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

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

七月的天下很是炎熱。

但是在辟雍堂之中,卻是有一絲清涼的意思。

因爲辟雍泮水。

在周禮之中,辟雍堂外面有一圈流水,流水河道是圓形的,而辟雍堂是方形的,這就象徵的天圓地方。更是所謂的辟雍泮水。

甚至辟雍堂下面也有暗渠流水與外面的河道相同,更是有清涼之意。

朱祁鎮更衣而來,他並沒有穿一身龍袍,而是穿了一身朱子深衣。

所謂深衣,乃是禮記之中一種形制的漢服,而朱子深衣,是因爲禮記之中寫的太簡陋,朱熹安置自己的想法而製成的深衣。

更是跪坐。

辟雍堂之中,大體有三百個位置。文武百官,大儒,武將,等等已經佔滿了。他們的衣着與朱祁鎮一樣。

畢竟年代久遠,當初漢朝皇帝石渠閣,白虎觀之會,倒是什麼一個什麼形式,已經說不清楚了。

這很多出自朱祁鎮的主張。

朱祁鎮本意是儘量消除政治影響,用論道的形式來。甚至懷恩都沒有進來,無他,他是一個太監,這種神聖的地方,自然不能讓太監來玷污。

只是不知道禮臣們怎麼搞出這個一個禮儀,除卻朱祁鎮的位置坐北向南, 乃是北辰之位,代表皇帝之外,太子也坐在朱祁鎮身側。其餘地方沒有人坐。用這種情形來表示皇帝的尊崇之外,其餘的一概一樣。

全部是深衣,並且脫掉鞋子,穿上襪子,跪坐。非常非常復古。

只是如此一來,天然有一種肅穆感。

朱祁鎮進入之後,更是沒有一個人敢出聲,數百人畢恭畢敬,鴉雀無聲。即便朱祁鎮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似乎一邊掛着一副副孔子孟子以及其他大儒的畫像都活了過來,目光穿過時光照射在這裡。

朱祁鎮就坐之後,說道:“先君不幸,英年早逝,朕九歲登基,受命於太皇太后,而今三十有二年矣。”

“臣登基以來,日懷惶恐之心,唯恐有負太祖太宗之社稷,仁宗宣宗之江山。日夜憂嘆,不知所從,幸有名臣輔佐於內,大將奮戰於外,北逐瓦刺,南滅安南,東平朝鮮,西定西域,四方夷狄不敢仰視,內外百姓安享太平。寡人袖手而得明君之名,是以惶恐日甚,憂心日重。”

“天災何來,是寡人之罪乎?百姓可安,有可缺衣食乎?外臣可賢?有誤於寡人者乎?這數者,寡人所不能解,有問於天下者。”

“聖人言大同之世,朕雖愚鈍,不勝嚮往之。而今朕三十年之辛苦,天下初定,邊境粗安,臣有意求大同之世,不知從何處尋之,請諸位先生,不以朕愚昧而教之。”

朱祁鎮這一番話,說得情真意切。

剛剛開始還有幾分做戲的感覺,但是最後越發真實了。

這就是朱祁鎮心中的疑惑。朱祁鎮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讓大明與後世的盛世接近再接近一些。

如果而今這些人,能夠回答他就再好不過了。

只是朱祁鎮更知道,這些人是無法回答他的。

朱祁鎮話音剛落,薛瑄就起身行禮說道:“陛下,陛下憂國憂民之心,定能感動上蒼,治平之道,先賢早有論之,大學有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陛下當誠心正意,心意既正,所爲無私心。治平之道,俯仰可得,臣以爲陛下內帷不修。不能齊家,何求天下之平,又何求天下大同。”

