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

第一百零六章射柳

朱勇嘆息一聲,說道:“我也沒有想到。但是有些孩子,實在不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比如顧家這一輩子,簡直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顧老侯爺也是一世英雄,靖難功臣之中,少有的太祖老將,只是顧家這一輩子?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是好。”

張輔心思並沒有放在這上面,但是對顧興祖這個二世祖,也是有些耳聞的。

顧成也就是第一代鎮遠侯。就是洪武年間的老將。太祖年間,就鎮守貴州,多有戰功。但是被建文帝派來平亂。

隨即被太宗皇帝俘虜了。

顧成本來不投降的,但是太宗皇帝卻讓建文帝相信,顧成已經投降了。於是殺了顧成好幾個兒子。

讓老將顧成傷痛欲絕。

這才爲太宗所用。

南軍八十萬圍攻北平城,但是輔助世子,也就是仁宗皇帝守城的就是老將顧成。否則世子沒有經過戰爭,怎麼可能在大軍圍困之下,不僅僅將城池守住,還將南軍打得節節敗退。

而現在鎮遠侯顧興祖,就是顧成其中被殺的兒子中一個孩子,當時他父親被殺的時候,他還在襁褓之中,被人保護下來。

只是顧成到底是老將。又復鎮貴州十二年,在永樂十二年的時候去世了。

這爵位就落在顧興祖頭上了。

那時候顧興祖還是一個少年。

沒有了祖父看管,徹底放開混了。弄得雞飛狗跳的,只是太宗仁宗宣宗都念及顧家的功勞,不多管而已。

因爲顧成在世的時候,是少有的支持仁宗皇帝的武將。

如果顧興祖但凡有一點能力,在仁宗皇帝上位之後,念及老將,也不可能不重用顧興祖。

這也算是先見之明吧,反正十年之後的土木堡之變,勳貴戰死無數,唯有顧興祖逃了回來。

張輔說道:“昨天的事情,是他做的?”

朱勇說道:“這個不好說。”

張輔說道:“別的不說,下一輩之中,誰家的孩子最能打,卻能說了吧。你知道我很少關心這些。”

朱勇嘆息一聲,說道:“應該是老孟家的孩子吧。”

張輔聽了,輕輕一嘆,說道:“也是富貴就能消磨志氣。我家子嗣不多,就不說了,你家的孩子,要好好教育,否則將來我們靖難一脈,恐怕被新貴給壓下去了。”

朱勇所言的孟家,乃是保定侯孟家。

孟家兄弟兩人在靖難之中,都是一等一的猛將。

說起孟家都要說第一任保定侯孟善。

孟善也算是老將,跟隨徐達北伐,跟隨傅友德南征。在靖難之戰中,投奔太宗皇帝,成名之戰,以數千士卒守住保定城。

而孟善兩個兒子,也是一等一的勇將。

只是因爲一件事情,牽扯進了奪嫡之爭,老大與漢王來往過密,被太宗處死,老二也就是而今的保定侯孟瑛,被遠竄雲南,到了正統登基之後,纔算是回到北京。重新襲爵。

但是,孟家身上漢王印記是洗不掉的。

保定侯孟家,雖然也是有爵位,列在勳貴之中,但是他家過的最艱難。原因很簡單,孟瑛流放十幾年,再密切的人情也都變淡了。

孟瑛也是知道自己身在嫌疑之地,老老實實閉門謝客,什麼也不敢做。孟瑛一心一下在家裡教導子弟。

所以孟家子弟,在勳貴之中表現最爲出色了。

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朱勇嘆息一聲,說道:“我家孩子還行吧,到底不比當初了。小時候覺得父親下手太狠,而今才覺得,這羣兔崽子,不下手是不行的。”

“不過,你說的新貴是蔣貴嗎?也太高看着那老兒吧?”

