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

第一百五十章瓦刺的實力

在很多想來蒙古這個地方,好像從來沒有多少,也沒有多發達,經濟基礎很薄弱。

這個想法,對也不對。

說對,細數蒙古高原的歷史,大多數時候都是這樣的。但並不是說蒙古高原歷史上,就沒有興旺發達的時候。

這個時間段,不是別的時間,就是元朝統治時期。

當時嶺北行省就是下無數中原百姓的血淚之中建設起來的。

元朝不知道往嶺北行省搬運了多少金銀珠寶,還在嶺北建立起大量的行宮,爲了維持這些建築的正常運轉,還有大量漢人工匠的存在。

雖然嶺北行省的實力,不足以與中原很多省份相比,但是在當時也是蒙古高原高峰期了。

不過,這種建立了以行政體系,扭曲自然規律之上繁華,在元朝覆滅之後,就自然走向滅亡。

但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羅馬的毀滅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的。

雖然在太祖太宗兩代皇帝打擊之下,嶺北行省的經濟基礎很快就蕩然無存,連首府和林也變成一片廢墟。

但是元朝留在這片草原上的財富,卻不可能一口氣被毀滅的。

而戰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筆財富。

畢竟戰甲只要保養好了,維持幾十年是毫無問題的。

至於西域?

朱祁鎮畢竟是從後世來的,自然不會認爲除卻中原之外都是一片荒蕪。讓朱祁鎮特別留意的是,蒙古人在西方還建立起一系列汗國。

朱祁鎮估計,而今統治俄羅斯的,還是金帳汗國。瓦刺是否與他們有所聯繫,或者說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否還在運作之中。

瓦刺是否佔據了其中一環。

朱祁鎮心中又爲錦衣衛準備了一個任務。當然這些想法,朱祁鎮先按在心中,聽張輔繼續講忽蘭忽失溫之戰。

張輔說道;“融國公柳升指揮神機營,列陣以火門銃轟擊瓦刺鐵騎,瓦刺鐵騎紛紛落馬,但是依然有不少衝進陣列之中,融國公督陣,雙方死戰不退。”

“太宗皇帝將分兩翼攻瓦刺後陣,馬哈木居高臨下,大軍攻之不下。”

“太宗皇帝見此,乃親率本部親兵數千人陷陣。臣當時護衛左右,瓦刺騎兵攻神機營本陣不破,銳氣以墮。太宗皇帝親率本部擊之,各部士氣大陣,馬哈木見大勢已去,帶萬餘人逃遁,此戰俘獲戰馬十幾萬匹。”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道:“柳升可惜了。”

柳升就是駐守安南最後一任大明指揮官了,他戰死在安南了。

之前,朱祁鎮對柳升還沒有印象。但是此刻聽張輔說來,方纔知道柳升在火器指揮之上,定然有獨到之處。

否則神機營也不可能承受瓦刺鐵騎衝擊,而不崩潰。

因爲朱祁鎮看過,這個是大的火銃,與明末比較成熟,已經有相當程度後世火槍樣式的火銃相比。

明前期的火門銃什麼的,在朱祁鎮看來,實在是太簡陋了。

在大戰之中,人的重要性還是第一位的。

朱祁鎮也知道,未來火器的發展最爲重要,並能成爲戰場上的主戰武器,故而朱祁鎮自然也想向這方面發展。

柳升如果還活着,朱祁鎮定然會重用他。

只是可惜,人已經不在了。

張輔的聲音依舊在不緊不慢的說着。

“這一戰,固然大破瓦刺,但是各部損失不在少數,太宗皇帝這才決定立即撤軍。一路上陸陸續續傷病而死的將士,大抵有近萬人之多。站參與此戰總人數的近四分之一了。”

朱祁鎮長嘆一聲,道:“草原征戰,果然艱難。”

