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

第二十三章從直隸開始

朱祁鎮對黃冊的怨念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很早就想將黃冊從南京後湖轉到北京了。

只是搬遷黃冊也是一個工程,而且黃冊都是很寶貴的資料,一路上出了差錯,可就不好辦了,所以整個黃冊搬遷持續了數年,纔算在搬到了北京。

只是那個時候朱祁鎮對黃冊已經不大感興趣了,因爲朱祁鎮拿着順天府的黃冊,有時候讓錦衣衛東廠去核實,有時候自己親自走訪,得出一個結論,順天府的黃冊繆誤太多了。

黃冊一般是一式三分,一分在後湖,一分在本衙門,一分在布政使衙門。

朱祁鎮拿得就是順天府衙門的。

東廠錦衣衛的能力,在北京附近還是值得依賴的。

不過,黃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也是有原因的。

你敢相信,十年一次的統計黃冊,就好像國家的人口統計一樣的大事,居然是沒有經費的。

洪武年間,太祖皇帝是爲了編纂黃冊,派了國子監的學生參與,好幾千人之多。在永樂四年,乃是太宗皇帝登基之後,第一次清查黃冊。有相當濃厚的政治意義,是太宗皇帝確定自己的正統的行爲之一,故而下面的人不敢不打起精神來。

所以在永樂四年之後,黃冊一日比一日爛了。

甚至爛到,只剩下總數是起作用的,因爲這個總數是定額。朝廷向下面要賦稅,是以這個定額來的。

于謙說道:“臣無能,不能爲陛下分憂。”

于謙當過地方官,知道地方黃冊是什麼樣子。而且重建黃冊又需要多大的精力,所以他也沒有碰過這一件事情。

但是他不會覺得自己有原因沒有做好,就不關自己的事情了。

朱祁鎮說道:“朕說過,之前的事情不關先生的事情,不過是陋習而已,只是而今直隸水利,各地田畝都要重新清丈,朕想請先生在這方面多上心,給朕一分可信的直隸黃冊。朕也會從內部多撥三萬兩爲經費。”

于謙深吸一口氣,只覺得工作量太大了一些。

新出爐的直隸省,有永平,保定,真定,河間,順德,廣平,大名,還有新出來的天津,八府,人丁決計有數百萬之多,特別是在這裡大規模以工代賑,讓山西,河南一部分災民也跑過來。

更是增加了不少難度。

不過,于謙做慣苦差事了,當初賑災的活,未必比現在輕鬆多少,不過是多費些心,既然朝廷要將河北水利全部修整一遍。自然是有時間,讓于謙踏遍直隸八府,以及順天府。

于謙說道:“臣不敢妄言,請陛下期以三年,三年之後,直隸黃冊呈該陛下,到時候有一處不符合,臣請陛下斬之。”

朱祁鎮說道:“好,朕等着河北大治。”

朱祁鎮說完之後,看了一眼曹鼐。

曹鼐雖然似乎插嘴。但也知道,今後他就是皇帝這一艘船上的人了。今日朱祁鎮與他們所說的話,或許能保密,或許不能保密。

但是這大壩上的密談,已經能說明很多問題。

曹鼐心中暗道:“如果真能降服滹沱河水,我這一條賣給陛下又如何?”他說道:“臣代河北父老就拜託於大人了。”

于謙說道:“客氣,客氣。”

兩人相互躬身一禮。這兩位都是楊士奇的弟子,此刻卻結盟了。

朱祁鎮將這裡的事情囑咐過後,這才吩咐下面的人來見。、

首先來見朱祁鎮的卻是沈清。

沈清是一員老將,乃是太宗老人,前燕山衛的出身,五從車架北征,又在宣德中從宣宗皇帝北征。

也就是說,幾次出塞之戰,他幾乎是無役不與。

不過,而今卻老了。

在宣德年間主持過修繕北京城牆,這一次三大殿工程就是他負責組織施工的,但是同樣,雖然以工代賑,于謙用得都是災民。但是即便如此,也要有士卒維持秩序。

沈清就派了下面的人過來爲阮安調用。

這一次聽說皇帝過來了,自己連忙跑過來。

朱祁鎮見老將軍雖然滿頭白髮,但是氣勢昂揚,心中感嘆,太宗皇帝留下的老將,還在支撐着大明江山,只是能支撐多久,就不好說了。說道:“老將軍辛苦了。”

