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

太皇太后所料果然中了。

朱祁鎮根本沒有時間處理宮中事務。

僅僅是二十衙門的主官看清楚了,將各衙門的職權也分清楚了。除此之外,他並沒有多少時間關心這些事情了。

主要是李時勉的功課太近了。

李時勉爲人師表,剛直嚴肅,對朱祁鎮的教育非常上心。而且對朱祁鎮的進度,只需問上幾句,就能清楚明白。

每天佈置的功課,幾乎是量身定做。

讓朱祁鎮沒有多餘的時間,而且他還在瞭解朝政。

朝政固然沒有他插手的餘地,但是他也不能連朝廷之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知道吧。

“想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就一定要換掉李時勉。”朱祁鎮心中暗道:“但是怎麼換掉?”

王振倒是有不少騷主意。但是被朱祁鎮一一否定。

王振的主要太過陰毒了。

李時勉並沒有犯什麼錯,也稱得上是一個好官,又是太皇太后親點的。即便不給李時勉面子,也要給太皇太后面子。

朱祁鎮忽然想起張忠,暗道:“張忠分明是一個有想法的。”就傳令張忠入宮,將這一件事情給他說了。說道:“李師很好,但是而今卻不是朕所需要的。你有沒有辦法,讓李師退了講官。”

張忠咳嗽兩聲。

張忠雖然身上掛着乾清宮侍衛統領,但是他平日不在乾清宮當值,真正當值的是石璟與張大川。

兩人的身手都是相當不錯的。

張忠雖然是掛名,但是他卻有隨時進宮的權力。

朱祁鎮有時候也常常與張忠聊聊。

這位少國公是真有見識,天下掌故,如掌觀文,不管是朱祁鎮問到什麼地方,都能應答如流。

只是身子骨太差了。

如果讓他天天來宮中,非要了他的命不可。

要知道,紫禁城是相當大的,明朝可沒有什麼紫禁城騎馬特權,張忠必須入宮之後走進來。

要走好幾裡,對張忠來說,太耗身體了。

朱祁鎮只能三五日見張忠一次。

張忠不負朱祁鎮的期望,幾乎是立即說道:“陛下想讓李大人無罪而免講官,卻不大可能,但是用九龍治水之計。”

шшш TтkΛ n c ○

朱祁鎮聽了,眼睛一亮,說道:“九龍治水?果然好計。”

九條龍一起治水,反而沒有人管了。

想免了李時勉有些麻煩,但是多提拔幾個人當講官,卻是容易多了。而且朱祁鎮也知道,爲帝王師是不知道多少讀書人的期望。

這一件事情,只需順水推舟就行了。

朱祁鎮想了想,還有些不知道從何處下手。說道:“卿可以爲朕辦此事嗎?”

張忠說道:“微臣遵命。只是這事情想要順其自然,卻需要一些時日。”

朱祁鎮微微一笑道:“無所謂。”一時間情緒卻有些低落,說道:“李師其實不錯。只是卻不是朕想要學的。”

張忠回到英國公府中。

躺在牀上好一陣子才緩過勁來。

這一段時間,他雖然不常入宮,但是並沒有閒着。他的書房之中,好幾張大桌子拼接在一切,無數本書籍的翻開,上面一處處用硃砂標記出來,用鎮紙壓着。

還有數根繩子橫過空中,上面一個個夾子,夾着一張張寫滿文章的紙張。

都是張忠的筆記。

張忠當初在乾清宮獻策之後,後來也慢慢明白了朱祁鎮的心思。

不過,他並不在乎。

如果在此之前,他所想的不過是一個想法而已,但是他而今卻要將這個想法整理成文章。

每當他感受到身體的虛弱,就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他不知道還有幾年可活,但是文章千古事。如果能留下一篇千古不朽之作,他這一輩子也算沒有白活。

只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事情。

在文章之上,他其實天賦不大。而且大明前期的文壇,也是相當沉寂。即便是當時所謂的大家,也未必能在歷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當代名聲顯赫的文臣,大多留下的是政績,而不是文章。

不過,他卻看出一個機會。

當今陛下,英明早慧。胸有丘壑。雖然極力隱藏,但是想要納南洋爲疆土的意思,卻表露出來了。

既然如此,他就準備寫一篇《南洋策》,梳理南洋歷史,如何佔領南洋,歸爲本土等問題。

這文章也就張忠能寫。

張輔畢竟還活着,他久在安南,對南洋的情況自然也不會不瞭解。在戰略上可以指點他,而張忠雖然身體弱,但是從小讀書,在政事上也有自己的見解。

他要做的就是,將這些意見寫成一篇不破的文章。

就如賈誼的《治安策》,等。

如果能主導大明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戰略。他即便死了,也甘心了。

不過,而今這一件事情,要先放放。

張忠思考片刻,說道:“派人持父親名刺,請王英王學士過府一敘。”

張輔與文人墨客素來交好。張忠與他們也有交遊。自然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最好。

王英就是張忠的切入點。

王英是誰?

王英就是當今文壇大家。作爲翰林學士,雖然看上去沒有什麼權力,但是清貴之極,可以說從太宗皇帝以來,朝廷重要的聖旨制書,都是王英起草的。

據傳乃是王導之後。

從小喪父,由母親養大。當時窮困之極,難以爲繼的時候,有人勸他母親將家中藏書賣掉。但是他母親堅持不肯,竭力將他養大。

王英乃永樂二年進士。常伴太宗左右。有名的逸事,就是太宗皇帝北伐,過李陵城,掘一碑,左右都不認識,唯有王英看得懂。

宣宗皇帝在的時候,將王英,與太祖朝的宋濂,劉三吾。太宗朝的解縉,胡廣相比,要他再接再厲,誤讓先人。

可見王英名聲之盛。

張忠選擇王英,固然是因爲王英聲明之盛,乃是爭奪講官的人選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王英脾氣與李時勉不同。

李時勉就好像是一塊石頭,又臭又硬,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圓滑變通。

但是王英能侍奉太宗皇帝,這麼難伺候的皇帝,也從來沒有重大過失,可見他圓滑之處。

當然了,並非說王英就不如李時勉了,在文章學問之上,王英恐怕在李時勉之上。只是太皇太后覺得李時勉品行冠於當世,可謂之錚臣。

是本朝的魏徵。

皇帝身邊要有正人君子,受其薰陶,這比學一些之乎者也重要。

當日,王英赴宴,卻見接待他的不是張輔,卻是張忠,心中卻好奇起來。因爲這張少國公,因爲身體原因,常常深居簡出。

鮮少見人。

更不要說請人過府一敘了。

王英微笑的眉頭慢慢的變得平直了,眼神也莊重起來,神光內斂,目光之中好像有什麼東西隱藏。說道:“可是宮中有不肖之輩,威脅陛下?”

張忠說道:“有太皇太后在,自然是沒有的。只是國子監祭酒李大人,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小侄知道他想啓沃聖心,小侄恐怕適得其反?”

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
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