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

第一百五十章破釜沉舟

這個錦衣衛吃了酒肉之後,雙手合十,頓時一副寶色莊嚴的樣子,如果能將嘴角的油水擦去就更好了,說道:“範將軍,讓老衲好找啊。”

這個時代天然限制,也沒有辦法。

即便有了情報,傳遞情報也是一等一的難事。

在格魯派內部爭論之中,有各種意見。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想臣服和碩特部,倒不是他們與和碩特部有什麼仇恨,而是格魯派因爲是後起之秀,在藏地被其他教派排擠,特別注意對外發展傳教,在西寧開市之後,就在西寧,甘南地區,有不少格魯派的僧人存在。

也是爲格魯派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畢竟在甘南地區也是有很多藏族存在的。

正因爲如此,格魯派纔會明白大明的強大。即便而今和碩特部強勢,他們也想看看,在大明下場之後和碩特部會怎麼反應。

當然了,如果確定大明不會下場,那麼格魯派自然也會投降和碩特部,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因爲是因爲格魯派這樣的原因,大明錦衣衛才能將人慘進格魯派裡面。其他各派不是沒有人,只是都是小嘍囉。

唯有他一個人進入了格魯派決策層。

這一次他就是被格魯派一致推出去大明報信的。如果和碩特部的壓力實在大的話,格魯派也不會硬抗的,但是卻要先留一個後路。

就是他了。

只是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留這個後手。本身就是錦衣衛的人。

他說完之後,說道:“範將軍,我可以代格魯派做主,請大軍先到格魯派領地暫時休整,再說計較不遲。”

範廣沉吟片刻,說道:“請你派一個嚮導,引我們去惹薩。”

“將軍不可。”和勇說道:“聽他說,哪裡不僅僅有和碩特部的主力,還有不知道多少藏人在。倒是我們萬餘人,只會陷入重圍之中。”

“而今兄弟們也都疲憊了,正是要休整的時候。”

和勇統領的蒙古人,也是能吃苦的,而今也有一些受不了了。

明軍出發的時候萬餘人,但是而今只剩下可戰之兵八千上下。有數百人成爲了青藏天路的路標。

但是更多呼吸困難,走路都有些勉強,更不要說打仗了。

根本不能算成戰鬥力。

有八千人擁有戰鬥力,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了。這還是在參戰之前,精挑細選過,否則非戰鬥減員,只會多不會少。

範廣冷靜的說道:“我知道,但是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了。”

“我知道,而今將士疲憊之極,但是這種疲憊,是短時間難以恢復的,即便有格魯派接應,但是格魯派纔多少人力物力,能夠支應大軍嗎?”

“倒是恐怕越修養,狀態也只會越差勁了。”

“總就是我們低估了這一條路。”

範廣說道這裡,微微閉上了眼睛,只覺得胸中好像壓了一大塊石頭。他的嘴脣之上,有白沫。

即便是範廣這種能衝敵陷陣的猛將,也有一點承受不住高原之上的高原反應了。

此刻他看似渾然無事,但是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被氣疾折磨着。

範廣也知道,他的情況在軍中不能說普遍存在,但是也數量不少。這種情況會隨着時間推移變好?還是變壞,範廣並不知道。

只是他要做出最壞的選擇。

範廣繼續說道:“你也聽了,當和碩特部剛剛到藏地的時候,先是坐視竹帕兩家爭鬥,想來不是不想進攻,而是他們也受到的氣疾的影響。”

“所以,不要將和碩特部想太強。而今我們固然不是最佳狀態,和碩特部就是了,雖然他們來了有一年了。”

一年的時間能不能適應高原反應,範廣並不知道,但是他要將這股氣給鼓動起來。

他回頭問道格魯派的錦衣衛說道熬:“如果我們忽然出現了惹薩,藏地各派會怎麼做?”

“大概會作壁上觀。”他老老實實的說道。

說起來,大明與藏地各派的關係都不錯,藏地各派的頭目都有大明所封的法王名頭。

大明算起來,也算是一個很好的主子了。

外交上秉承厚往薄來。

只要來朝貢,一般來說不會沾屬國便宜。雖然朱祁鎮更多將朝貢當成一種禮儀上的事情,每國朝貢多少,朱祁鎮都給了定數,雖然也會回贈數倍,但是這個損失就小多了。

外交上的事情,不能只算經濟仗,還要算政治仗。

如果朱祁鎮沒有對外擴張的意思,這一筆錢或許有些花得虧,但是朱祁鎮心中野望之大,自然願意用一筆錢,來買到一個國家的親善。

更不要說,限制總額之後,其實也賠不了多少錢的,畢竟搞外交哪裡能不花錢。

至於定額之外,就讓他們自有買賣了。

其實這個制度,也不是朱祁鎮開始制定的,而是在應對瓦刺的時候,禮部無師自通的。畢竟瓦刺大筆朝貢,貨物數量太多,儼然將大明當成了冤大頭了。

於是乎,禮部僅僅取一部,讓瓦刺將下面的自己在北京發賣。

就被朱祁鎮因襲之下增加了一點私貨,就成爲禮部的新規定了。而且往來貿易總體上對兩國來說,都是有的賺的。

無非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大明這種從不剝削屬國,不干涉內部事務,還給錢的好老大,藏地的人還都是比較懷念的。

雖然大明兵少,但是也不願意跟隨和碩特部與大明戰鬥。因爲很多人都知道,當今大明皇帝尤爲記仇。

因爲貓兒莊之戰,多少年了,將瓦刺殺到了西域,還是沒有一點停手的意思。

當然了,他們也不會爲大明效忠,臣服勝利者的可能性很大。

範廣雙眼通紅的看着和勇,說道:“和碩特部不過四五萬騎兵,在其他地方還是要有一點駐軍的,也就是他們在大昭寺的人手,不過三萬多,而我軍萬餘,以一敵三,還不是瓦刺精銳,你覺得不能勝嗎?”

和勇看着身上的裝備,已經各個騎兵的長刀,短火銃,已經這樣那樣的武器,不過質量還是在數量之上,都在瓦刺各部之上,更在和碩特部之上。

如果在平地之上,以一打三,和勇不會有一點猶豫。

畢竟這一支軍隊,也算是西北各部之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只是而今,在西藏這個環境之中,究竟能打成什麼樣子,和勇心中沒有底,只是他看範廣的神情,他已經沒有拒絕的可能了。

範廣此刻就好像是一個賭徒,輸光了所有的籌碼,就等着最後一搏翻盤了。

和勇忽然醒悟,其實這何嘗不是而今這一直軍隊的處境啊?

所有人都低估了西藏的極端氣候與環境。

一路行軍一個多月,早就將明軍折磨的士氣低落到了極點,而今還有一些到達目的地喜悅之情。

可以支持士氣。

但是在持續之下去,如果不能儘快解決和碩特部。

時間長了,在藏地消磨下去,這一支軍隊會怎麼樣,就不好說了。

或許藏地並不可怕。

但是在大明軍隊之中,這種藏地行軍,又是遠征的經驗,卻是太過匱乏了。

這是唯一的辦法了。

和勇說道熬:“末將遵令。”

“好。”範廣暗暗咬牙,大聲說道:“傳令下去,帶上五日糧食,去惹薩。與和碩特部決戰,其他的輜重,就地丟棄。”

範廣向來是比較沉穩的,是一個比較老實的人,但是西藏惡劣的環境,卻將這個老實人給逼急了。只能破釜沉舟,痛痛快快的一戰。

或者痛痛快快的戰死。

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
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