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

第一百一十一章也先最後的反撲

東勝衛城下。

也先帶着三萬騎瓦刺精銳,翻越大漠,幾乎忽然來到了這裡。

李文根本來不及做什麼,就將外圍的所有一切都放棄了,將東勝衛主力龜縮在東勝衛城之中。

這座衛城可以說夯土剛剛建好而已,根本不結實,如何也先帶了足夠的攻城器械,以及火炮,未必不能攻破。

只是也先不想攻城了。

他已經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攻破明軍精心把守的城池,非十萬人,數個月的時間,是不大可能的。

而今的也先能在這裡待上數月嗎?

不可能了。

這一次也先南下,與之前南下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之前南下,乃是也先對大明還有所希冀,希望能從大明這裡得一些好處,而今的也先,僅僅爲了防守。

對。就是進攻性防守。

朱祁鎮大張旗鼓的準備北伐,修建馳道,收購馬匹,等等事情,根本是瞞不過人的。所以也先知道,明軍準備大舉北上,也在情理之中。

面對這個局面也先又驚又喜。

驚的是,朱祁鎮居然有如此雄心,並且大明也有付諸現實的能力,而今這個時段大明的武力,比起永樂年間雖然有些差別,但是差別不大了。

當然了,最大的差別,其實是紫禁城中那位不同。

如果是太宗皇帝在,早就敢帶着大軍出塞了,而朱祁鎮這個不肖子孫,只能在後面一層一層的堆籌碼,希望用這些籌碼壓死對方。

喜的是,如果明軍防守的話,也先還真找不到什麼破綻,但是而今明軍居然想北上漠北,其中就有大把大把的機會,讓也先重現當年丘福覆師之戰。

但是即便也先心中對明軍脫離城池,大舉北上,拉長數百里的補給線來與他作戰,心中還是有一絲絲期待的。

但是他也要做好大戰的準備了。

該怎麼做?

自然是想做的,就不讓別人走。

而今多打亂對方的節奏,將來大戰之中,就多一分機會。

所以也先僅僅帶了三萬騎就南下了。

他既然沒有決戰的意圖,那麼人帶多了也沒有什麼意思。而且這些年瓦刺元氣大傷,也是需要休養生息一番了。

而也先選中的明軍的薄弱環節,並不是其他地方,就是東勝衛。

說起來都東勝衛雖然薄弱,但是總體上來說,也是有一萬多守軍,再加上附近百餘之內,有十幾個部落,總共蒙古騎兵大概有一萬多騎。

人數雖然比不上瓦刺,但也有一戰之力。

只是也先威名太盛,蒙古人見也先來了,根本不敢反抗,都立即投降,而李文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很。

根本不敢背城一戰,只能在城中死守。

而東勝衛城爲了趕工期本就不大,一萬多人已經是極限了。所以各地的蒙古人過來,都被拒絕入城。

所以也先今後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外圍十幾個人蒙古部落,甚至更遠地方的蒙古部落都被驅趕在東勝衛城之下,最後無奈投靠了瓦刺。

僅僅是這些收穫,就足夠瓦刺大大補上一口血了。

但是也先發現了更令他驚奇的事情。

他在伯都王的帶領之下來到了,東勝衛城外面一處小村莊。這個村莊的後面,有很多好像埋着什麼東西的土包,有好大一片。

“這是什麼?”也先問伯都王。

伯都王就是也先另外一個弟弟。

這似乎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爲蒙古人背叛,也先的政策就越發嚴苛,因爲政策越發嚴苛,背叛的人就越多,也先就不得不信任親族。

所以綽羅斯家族很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這在草原上,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草原之上一直是血脈親族掌權的。但問題是,他弟弟們能力如何?能不能與明軍上下的孟瑛,曹義,石亨,楊洪,如是等等大將相比?

所以這一次也先南下專門將幾個弟弟帶了出來,見識一下戰爭是什麼樣子。

伯都王對也先說道:“大哥,我之前發現各部落的情況比我預料的好多了,很多馬居然是肥的,我很奇怪,這才追問出來,這個。明人叫這個東西是青貯。”

也先一聽,也來了興趣了。

而今五六月之間,也先才南下。

並非是春暖花開之後,也先不想動彈,是不能動彈,因爲牲口被餓了一個冬天,都變得皮包骨頭了。

必須好好修養一番,才能作戰。

而投靠明朝的各部落,每一個部落都比不上瓦刺,瓦刺尚且如此,他們的情況應該被瓦刺更差勁纔對。

這一次作戰的時候,也先也覺得,有些不大對勁,似乎這些蒙古人跑的比瓦刺要快一些。

此刻似乎知道了答案。

也先一揮手,立即有人上前,將這土包給拋開,頓時一股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味道傳了出來。

也先看出裡面青色的帶着汁水的青貯料,問道:“這是什麼用的?”

伯都王怕自己說不清楚。立即將一個人拉過來,卻是一個牧人。

爲了能將正技術儘快擴散開來,大明儘量教給蒙古人,而蒙古人將這一件事情當做吃飯的手藝,學起來特別的認真。

不過一兩年間,這個技術就在漠南各部擴散開來了。

這個牧民就是學會青貯技術的牧民之一。

他或許不知道什麼原理,但是該怎麼做,有什麼用,卻是清楚的很,在刀劍的逼迫之下,他自然是老老實實的,將情況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也先雙眼放光,一時間情不自禁,說道:“此言當真?”

這牧人結結巴巴的說道:“大人不信可以看看,那邊那個窖,是去年冬天沒有吃完的。”

也先一示意,立即有人將一個土壤痕跡比較陳舊的土包給扒開了,果然看見了依然是這個樣子,只是在顏色上比較深沉,不如之前那個那麼翠綠。

也先一揮手,說道:“去牽匹馬來。”

一會功夫,馬到了,也先親自將馬兒牽到了青貯窖前,馬兒微微嗅了嗅,就開始大口大口吃了起來。

看上去吃的很是香甜。

也先大喜過望,不顧這些青貯料上有各樣的汁水,以及難聞的氣味,伸手去撈了一把,放在鼻子下輕輕的一嗅。

似乎發現了什麼絕世珍寶一般。

不,對也先來說,這就是絕世珍寶。

一旦有了這個技術,就可在冬季備下大量的草料。可以讓大量牲口安然度過每一個冬天。

如此一來,草原各部就不會因爲各種殘酷的自然環境,而死很多很多的人。

不出十幾年,瓦刺的國力就能翻上一倍有餘。

影響如此大的技術,不是珍寶是什麼?

也先不由的哈哈大笑說道:“這一次南下,有了這樣的收穫,即便是而今立馬回去,也是滿載而歸。”

伯都王等人也紛紛恭賀也先道:“恭喜大汗。”

也先說道:“想來南朝皇帝也是一個聰明人,他決計不會想到,他想出來的無上良法,卻讓瓦刺富強起來了,卻不知道朱家皇帝看見而今的局面,不知道如何氣急敗壞的。”隨即又哈哈大笑起來了。

朱祁鎮比起當代豪傑,如也先等人,也有很多不如,但是有一點卻是誰也比不上的,那就是擁有跳出時間長河的深遠目光。

在這一點上,很多人都不及的。比如這一件事情上。

也先僅僅看到這個辦法能讓瓦刺富強,而朱祁鎮卻能看到瓦刺如果用了這個辦法,必然會走向定居。

一個不再遊牧的遊牧帝國,對大明來說,又算得了什麼東西。

這就是多算勝少算。眼光強上一寸,就是降維打擊。

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
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