張輔說道:“你不要小看了蔣貴,他是大器晚成,將來自然有一番功業,不過,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器晚成,又能在戰場之上征戰幾年,我估計不出十年,他就要退下來,他子嗣也不成器,恐怕平西伯府今後幾十年,不過是一個空頭而已。”

“只是難道除卻蔣貴之外,我大明就沒有名將了嗎?”

“只有陛下有意打仗,這仗打多了,這名將自然就有了。大浪淘沙,自然有真金,只是我們這些人倒是沙,還是金,卻不好說了。”

“我無所謂了,只要有子孫襲爵就好了,倒是你,要好好想想了。”

張輔說的淒涼,不過放在而今,唯一的兒子,就不知道成與不成,膝下空虛,卻也有一絲讓人不忍。朱勇嘆息一聲,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兩人說了一番就去準備明日的射柳。總要在皇帝面前,表現一些風采吧。

第二日一早。

數千騎已經圍圓。

朱祁鎮坐在木臺之上,文武大臣分列而坐,張輔與朱勇一左一右。勳貴之中既然要分兩列,這兩個國公自然是逃不過去的。

朱祁鎮一聲令下,士卒將一根根柳枝都插在地面之上,這些柳枝雖然埋得不淺,但是因爲柳枝的特性,依然在風中搖曳生姿。

朱祁鎮也是知道能開弓射箭的,當然知道,這樣的情況之下,並不好射斷柳枝,因爲只要風向微微一變,這柳枝就要動。

這正是考驗本事的。

朱祁鎮下令說道:“開始吧。”

隨即兩列之中,分別有一個出列。出來的正是成國公世子朱儀。

朱儀才十幾歲,但是在馬上英姿倒也有幾分成色。

卻見朱儀橫馬從木臺下面跑過,隨即開弓射箭,整個人幾乎橫在戰馬一側,弓箭貼着地射了出去。

卻見一個柳條應聲而倒。

“好。”朱祁鎮說道:“成國公家的子弟,果然是家學淵源。”

成國公朱勇連忙說道:“陛下說笑了,犬子取巧了。”

朱祁鎮當然知道,朱儀取巧了。

這柳枝插在地面之上,越往上面越容易擺動,但是下卻牢固的很,朱儀根本沒有辦法射中上段,卻只能射下面。

“無妨,這樣的巧也不是誰都能取的,而他而今年紀尚小,好生淬鍊幾年,定然能不負成國公府的威名。”朱祁鎮笑道。

這一句話,倒也是真的。

騎射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並不是什麼人都能馬上射柳。

這其實也是很有難度的,否則也不會經久不衰,成爲軍中考驗騎術的標準之一,凡是隻能射中柳枝上面,越往上面,就說名射術越高。

果然不出朱祁鎮所料。

從朱儀之後,不少人都射失了。柳枝在地面上插着,但是長箭都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朱勇與張輔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他們偷偷的看着朱祁鎮的臉色,卻見朱祁鎮的臉色並沒有什麼變化。

朱祁鎮對此早就有所預料。

這些紈絝子弟在京城的風流韻事,不是一件兩件,錦衣衛東廠有這人在什麼地方打架鬥毆,爭風吃醋的消息,不要太多。

朱祁鎮對他們的本質再清楚不過了。

指望他們能百發百中,簡直是妄想了。有人射空纔是最正常的情況。

不過,朱祁鎮也並非沒有發現人才。

卻見兩名小將射得極佳,甚至其中一個,還一箭雙柳,簡直將箭術玩出花來了。讓滿場忍不住高呼。

朱祁鎮也忍不住問道:“這兩個是誰家的?”

朱勇露出一副不出預料的表情,說道:“這兩位都是保定侯孟家的,其中一個是保定侯孟瑛長子,孟俊,另外孟賢的兒子。”

朱祁鎮正想說什麼,王振卻在朱祁鎮耳邊說道:“陛下,這孟賢乃是前保定侯庶長子,與漢王有染,被太宗皇帝處死。”

王振必須提醒朱祁鎮,不能說錯話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六章 經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六章 海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六章 經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