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教子

第七十一章教子

對大明祖制的再解釋,一直是朱祁鎮想要嘗試的。

自從大破瓦刺之後,朱祁鎮漸漸減少了對具體政務的干預。很多事情都交代給內閣處理了。

這固然是對李賢爲首內閣的信任,也是朱祁鎮的自信。

自信不管出了什麼事情,朱祁鎮都能奪回主動權。所謂給你的纔是你的,不給你什麼都不是。

當然了,朱祁鎮如此作爲,並不是因爲瓦刺一去,大事已畢。朱祁鎮開始攜帶了。

而是因爲他更多的事情,放在務虛上面。

放在對理學,對大明祖制,對大明體制的思考上來。

這也是爲什麼大明會典一直在修,卻沒有什麼成果出來。

因爲準備寫進大明會典之中很多東西,都需要慎重之極。

朱祁鎮不僅僅自己要反覆斟酌,還頻繁寫信給內外重臣,在家的老臣,還有一些在野的大儒。

他認識到一件事情,他所做所爲就是要推翻太祖皇帝的祖制,那就要一套能代替太祖皇帝思想的理念。

朱祁鎮所能想到的自然是馬克思的階級理論了。

但是,即便是一樣的道理,在這個時代要能說得通,就要有不同的話術。

如果朱祁鎮老老實實將政治課本上的某些話語說了出來,定然會被滿朝文武看成獨-夫民賊。

但是而今,朱祁鎮說給太子的話,卻是以儒家仁君的理念爲核心,輔佐以太祖皇帝真真假假的故事,借了幾分帝王心術的套子,將這個政治理念說給太子。

不過,即便是朱祁鎮換了幾個彎,但是如果太子真能做到這一點,縱然不能成爲有爲之君,但是守成也足夠了。

如此朱祁鎮也就很滿意了。

畢竟他也沒有指望太子一輩子有多少作爲。

大道之行,無非陰陽,一動一靜而已,朱祁鎮這一輩子,定然是大有作爲,大有變革,到了太子手中,就該安靜務本了。

朱祁鎮說道:“你大婚的事情,我就不問了,你娘正在選人,過了年就將事情給辦個吧,你也可以去看看,遇見喜歡的留下便是了。”

“你儘可挑一個你喜歡的。”

“你身邊那一個苗女,也可以給一個名分,卻是做不得太子妃的。”

朱見濬聽了立即跪倒在地說道:“孩兒------”

朱祁鎮語氣微微一重,說道:“跪什麼跪,你這孩子一些小事,動則下跪是什麼意思,這是父子說話,又不是君臣對奏。”

朱見濬說道:“孩兒行事孟浪,讓父親費心了。”

朱祁鎮微微一笑不以爲爲意。

他的思想在這個時代感染多了,也被這個時代思想感染多了,作爲太子朱見濬玩個把女人,從來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當日大藤峽四家土司送給了朱見濬很多美女,都被朱見濬給拒絕了。之後到底出了什麼事情,朱祁鎮也沒有細問。

對於太子的兒女私情,朱祁鎮也沒有心思問。

只是該教育還是要教育的。

朱祁鎮說道:“本朝從來立以嫡長,你是嫡子,也是長子,故而你的地位無可動搖,下一代天子自然是你。”

“但是如果你有了庶長子,事情就麻煩多了。”

“衆生畏果,菩薩畏因,你知道該怎麼辦嗎?”

朱見濬渾身一顫,說道:“孩兒知道了。”

朱祁鎮見狀,就知道這孩子又想錯了,說道:“我只是讓你第一個孩子,必須是嫡子,又沒有讓你做別的。”

朱見濬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道:“父皇仁慈。”

朱祁鎮搖搖頭說道:“我並不仁慈,你或許不知道這個時代的避孕藥,長期避孕的話,很可能一輩子就沒有孩子了。”

“這就是我教給你的一件事情,你的任何錯誤,都會付出代價,雖然這個代價,未必要你來承擔,卻也不是很多人承擔的起的。”

朱祁鎮深知在深宮之中,一個女人沒有生育能力之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下場,縱然是有萬千寵愛,也難逃晚景淒涼。

朱見濬聽了,渾身一震。

朱見濬少年慕艾,又是苗女多情,這個出身大藤峽的汪氏,是朱見濬第一個愛上的女人。

因爲她與朱見濬見過其他女人都格格不同。

那種天真爛漫,那種天然野趣,卻不是其他女人能給她的。

這才一直帶在身邊服侍。

卻不想他的一點小心思,卻會爲她帶來如此災難。

男人的深情一般都是少年之時,而朱見濬而今正是少年,他忍不住說道:“父親。”

朱祁鎮說道:“太子,你要明白,很多事情即便是對的,在不對的時候做,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如果你而今有嫡子,你院子裡面有幾個人,我決計不會問一女,我也沒有那麼閒。只是而今卻是不行的。”

“身爲皇帝,最重要的是自我剋制。”

“這一件事情,你要好好想想吧。”

朱見濬有幾分失魂落魄,低頭行禮說道:“是。”

朱祁鎮的權威在朱見濬這裡,是無可動搖的。而且父子之間,還有緩和的餘地,但是朱祁鎮已經稱呼他爲太子,那就不再是父子談話,而是君臣奏對了。

就意味着,已經無法更改了。

朱祁鎮看了朱見濬,心中也有幾分心疼。

卻越發堅定了自己的抉擇。

朱祁鎮這樣做,固然是堅持嫡長制度,不想給後世留下麻煩事情。但是同樣是看出來,太子對汪氏情根深種。

以此絕了後患。

其實如果太子對汪氏感情不深,朱祁鎮反而可以退一步,畢竟一個不受寵的妃子,即便是得了庶長子,也未必能有什麼作爲。

但是如果這個女人是寵妃的話,從此朝廷就多事了。

另外一個原因,朱祁鎮就是要給朱見濬一個教訓。

無他,朱見濬太順了。

作爲太子,真是順風順水,萬千寵愛在一身,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一切都是最好的。

但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將來就能成器嗎?

未必。

朱祁鎮總是覺得太子缺少一點東西,挫折,失敗,與敬畏。

這些東西,後世普通人卻是一點都不少,但是對太子來說,卻是太少了。

但是真正成長本身就是非常痛苦的蛻變,這些東西外人給不了太子,朱祁鎮自然要讓他知道,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真如朱祁鎮所說的,自我剋制。

在大明體制之中,皇帝是一個不受約束的人。

不管文官集團多強大,如果皇帝橫下心來不想按照原本的套路來,是沒有任何人能阻攔的住的。

朱祁鎮見朱見濬情緒不高,也輕輕一嘆,說道:“你回去準備大婚吧,大婚之後,朕還有事情讓你去辦的。”

其實太后強調太子大婚也是有原因的,太后想讓太子留在京師。畢竟太后想大孫子了。

但是朱祁鎮依然不會同意的。

他對太子的培養計劃,就是在太子年輕的時候,看看大明天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如果歷練出來的,就會代他處理一些地方事務。

不求別人,將來太子只要能勝任一方總督的能力,將來接任大位,也沒有什麼好擔心了。

所以,縱然太子大婚之後,朱祁鎮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計劃。

朱見濬此刻卻沒有心思去想朱祁鎮是怎麼想的,他行禮如儀,緩緩的退出大殿之後,走在長長的宮牆之下,腳步越來越慢,變得躊躇起來,心中想着汪氏的一顰一笑,心中萬般苦惱升出來,暗道:“我該怎麼跟她說啊?”

萬般愁緒從太子少年的心中生長出來,恰如春長,更行更遠還生。

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
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