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

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

雖然宣宗皇帝一直默許文官壓制勳貴沒有這個原因。而朱祁鎮在這上面尚不如宣宗皇帝,也就是說,其實朱祁鎮的統治核心,本質上已經是一個文官集團了。

朱祁鎮對軍隊的管理,更多是一個文官集團的心態。

這纔有功高震主的說法。

因爲如果皇帝對軍隊有絕對的掌控,根本沒有這種事情。

就如太祖皇帝之時,徐達功勞不大嗎?但是徐達卻能善始善終,並傳名爵於後世,就是因爲太祖皇帝有能力全面壓制住徐達。

而宣宗尚且對張輔有些疑心,到了朱祁鎮時候,大將們紛紛想避禍自污之道,就是看見了這裡面的問題。

孟瑛參與了皇帝對付靖難勳貴集團的全過程。

當然了,皇帝的手段是懸而未發的,甚至沒有明言的,但是孟瑛作爲朱祁鎮用來制衡靖難勳貴集團最大的砝碼,有些事情卻是瞞不過他的。

孟瑛明白皇帝一定有一個最後解決方案。

而今孟瑛在打贏此戰之後,就到了當年成國公的地位,但是很抱歉,他也從朱祁鎮得力助手,轉變成爲朱祁鎮的另外一個對手了。

只要朱祁鎮不能如太祖太宗一般掌控全軍,而明軍還有強大的戰鬥力,那麼軍方第一人這個位置,就會是皇帝的對手。

這並不以各人的感情爲轉移的。

因爲軍隊要有戰鬥力,作爲軍方的第一人就要有足夠的權力與權限,那麼皇帝就要擔心,這麼大的權力,難道不會反噬了嗎?

想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案,第一是皇帝親自掌控軍隊,這不可能。朱祁鎮很有自知之明,朱祁鎮不是馬上皇帝,打仗這一件事情,對皇帝來說是性價比太低的事情,因爲皇帝即便打贏了也是皇帝,不可能再升了。如果敗了,卻要葬送萬里河山的。

第二,就是打散消弱軍隊,在軍隊之中多立山頭,讓他們彼此對立。

這是皇帝對臣子的慣用的辦法。

但是用在軍中,卻不大合適。

如果軍中山頭林立矛盾深藏,直接影響到戰鬥力的。

戰鬥力強大的軍隊,從來是一柄雙刃劍,對於有能力的人來說,那是如虎添翼,對於沒有能力的人來說,卻會傷到自己的。

在孟瑛眼中,當今雖然年幼,在很多事情上有些稚嫩,但是總體來說,卻也算是有爲之主。但是對臣子來說,在越是明君的手下,就越不好過。

所以,很多事情此刻他也要準備起來了。

比如而今這一件事情。

誠然此刻大明的財政已經進入最艱難的階段了,因爲很多事情,在打仗的時候可以拖延一二,但是打完仗之後,總算要該辦了。

比如撫卹,比如賞賜,比如賑濟。等等。

但是即便如此,也並非別的辦法,還處置這些人的,別的不說,這裡面的貴族拉出來,讓他們部落付錢,總是能撈一筆錢的。

如果再將這些俘虜給脫脫不花,說不定脫脫不花,就有底氣與也先掰掰手腕了。雖然這個計劃還有很多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皇帝的態度,孟瑛知道皇帝很大程度上不會同意這個計劃的。原因很簡單,皇帝在京師鬧出這麼大的動靜,連罪己詔,而今還在太廟之中讓太祖太宗看着。皇帝的心意,是決計不會與北元有任何形式的緩和的。

所以,孟瑛這一殺,給陛下解決一個麻煩,也給自己拉上一個擅殺的名聲。有這個名聲在,恐怕也能解除一下陛下的疑心。

正是一舉而多得。

就在孟瑛爲孟元細細講解着背後的原因的時候。

數萬韃子在面臨他們最後的時光。

無數韃子被驅趕進一座山谷之中。

這個山谷是提前選好的,山勢比較陡峭,三面是山,只有一面缺口,爲了防止韃子攀爬,三面山頭之上,還有士卒把守。

韃子們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

比較明朝對招降的韃子一般都是比較好的,甚至數北元好幾個皇帝都被明軍俘虜過,最後被放回了。就可見一斑。

等軍中一聲令下,弓弩齊發。這些人才知道明軍要做什麼?

