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

第二十七章鴨綠江畔

鴨綠江是一條大河,特別是在下游特別是出海口附近,有五千米寬,這就是爲什麼?大軍不在出海口吞併,反而以鳳凰衛作爲後勤輜重所在,因爲越往下游,就越難以渡過鴨綠江。

而鴨綠江上游,更是山高林密,不適合大軍行動。

也就鳳凰城以東這一段,比較狹窄,容易渡河。而且這一帶河中多島,將河流分割成好幾段,最窄之處,不過一二百米。

雖然而今是春季,冰雪融化引起鴨綠江水漲,但是總體上來說,鴨綠江天險,比不過長江,黃河等天險。

正統十九年四月,大軍已經在這裡屯駐了。

曹義對這裡並不陌生,甚至很熟悉。

當年與也先大戰的時候,也是與對面李瑈並肩作戰的。

曹義帶着數百護衛在鴨綠江西岸遠遠的眺望對面,卻見朝鮮各軍,陣勢嚴謹,層層疊疊,數百里江面之間,烽火相連,大軍封鎖,就好像是銅牆鐵壁一般。

細細看,營寨之中火銃手與火炮的數量也是佔一定比例的。

畢竟曹義幾年與李瑈聯手大戰也先的時候,沒有少用火銃,李瑈也不是傻子,自然會大量使用。

而且這東西,對於朝鮮來說,並沒有什麼技術上的難題。

火器對防守一方帶來極大的便利。

所以,朝鮮在鴨綠江對面豎立着堅固的營盤。李瑈並沒有給曹義留下一絲破綻。

曹義知道,這一次根本沒有什麼僥倖可言。

不過,曹義也沒有想過僥倖。

於是在曹義一聲令下,總攻開始了。

首先打響的不是,鴨綠江兩面,而是在鴨綠江出海口,山東登萊水師與朝鮮水師開戰了。

畢竟鴨綠江下游雖然寬闊,真因爲開闊,也能擺開水師。如果明軍水師再這裡取得控制權,那麼就可以直接從下游渡河了。

曹義不想在這裡進攻,就是因爲即便是在鴨綠江下游達成突破,也不可能順利的,畢竟朝鮮多山。尤其是朝鮮北部,尤其多山。

鴨綠江東岸雖然也有一點狹長的沿海平地,但是距離平原還遠,一路打過去,實在有太多可以防守的地方了。

除非過了平壤,才一馬平川。但仍舊是河流險阻,而平原也不多。

朝鮮本地有句話,說,將朝鮮半島給攤平了,就和中原一樣大了。

雖然有些狂妄,以爲我大中華沒有山一樣。但卻也表明了朝鮮的地形特色。

這纔是,曹義一心想要從兩側迂迴的原因。

不得不說朝鮮水師與登萊水師之間的戰鬥力,雖然有些差距,但差距並沒有大到雙方決出勝負的地步。

朝鮮世宗大王時期,乃是朝鮮武功最強盛的時候,當時北擊女真,東征倭寇。而今這位世宗大王才死去不過三四年時間,故而朝鮮上層所有有些混亂,但是放在朝鮮軍隊上而言,也是往幾百年之間,最能打的時候。

