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

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

朱祁鎮也不知道。

在周忱的心中大抵根本沒有考慮過南洋的問題。朱祁鎮雖然考慮過,但是如果放棄舊港與南洋衛,可以增加對瓦刺大戰的勝率,朱祁鎮是毫不猶豫去做的。

但是海關賦稅雖然不少,是有加稅空間的,但是大明海外貿易比起明末乃至清代還是太少太少了。

在西方人來之前,東西方貿易沒有直接打通之前,雙方的貿易額並不是太大,而今大明海關的數據來看。

大明海外貿易大部分是日本,朝鮮,越南,占城,暹羅,呂宋,已經南海各國,很少一部分才進入印度洋。

而且進入印度洋的也大多是阿拉伯商人轉運,而不是漢人海商直接進入。

貿易額先天受限,否則海關稅是有可能超過鹽稅的。

這種情況下,朱祁鎮不想在海關稅上大動干戈,影響他將來的佈局。他想了想,說道:“先生你也知道,海商都是一些桀驁不馴之輩,海關稅提高太多,恐怕惹出亂子來,今天就有海商上報,在海上遇見了倭寇並擊退之。”

“一旦他們亂起來,恐怕危害勝於倭寇。”

“此事,先生可以去辦,但是萬萬不可出了亂子。”

周忱連忙說道:“聖明不過陛下。是臣想錯了。”

朱祁鎮說道:“即便如此也未必夠,打起仗來真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如果有辦法,先生隨時來上奏,而今內閣之中出了這樣的事情,有些事情不得不辦了。”

“將來內閣的擔子,恐怕要先生來抗了。”

周忱聽了朱祁鎮的話,心跳頓時加速了。噗噗通通的幾乎要從胸口跳出來,一時間居然直視朱祁鎮的眼睛,感到失禮後,才連忙低頭,說道:“臣定然不負陛下所託。爲朝廷辦事,萬死不辭。”

周忱如何能聽不出來朱祁鎮言外之意。

只是這事情對他來說,太突然了。

如果說周忱對內閣首輔沒有奢望,那是假的,但是他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大的希望,原因很簡單。

楊士奇與楊溥對周忱的評語,周忱都是知道的,而且他也老了,六十多歲了,而曹鼐才四十多歲

按照之前的例子,黃淮,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人,都是做到做不下去的時候,才離開內閣的。

而曹鼐的年紀,還有幾十年的大好時光。

將來未必不能成爲正統朝的楊士奇,一連當了二十多年首輔。而他的年紀也大了,恐怕是熬不過曹鼐。

更不要說他還有對王振送禮這黑歷史。

所以,他已經將內閣大學士,當做他這一輩子的頂峰了。

畢竟進入內閣,也算是做到了大明核心決策層了,可以說是不枉此生。別的也就沒有多想。、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

這內閣首輔的寶座,居然落在他頭上。

短短一瞬間,曹鼐想了很多很多,可以說是浮想聯翩。很快他就做了決定,如此機會,豈能不抓住了。

朱祁鎮說道:“內閣缺員一直久懸不決,而今大戰在即,已經不能拖了,朕的意見是雲南總督王驥,久歷戎機,看擔大任,先生以爲如何?”

以周忱的本意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人選。

畢竟王驥的資歷威望,還在周忱之上,王驥當兵部尚書的時候,周忱還在江南當巡撫。周忱未必比王驥厲害的地方,就是在周忱一直在京師,熟悉京師的政治生態在,而王驥即便當年是英雄好漢,但是而今也人走茶涼了。

即便如此,王驥的歸來,對周忱這個新任首輔,並不是什麼好事。但是周忱能說不嗎?

