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

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

至於第二個問題,這是制度的問題。

顯然國初的政策已經不適應現代了,周忱的全面折銀的改革在這一件事情上,反而起了反效果。

所以,這制度一定要改革的。具體怎麼改,朱祁鎮並不在意,畢竟劉定之敢提出來,就一定有腹稿了。

朱祁鎮只需聽劉定之怎麼說,與朝中大臣商議自然會有一個結果。

朱祁鎮從來知道,在指導思想上,朱祁鎮的想法或許有先進的一面,但是將這些思想歸納爲具體的章程,十個朱祁鎮也比不上內閣這些官僚們。

朱祁鎮最擔心就是第三個問題,那就是走私了。

首先,朱祁鎮擔心查禁走私的問題。這麼多年走私沒有被查禁,顯然在邊境處,就形成一個集團了。朱祁鎮很擔心,當地守軍都參與其中了。

這個擔心,一點也不多餘,就好像是九邊走私的情形一樣,朱祁鎮即便嚴厲查處之下,依然有人鋌而走險,大多都是各地衛所。

其次,就是能形成這麼大的規模,如果說他們在朝廷之上沒有一兩個奧援,朱祁鎮都不大相信,但是這個奧援是誰?

是軍方的,是文官的?

找不出這一根線來,朱祁鎮就不好處置。

朱祁鎮倒不是真要將這個後臺給除以極刑,畢竟這麼多年的情弊了,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錯誤,而是代代相傳的。

朱祁鎮主要目的,也是爲了更正錯誤,並不是爲了殺人,當然了,如果這個幕後奧援的力量不足與朱祁鎮達成平衡,朱祁鎮不介意順勢殺人抄家。

只是朱祁鎮的戰場在京師,找出這個人,或收編,或幹掉,但是陝西延邊的事情,卻不是朱祁鎮能夠夠得着的,他必須要一個德高望重,手腕強硬,能得朱祁鎮信任的大臣坐鎮才行。

這個人,該是誰?

朱祁鎮心中默默盤算着自己的夾帶。與剛剛登基的時候不一樣,此刻的朱祁鎮夾帶裡面已經有足夠的人手了。

朱祁鎮心中閃過不知道多少念頭,起身踱步,說道:“如此一來茶馬司恐怕不堪用,這法度要變,卿有什麼想法嗎?”

劉定之說道:“爲政務簡,這是周文忠之遺意,臣以爲既然川陝官茶都已經摺銀,不如放茶戶歸民,臣在福建見過竈頂之苦,在京師也見識過匠戶之苦,臣以爲能緩上一分便是一分。”

朱祁鎮輕輕一嘆,說道:“我知道。只是你想讓川陝官茶一用東南之成法?”

太祖皇帝在大明戶制上,雖然爲百姓好,想讓百姓世世代代子承父業,呈現出一種穩定的小農經濟體制。

但是問題卻是不可能的。

竈丁,匠戶,礦頂,茶戶,其他各種戶籍限制,乃至於賤民,實在是大明體制之中的一大弊端。

只是礙於太祖皇帝的聲望,朱祁鎮也不敢公開說什麼,不過是悄悄的將這些亂七八糟的戶籍一律日放爲民戶。

朱祁鎮希望有一天能夠讓大明百姓在戶籍之上,只有軍戶與民戶的區別,其他區別都不會有了。

畢竟衛所制度在邊疆,還是有積極意義的。不可能盡廢。

劉定之說道:“商人逐利,猶如水之就下也,茶馬貿易,實在是利源,臣欲以海關制度,在西北開關,任憑百姓皆可來之,只要納稅即可,朝廷也可用關稅直接購買馬匹,轉運京師,爲朝廷所用。”

“只是其中有兩個問題,臣尚且存疑。”

“茶馬司品級太低,不足以震懾宵小,臣以爲當如鹽法,派出茶馬御史,監察諸府,不得於番人私通,只是臣在京師,對於千里之外,情形如何,不能遙制,這巡茶御史,非精明強幹之人,不能用之。”

