制,這其實不過是名字不同而已。

都甲是宋朝定下的名字,一般打仗少的地方,都有所保留,而福建就是如此。

二十四都總保甲,看上去名字很長,但是官不大,不過是鄉長級別。但是鄧茂七爲人仗義,百姓都很信服他。

此刻所有人家都要斷炊了,大家沒有辦法,只能來找鄧茂七想辦法了。

幾十個大老爺們,相對無言,這糧食能從天上掉下來不成,但是一想想家中妻兒都在等這好消息,但是哪裡有什麼好消息

鄧茂七一跺腳,從自己後院拿出來一袋米來,說道:“諸位兄弟,這是我家最後一袋米了,我今日與諸位兄弟一同煮了,吃一頓飽,如果想活命,跟我殺進縣城,縣城之中,有的是糧食。”

“如果不原因,這最後一頓飯,就當是我送大家的。”

雖然沙縣官倉之中已經沒有糧食了,但是如果說沙縣之中,真一點糧食也沒有了,那也不現實。

原因很簡單。

那些士紳大戶豈能沒有存糧。

開了縣城,一定能找到糧食的。

事情逼到這個地步了,他們還能說什麼?進也是死,退也是死,進的話還能多活幾天,而且被人砍死,也好過活活的餓死。

生生餓殺的滋味,簡直是人間最痛苦的刑罰了。

“好,聽鄧大哥的。”不知道誰先說了一句。

一行人將家中所藏最後一點糧食,你一把我一捧的全部弄了過來,召集了三百人,都是壯丁,但是這三百人湊到了糧食,不過一鍋粥而已。

三百人一人碗,就已經乾乾淨淨了。

吃了粥,只覺得肚子裡微微有些暖意,大家都覺得有了力氣,這纔拿着各種兵器,是鋤頭,鐮刀,鄧茂七一手拎着一把斬草的鍘刀,帶頭去了沙縣縣城。

整個沙縣縣城之中都有一種冷清的氣氛,士紳人家這個時候都閉門自守,不敢出門,而尋常百姓都餓的要死,儘量減少活動量。更是不能出門了。

看城門的人見了鄧茂七,也沒有多想,雖然二十四都總保甲,與一個鄉長差不多。但也算是沙縣裡面的頭面人物。

看城門的老軍,也認識鄧茂七,見了就打招呼道:“鄧爺,你來了?”

鄧茂七說道:“我來了,我來”鄧茂七擡手一刀,斬在老軍的脖子上,鮮血噴了鄧茂七一臉。鄧茂七“討債”兩個字纔剛剛說出口來。

一時間城頭大譁,鄧茂七帶人衝進了沙縣,沙縣是一個小縣,縣城也不大,他徑直殺向縣衙之中。

縣衙之中一些衙役都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就被鄧茂七殺了進去。

知縣宋新見鄧茂七帶着兩柄帶血的鍘刀,頓時臉色蒼白,說道:“鄧保甲,你這是幹什麼?”

鄧茂七說道:“爲百姓求一條生路。”

“好好好。”宋新連連說道:“我已經上報府衙,府衙不日就有賑災糧送到。一切好說,一切好說。”

鄧茂七說道:“不日是幾日,我們已經等不到明日,就請縣太爺借一物,給我吧。”

宋新一聽此言,雙目瞪圓,惶恐之極,還不等說話,就被鄧茂七一刀斬下,硬生生將人頭剁下來。

鄧茂七拎着縣太爺的人頭,走了出來,帶着人攻各士紳的大宅子,洗劫了縣城,搜出了千餘石糧食,更是給各家派糧。

一時間本來死寂的縣城,頓時活潑起來,無數百姓從家裡出來,幾乎搶一般奪所派的糧食。

千石糧食不過一日就派完了。

沙縣數萬百姓,得以活命。

同樣鄧茂七得了萬餘可戰之兵。鄧茂七派人到鄉下打糧,畢竟居住在縣城的大戶並不是沙縣之中所有的富戶。

如此一來消息也掩蓋不住了,建寧府,福州府,魏國公等處幾乎同一時間知道了。

焦宏聽了差點暈倒過去。

南浦溪一戰過後,葉留宗帶着殘兵敗將入山,焦宏以爲葉留宗之亂陷入尾聲,今後無須派大兵,只需各處張貼海捕文書即可,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又鬧出這樣的事情來。

大明今年是多事之秋,福建今年更是流年不利,似乎所有的事情都砸在福建身上了,看來這葉留宗之亂或許告一段落,但鄧茂七之亂纔剛剛拉開帷幕了。

想太平,還早的很。

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五章 新內閣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章 馬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章 經筵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
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五章 新內閣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章 馬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章 經筵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