沈清說道:“不辛苦,老臣還能爲朝廷效力三十年。”

朱祁鎮說道:“只要老將軍能輔佐於先生修好河北水利,朕決計不吝嗇封爵之賞。”

沈清一聽,眼睛都亮了,說道:“此言當真。”

“大膽。”王振聽沈清如此一說,頓時惱火,訓斥道。

朱祁鎮反而覺得老將軍率性,一擺手,示意王振無妨,說道:“君無戲言。”

沈清裂開大嘴,白色的鬍鬚上下抖動,說道:“陛下放心,有臣在,下面這些人出不了亂子來。”

沈清年事已高,他與張輔年歲相仿,甚至比張輔還大上一兩歲。而今已經垂垂老矣了,讓他再上陣殺敵,卻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而且朱祁鎮也聽過沈清的名字。

卻是他雖然太祖北伐五次,宣宗北伐一次,他雖然無戰不與,但是都在車架之前,沒有獨領一軍,雖然立下不少戰功。但是多是苦勞,卻沒有大功。

而今年老,沈清最想的事情,就是後世爭一個爵位了。

只是沈清的功勞還差了一點。

這就是沈清不辭勞苦,不在家裡享清福,出來奔波的原因,就是想辦法立功,讓自己能封爵,廕庇子孫。

此刻得了朱祁鎮的承諾,一時間興致非常之高。

緊接着過來的人,乃是通州同知李經。

這個人于謙已經給朱祁鎮推薦過了,于謙不日準備讓李經成爲第一任天津知府,主持天津與順天府,河間府劃界問題。

這個人乃是于謙在順天知府任上的老部下,治纔出衆。于謙不能一直留在工地之上,很多事情都李經主持。

這盧溝河能在數月之內,修建一百八十里的河道,李經的功勞不小。

朱祁鎮倒是沒有與李經多說話,只是將這個人名記下來而已,這個人雖然名聲不顯,將來未必不能成爲一方青天。

朱祁鎮自然要時常注意。

本來見過這些人之後,又順着河堤走了數裡,令侍衛以長矛向河堤上刺,這河堤上的土,全部是夯土,而且這些夯土在打夯之前,也全部煮過,讓草木不能在這些土中生長。即便朱祁鎮身邊的侍衛奮力刺擊,也僅僅刺出一個小坑來,根本插不進去。

朱祁鎮說道:“不錯。”

王振見天色有些晚了,說道:“陛下,而今不回城嗎?”

朱祁鎮說道:“現在也回不去了,傳令下去,朕今日就宿在大堤之上,於先生。”

于謙立即出列說道:“臣在。”

朱祁鎮說道:“派人將附近各地的父老請過來,朕在這裡延請他們。”

于謙聽了,心中一愣。這是太祖皇帝提倡的鄉禮之一,地方官員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各地的父老,來治理地方的。

只是于謙卻不想朱祁鎮這樣來,心中也不由一嘆,暗道:“當今雖小,卻有聖明天子的氣象。”

隨即心中又微微一熱。

既然皇帝聖明,豈不是大有作爲之時。于謙建功立業之心,越發激昂起來。

要知道,這個時代理學數日從民間到官方漸漸成爲主體存在,但是這也是需要一個過程,如楊士奇等人,卻是多受元末明初各大家的影響,如劉伯溫,姚廣孝,他們這些人很難說是正經儒家士大夫。

于謙雖然儒家士大夫氣質很重,並不妨礙他有慷慨激昂之心。

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
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