朱祁鎮一聽就知道,所謂內帷不修,就是知道蒙古莊妃這一件事情上。這一件事情,其實外朝早有微詞。

只是真正大臣,都明白,莊妃與蒙古熙熙相關,別的不說,而今在西北的毛裡孩與莊妃之間也是親戚。

最少是能掛上關係的。

所以,朱祁鎮與毛裡孩之間溝通渠道,除卻正式官方通道之外,還有這樣一條通道。這其中的政治意義與軍事意義有大多。就不用說了。

雖然蒙古投降了。

但是漠北,漠南,北疆,南疆幾個都司內部都有大量的蒙古人。蒙古人的重要性必須值得考慮。

當然了,朱祁鎮這些年來,用了各種手段來消弱蒙古人的影響力,莊妃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少了。

只是總不能卸磨殺驢吧。

“陛下,臣以爲此言差矣。”陳文幾乎跳出來說道:“宋儒之言,近乎空談,朱熹在前宋爲官學,但依舊擋不住前元的鐵蹄,可見其無實用也。”

“陛下欲興大同之治,當去宋儒之弊,學漢儒之道。”

所謂宋儒就是指理學道學這一脈,而是漢儒之道,就是指經學。包括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其實這一股思潮。一直都是有的。

只是沒有得到官方的支持,被壓了下來而已。

從中國儒學來看,從西漢到唐初都是經學時代。但是在中唐時期,佛教大盛,儒學遇見了大危機,從韓愈開始重拾道統,然後轉入宋之後,就開始了道學,或者說理學時代。

但是即便如此,每一個時代也都不是絕對的。

真正要說起來,思想這東西是很難被統一的。即便是理學大盛的時候,反對理學的大儒並非沒有。在經學大盛的時候,反對經學的大儒也並非沒有。

所以,陳文這幾個月在明報上搖旗吶喊,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口號,就是興經學,反對理學。

興實學,反對逃禪。

這讓朱祁鎮想起很多年之前,楊士奇的告誡,想要變法,最好的辦法是復古。尊崇漢學。

而漢學不僅僅是漢代的文章,還有漢代的經學。

有些事情,當時未必明白,而今才知道了。

話說到這裡,今日第一個交鋒點已經出現了。就是經學vs理學。

薛瑄與陳文展開了一場脣槍舌戰,對於經學與理學之間的利弊,反覆爭論。

朱祁鎮聽來,兩方的論點,其實就是陳文認爲,理學將道路遁入心性之中,其實這根本不是儒家之學,反而是佛道之學,於事實一點意義都沒有,不是治國之道。

而薛瑄認爲,經學在唐宋已經盡了。而今再崇經學,不過是從故紙堆之中翻撿隻言片語而已。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是天下不變之至理也。

致太平之道,就應該教化天下,使得人人存天理而滅人慾,相愛而不相害,則太平致矣,大同致矣。

朱祁鎮雖然感覺,理學之中這種純粹道德化的世界,根本是空中樓閣,不可實現,但是在朱祁鎮看來,這個體系之完善,內外聯繫緊密,實在是朱祁鎮找不到攻擊的點,也找不到在儒家語境之中擊破理學體系的道理所在。

而今此刻,大殿外面,有不知道角落裡面有好幾個抄手,正在瘋狂的寫着,將兩人爭論的話語,一一寫在紙張之上。每寫完一紙就傳出大殿之外。

大殿之外,早就有人等着的。

幾個人一併抄寫出數份而來。

隨即將抄寫出來的數份張貼幾面牆壁之上。

頓時有無數人擁了上來,圍觀這些文字。一時間熙熙攘攘,這還是在國子監內部的,這裡每一個人都是有官身的,或者有功名的,沒有功名的就進不了。

等這裡得到消息之後半個時辰左右。

就有人將內容遞出國子監,隨即等在外面的人,立即抄寫一分,傳閱整個京師。

無數沒有能力進國子監的,等在如飢似渴的讀着。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估計明天明報與天理報估計就能刊登出來,但是仍然想搶先一步,瞭解朝廷大政。

不管這一次結果如何,這都是一次天下盛事。

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
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