登萊水師的遮掩船,載重不大,火炮稀少,多用火器投擲,登船肉搏,雙方打得半斤八兩。

而在這個時候,中游也打響了。

首先發言的是神機營。

在朱祁鎮的規劃之下,神機營就是一個炮營。

五千神機營中,總共有幾百門大炮。

每一個尊火炮,小於五百斤的。

這些鑄炮技術雖然沒有達到大明後期的標準,而且都是鐵炮。但是足夠打出一里多的射程。

也就在鴨綠江邊立下陣地,可以直接轟擊江中小島。

打到李瑈的第一道防線之上。

鴨綠江中的小島,是明朝兩國之間爭議區域。

而且這一帶山巒起伏,唯獨這些小島大小不一,卻是河中衝擊出來的易與耕種。故而百姓聚集在這裡,在明中期朝廷專門派使臣來劃界。

只是而今卻還沒有發展到那種地步。

因爲朱祁鎮開闢海西鎮,各種流民與移民,都要先遷移到海西去,故而鳳凰衛這一點就有一下疏忽了。

鳳凰衛不過是一個衛所而已,滿城士卒加上百姓家眷,也不過數萬人,已經是這一帶最大的城池了,故而被當做後勤要地,囤積大量的輜重。

此刻江中島嶼自然沒有人。卻是李瑈的防線。

李瑈對明朝是一邊打一邊求和。

故而表現出來的戰術上,就是不敢越鴨綠江一步。

說句實話,鳳凰城周邊的丁口,說明了這一帶,乃是大明的邊邊角角的,人丁稀少,有大量未開發地帶。

故而戰爭的大量物資都要從關內運輸過來的,運輸線很長,但是對朝鮮卻不一樣了,鴨綠江距離漢城,可比鴨綠江距離北京要近多了。

鴨綠江以西很多地方都是荒地,根本沒有鎮守,最近大軍都在鳳凰城。這也是從陸路進攻朝鮮另外一個艱難之處,後勤線的艱難。

而朝鮮如果先搶先進攻,不是沒有可能。但是他卻不敢,同時也沒有用,他就是趁着大軍未到 ,先一步攻下鳳凰城有怎麼樣?

這一點優勢在面對朝廷大軍的時候,也是沒有一點用處的,甚至還會更一步在道義上被動,讓這一場戰爭更不容易結束。

只能等着對面大軍雲集,先一步進攻。

只是李瑈也萬萬沒有想到,但神機營一發威,他的第一道防線,立即不堪一擊。

一枚枚炮彈越過河面砸在江心洲,但是砸的木屑亂飛,大量朝鮮士卒還沒有見到明軍長什麼樣子,就已經死在炮火之下了。

還有一些射不準,砸在鴨綠江之中,打得一道道水柱沖天而起,就好像一瞬間進入了由水柱構成的森林一般。

雖然都是實心炮彈,殺傷力沒有開花彈那麼打的,但大大小小几百門大炮,一起發威,卻也是少見之極。

本來一兩百步的寬面之上,一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

這個效果,讓雙方都很吃驚。

曹義也很吃驚。

想想就知道,這個將大炮單獨編組的想法,是出自於朱祁鎮,甚至三千,五軍,羽林,勇衛,神機,射聲六營的組建想法,都是來自於朱祁鎮。

因爲在大明是一個兵貴雜的時代。

發展到戚繼光時代,已經出現的鴛鴦陣。

在每一個衛所也秉承馬三步七這個標準,即便是單獨的步卒之中,有有火器兵,與奇兵隊,而單單是冷兵器兵種之中,長槍,刀盾,弓箭,都是混編的。

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中,無數長槍如林,覆蓋整個平原。緩緩前向,就好像整個天地在動的想法。

所以,朱祁鎮提出的純兵編組,其實被很多大將心中不看好,畢竟京營操練的大陣,一直是馬步混合的。

其實如果成國公沒有將步卒丟在後面,即便是被突然伏擊,也是站穩腳跟的。

當然了,純兵與雜兵誰優誰劣,這是一個扯不清的問題。即便放在現在也是一個軍事話題,比如坦克單獨編組,還是與裝甲車編組在一起,最低沉的步兵班,所用槍械也不是一樣的。

這是一個大命題,很難說這些將領都是錯的,而朱祁鎮是對的。

大明軍隊的而今的陣法編組,乃是從太祖太宗年代一代代打出來的。

只是皇帝就是皇帝,區區三萬人馬,又不是京營都這麼來。大臣們也不會拼死阻攔的。

對於神機營很多人都還覺得可惜。

之前是一個當打的營頭,能夠硬頂瓦刺騎兵衝鋒的老營,結果變成了五千連長兵器都沒有,只會放跑的士卒,根本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被人保護。

只是今天一看,讓曹義立即感到吃驚不已,似乎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緩緩的拉開帷幕。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章 蹇公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章 蹇公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