但是此刻說什麼都完了,他們都手無存鐵,只有一聲破舊衣服,面對無數火銃,火炮,弓弩箭矢。哪裡能有一條活路。

無數韃子想要拼命,但是都在明軍陣前被打死,隨即大隊刀盾手,跟隨在火銃手之後,火器開路之後,任何刀盾手卻斬首。

只是殺人是也是一個力氣活,足足殺了一個多時辰,纔將這數萬韃子殺完了。

清點各部殺死韃子全部加起來有九萬三千多,孟瑛打手一揮,算十萬。隨即將這些人頭清點過後,就地擺成了人頭金字塔狀,一萬人頭一座,唯獨有一座人頭不大夠,中間有夯土,爲面擺上人頭。

遠遠的看上去,累累如小山。

這一代並沒有什麼名字,但是當地獵人有一個名字,就是叫黑山,不過當地人所指的黑山,不是一座山,而是這一帶的大大小小的山。

經此一戰,黑山就定在京觀之處了。

更是要傳聞,此地有鬼門深入地獄,每當陰雨天氣,就有兇鬼從地獄之中出來,肆虐人間,見人就喊:“還我頭來。”

這是後話了。

明軍奏捷班師不提。

他還沒有回來之前,就一道道消息傳來,讓朱祁鎮一日三喜,簡直是喜出望外了。

這一場大戰,斬首十萬之衆,足以振奮天下人心了。

雖然朱祁鎮藉助貓兒莊之戰,堅定了朝廷上所有人主戰之心,在朱祁鎮罪己詔之後,朝廷上下少有的上下一心,支持明軍在朝廷做戰。

甚至一度讓百官半俸的地步。

朱祁鎮減衣節食,賣官粥爵,當然正經官職,朱祁鎮是不敢賣的,因爲影響太壞了,但是士紳們爲自己先人賣一個贈官,無非是墳頭上好看一些而已。

甚至即便如此,這樣也很多人士紳不情願的。畢竟每一個人都不傻子。這個虛名卻值幾百兩銀子。

但是很多地方官都採取了近乎強制的行爲。

這才湊集了幾百萬兩銀子,填上這個窟窿。

甚至也影響到了另一個行業,那就是石匠,畢竟幾百兩都花了,也不差幾兩銀子,爲先父好在先祖換一個墓碑了。

如果不是朱祁鎮將各省都在官制上設立巡撫確立各地長官的地位,有巡撫盯着,各地三司或者四司的行政能力大大增加,未必能做到這一點。

而沒有大明朝堂之上對打擊瓦刺的空前團結,文官集團的效率也不會這麼高。

但是貓兒莊之戰,畢竟是一場敗仗,是一場讓朱祁鎮刻骨銘心的敗仗,是朱祁鎮執政這幾年以來,最大的挫敗。

朱祁鎮恨不得每天拿一口蛇膽,在口中嚐嚐,然後讓太監問:“你忘記了貓兒莊了嗎?”

朱祁鎮雖然做不到慕容家那種程度,但是對這一戰,也是深藏於心,耿耿於懷。

這一場大戰,也算是給朱祁鎮出了一口惡氣。

不僅僅朱祁鎮高興,消息傳出去,整個京城就好像是過年一般,歡聲雷動。畢竟戰死在貓兒莊一戰的將士,可都是京營,而京營士卒都是來自京城周圍的幾十個衛所。

也就是說,他們都是順天府的子弟。是北京城下長大的。

而今報仇雪恨,不管是大明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是高興非常,只是這消息還沒有冷卻下去,孟瑛就給朱祁鎮弄出了一個大難題,那就是斬首十萬的報捷。

這一下子,讓朱祁鎮進退兩難。

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
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