太宗皇帝五次北伐,很多時候都號稱五十萬之衆,其實從來沒有五十萬戰兵,這個數字卻是民夫與戰兵合計的總和。

真正戰兵每一次都不超過十萬。

而在茫茫草原之上,戰兵也不會在一個戰略方向。

太宗皇帝與瓦刺遭遇的時候,瓦刺馬哈木,也就是脫歡老爹。已經做好了全部準備。分明是誘敵深入,選定戰場與太宗皇帝決戰。

如果不是草原上一片茫茫,沒有什麼可供伏擊的地方。恐怕馬哈木決計不會輕易展開決戰。

只是太宗皇帝雖然在開戰之前,被馬哈木算計,但是卻靠着神機營將戰事翻盤了。

即便如此,讓朱祁鎮更加感覺到在草原上征戰,兵危戰急。困難重重,天時,地利,人和都不愛己方。

所謂天時。

草原在高維度地區,每年沒有風雪的時間並不是太多,所以大軍在草原上活動的時間是有限的,否則不等打敗敵人,草原上的白災,就能將軍隊給吞沒了。

其次地利。

不管大明對草原多麼瞭解,也不會比當地人更加了解了。

再次就是人和。

這自然不用說了。

蒙古人在草原上生活了好幾百年,豈能輕易嚮明朝低頭。

朱祁鎮越想心中越是慎重,越發明白張輔所言,瓦刺不可伐的原因了。即便集齊大明全部騎兵,十幾萬騎一路出塞,能不能勝利,還真是兩可之間,但是一旦敗了,九邊可就沒有騎兵了,沒有騎兵的機動性,他們只能被動挨打了。

這一場賭博,朱祁鎮卻是不敢下注的。

朱祁鎮說道:“既然瓦刺不可伐,而今瓦刺坐大,朕坐立不安,國公當如何教我?”

張輔說道:“陛下,瓦刺不可伐,當並不意味着瓦刺不可勝?”

朱祁鎮立即提起精神了,說道:“如何勝?”

張輔說道:“兵法之道,以我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也先繼位,瓦刺從馬哈木,脫歡,也先三代,都想染指汗位。”

“也先想代替黃金家族成爲草原大汗,必然會南下攻取,以戰勝本朝的名望,以求更進一步。”

“而今深入草原,千里跋涉,追擊殆盡。實不能也,但是如果在長城附近,與瓦刺決戰,戰而勝之,並非難事。”

“陛下只需,勤修裡政,厲兵秣馬,嚴陣以待即可,大敗瓦刺之後,自然可以派數路兵馬,長驅直入草原之中,追亡逐北,再現太宗皇帝之威風。”

朱祁鎮說道:“好。”

朱祁鎮細細推敲,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張輔就是張輔。

張輔的計策雖然不漂亮,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可行性極高。

即便後世有土木堡之變,很多人都覺得,如果正統皇帝不聽王振亂搞,一場戰事,勝負尚未可知的。

張輔的計劃,最切合實際。

雖然這個實際並非朱祁鎮所想要的。不過朱祁鎮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說道:“英國公此言,如撥雲見日,讓朕茅塞頓開,今後九邊戰略,就按英國公的辦法來。”

“臣謝陛下信重。”張輔說道。

朱祁鎮臉色忽然一變,說道:“只是英國公,而今距離太宗年間不過十幾年,昔日大明鐵騎,已經到了不能出塞的地步了,如果在放任數年,等瓦刺主力真到了長城一線,英國公真有把握戰而勝之?”

英國公張輔心中忽然打了一個寒戰,心中暗道:“終於來了。”

很多事情,張輔心中很明白。

比如關於兵部所查出來的一百二十萬缺額。

以張輔的能力,下面的事情或許有能瞞過他的,但是全部都瞞過他,這樣太小看,三十多歲就能領兵滅國的大將了。

只是其中利益牽扯太大了。

張輔性子又偏文人士大夫,和光同塵的時候比較多。讓他與昔日戰場之上一鍋裡攪馬勺的兄弟,因爲這些利益鬧個你死我活,這不大可能。

英國公最多是獨善其身而已。

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三章 災年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
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三章 災年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