“其次,臣擔心西番情形,而今金牌早已不行,各部對我大明未必不是心懷觀望之意,並與瓦刺有聯繫。其中情弊,臣一時間難以計算明白。”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茶馬御史,自然要好好斟酌人選。不過第二個擔心,卻大可不必,如果西番與瓦刺相通,而今我朝又與開市,那麼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劉定之眼睛一亮,說道:“陛下的意思是?他們反而會在瓦刺與朝廷之間中立,轉運物資。”

朱祁鎮說道:“不錯。”

劉定之說道:“只是如此一來,朝廷封鎖瓦刺用意,豈不是落空了?”

朱祁鎮嘆息一聲,反省道:“以而今的情形來看,是朕太過天真了,與瓦刺貿易,利弊兼有之,與瓦刺在九邊貿易,我是斷斷不許的,但是如果在西寧,瓦刺千里轉運,我也沒有什麼意見。”

在九邊任何一個邊塞開一個口子,朱祁鎮都不會同意。

畢竟他或許見慣了一邊打生打死,一邊將自己國家生產的武器賣給對方,這種秀底線的行爲。所以不能將武器賣給祖國的敵人,就不是好的軍火商。

但是對下面士卒不好交代。

讓大明將士死在大明造的武器手中,是一件很傷士氣,也傷軍心的事情。

但是朱祁鎮不得不承認,大明需要瓦刺的戰馬。

在西寧貿易,就免除這一點了。畢竟這不是朝廷專賣給瓦刺的,二來拉長瓦刺後勤線,瓦刺即便是買到了朝廷的物資,也會先向西轉運到哈密,繞過甘肅,再運輸到漠北。

這樣長的道路,限制了瓦刺交易數量。

而且這裡的交易品主要是茶馬鹽糧食,連鐵都不多。大明需要的只是戰馬而已。如果用這些東西,能換到戰馬。

簡直是再好不好了。

打歸打,有時候留一個透氣孔,還是很有必要的。

劉定之說道:“聖明無過陛下。”

朱祁鎮也不知道劉定之是真沒有想明白這些道路,還是在拍馬屁。或者是這些事情,他不好勸諫,只能拐彎抹角讓朱祁鎮自己領悟。

朱祁鎮並不是太在意這一點,他說道:“這一件事情,你下去之後,細細推敲一下,內閣內部商議一下,再呈給朕。”

劉定之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說道:“記住,陳循畢竟是首輔。”

劉定之額頭微微見汗,說道:“臣,明白。”

雖然陳循是內閣首輔,但是大明的內閣首輔畢竟不是宰相,很多時候,他們掌控權力,是靠威望手腕,而不是政治地位。

大明六部尚書,侍郎,內閣大臣,五軍都督府,各省總督,巡撫。都察院。地方總兵官,乃至鎮守太監。

這些人的奏疏,一般是不通過內閣,直接到朱祁鎮手中,朱祁鎮看過之後,再轉到內閣去的。

特別是內閣大臣,有密奏權,能夠不通過司禮監直接到朱祁鎮手中。

所以,某些內閣大臣如果與皇帝關係親密,是能繞過首輔的。將首輔架空爲紙簍。卻是可以的。

朱祁鎮不知道劉定之有沒有這個心思。但是他卻要提醒劉定之。

原因很簡單,大明朝廷之上有一個正常的秩序,本身就是朱祁鎮的權威所在。

如果陳循真不能勝任的話,朱祁鎮也不會留陳循多長時間,但是在此之前,內閣首輔應該有內閣首輔的權威。

這是朱祁鎮所建立的大明體制所賦予的。

只是陳循混到這份上了,已經說明了他的能力不夠。只是換相是一件大事,朱祁鎮不願意輕易換,特別是在大戰的時候。

朱祁鎮說道:“明白就好。”隨即朱祁鎮讓劉定之離開了。

此刻他心中默默想着一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河道總督于謙。

第二章 大武學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
第二章 大武學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