即便楊溥剛剛擔任首輔的時候,爲了穩固權位,也是對朱祁鎮低頭的。

更不要說周忱。

周忱估計一輩子,都不可能對朱祁鎮說出來一個“不。”字。

朱祁鎮說道:“即便王驥來了,內閣之中也是要填補空位的,先生不妨想想,有何逸才,可以供內閣之用。”

周忱聽到這裡,聽出來朱祁鎮幾乎是明示了。內閣之中要有人出來。而且不會只是一個人,但是到底是幾個人?

周忱一時間想不明白。

他只是老老實實的說道:“臣遵旨。”一時間腦中亂轉,隨即暗歎道:“我夾帶裡面是沒有這樣的人,只能老老實實的拉盟友了。”

這就是周忱的缺陷了。

曹鼐麾下還有幾個有資歷入內閣的人,這其實也是朝中大佬的資歷之一。而周忱比起他們資歷還是淺薄了一些。

他只有戶部一系的人,但是他如果將他在戶部門生故吏都推進進來,也是不妥的。

畢竟即便是內閣首輔也不能吃相太難看,總不能內閣文淵閣,變成了戶部大堂了,最多能從戶部挑選一個人。

而且周忱還擔心戶部的事情,畢竟周忱如果剛剛想不明白,但是現在也都想明白了,明白爲什麼朱祁鎮選他當內閣首輔了。

不是因爲他的威望,而是因爲他的理財能力。

如此一來,戶部正是他接下來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戶部要周忱的自己人掌控,他還放心。

所以,其他名額,周忱只能找外援了。

在周忱沉浸在幸福的煩惱中,朱祁鎮說道:“先生下去將這些事情一一落實,兵事是不等人的。”

周忱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讓周忱走了之後,閉目養神片刻,說道:“傳王直。”

朱祁鎮本來想傳曹鼐的,只是想了想,不傳了。

倒不是他想置曹鼐與死地,也不是他與曹鼐之間,沒有一點情分了,而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因爲不管是他還是曹鼐,都是意志堅定的人。

這樣的人是決計不可能用一番話說服對方的。既然說服不了,那麼又有何用?不如不見。

而且朱祁鎮已經給曹鼐找好安置的地方了。

就是雲南巡撫。

曹鼐從內閣首輔一下子貶到雲南巡撫。連降好幾級。

朱祁鎮在設立雲貴總督這個位置的時候,就沒有想過留下來,不過是一個臨時的差遣而已。

而今王驥將雲貴兩省調理的不錯。

改土歸流雖然進度不快,但是貴州也有兩三個縣了,雲南境內土司也都老老實實了。唯一有些不確定的,就是襄王與緬甸之間的愛恨情仇。

朱祁鎮也正是因爲這一點擔心,決定要派一個能臣去坐鎮雲南。

而地方的能臣,朱祁鎮也只是聽過見過,具體情況如何,朱祁鎮也不可能通過一年一次的述職真切的瞭解到的。

而曹鼐的能力,朱祁鎮還是很明白的。

曹鼐與朱祁鎮只能政見上的衝突,並不是說曹鼐沒有能力。也並不是說曹鼐對大明不忠誠。

讓他在雲南巡撫這位置上,想來可以將雲南治理很好,也能很好的支持襄王,一旦南疆有亂,在朝廷大軍沒有來之前,也不會鬧出什麼事情來。

麓川之亂,朱祁鎮可不想再來一次了。

對於王直,朱祁鎮也有安排。

畢竟從關係上來看,王直王大鬍子與朱祁鎮的師生情分是真的,兩人之間的關係,比朱祁鎮與曹鼐之間的關係還要親密。

只是王直今天千不該萬不該,站在曹鼐那邊。

爲了整肅朝廷人心,任何妥協傾向的大臣,都必須被打擊。如果只拿下一個曹鼐,又怎麼能震動人心。

讓下面的官員知道輕重。

王直必須離開內閣,也必須離開京師。朱祁鎮自然也有了安排,只是不知道王直願意不願意答應了。

答應了最好,畢竟一點點師生情分,朱祁鎮不想親手破壞了。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