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

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

東勝衛在黃河從東西流向轉向南北流向的轉彎處東北方向。

距離黃河不遠。

但是距離山西鎮的偏關卻有些遠了,二百餘里,距離開平衛也遠,四五百里之遠。

南邊是黃河,而黃河以南都是沙漠。

即便是在開國之初,東勝衛的建立也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洪武四年置,五年廢,這其中就是徐達與王保保的嶺北之戰,北伐失敗,明軍在邊疆戰略收縮,撤銷了東勝衛。

再一次設東勝衛,就是捕魚兒大戰之後。元朝大敗,皇帝百官都被俘虜了。

在洪武二十年以後,朝廷陸陸續續的建立了大寧,開平等等衛所。東勝衛以在當時復設。

但是情況,卻有不同。

東勝衛原本設立五衛的,總兵力近三萬,但是在洪武三十年,撤銷了東勝前後中衛。只剩下東勝左右衛。

而在永樂二年連東勝衛左右兩衛,也遷到了河北遵化,盧龍一帶。

距今已經有五十多年了。

如果不是東勝衛距離後方太遠,也不會屢建屢廢,存在時間全部加起來,也不過十幾年而已。

這種現實的困難,即便時代輪迴,該存在的依然會存在。

朱祁鎮除卻能在撥款上多在體貼之外,還在下令讓山西鎮研究通過黃河溝通東勝衛的可能行。

至於從下游直接航行到上游,朱祁鎮自然不做指望了。

畢竟,三門峽天險,還有壺口瀑布在,即便有旱地行舟,也通行不了大量物資,但是從山西偏關到東勝衛之間河道情況如何?

朱祁鎮還真不知道,只能讓人去調查一下。

不過,他預計並不會太好。

想想就知道,如果這一代河道通行能力很強,國初的時候,就不至於放棄東勝衛。

或者需要費大力氣整頓,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這讓朱祁鎮不由的想起,日本之行,到底順利不順利。

就在朱祁鎮想起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李實已經來到了長崎。

在這個氣節裡,長崎的天氣非常宜人。

只是李實還沒有看見長崎風物,就被名爲保護,實爲軟禁起來了。

日本對大明使者的到來非常吃驚,在李實看來,有一種驚懼的感覺,具體內情他也無從得知,他與他的隨從都得到了日本方面最好的待遇。

雖然日本方面已經竭力供應李實,但近限於此而已。李實依舊覺得生活待遇差大明不少,甚至比當初出使朝鮮都差了不少。

不過,李實也不是爲了什麼榮華富貴而來的,對這些事情,並不是太在意的。

只是,日本方面的嚴防死守讓李實很是不舒服。

他對自己的使命能不能完成,心中沒底。也暗暗埋怨皇帝根本就是突發奇想,將解決財政問題的希望,放在一個莫名其妙的方向。

他甚至覺得皇帝是不是糊塗了。

但是他心中怎麼想,只能暗暗吐槽,卻不流漏出來一絲一毫。

只是他並不知道,當這個消息傳到日本京都的時候,日本方面也是心中沒底,不知道大海對面大明朝爲什麼忽然派遣使者來了。

大明外交最頻繁的時代,就是太宗時代,在太宗之後,大明很少主動派遣使臣了。

而日本從宣德年間與大明有過官方的來往之外,已經二十多年沒有什麼交鋒了。而這期間,日本已經換了好幾個幕府將軍了。從來不見大明來冊封,而今忽然來了。都懷疑其中有沒有什麼內幕。

特別是現任幕府將軍足利義政。

足利義政乃是正統元年出生,而今不過二十出頭,但是擔任幕府將軍已經有好多年了。

他乃是幕府第六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兒子,他的哥哥登上將軍之位,不過兩年就去世了,他纔有機會上位,是爲幕府第八代將軍。

因爲足利義政少年上位,故而幕府大權在三管領,四職家這些地方大名手中。

所謂三管領,四職家,乃是畠山,波斯,細川。這是所謂的三管領,赤松,山名,一色,京極,乃是四職家。

這就構成了幕府最頂層的權力結構。

而足利義政與這些人自然有權力上的矛盾,卻有一個人是他的好幫手,所謂的今參局,也是他的妾室,本來是他的乳母。後來在政治上給了他很多幫助,成爲他的妾室。

足利義政剛剛宣佈親政。

而且在這前後,也做出了很多大事,就是爲了打擊三管領,四職家,將幕府大權從各大名的手中奪回來。

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正統十八年發生,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結束的畠山家之亂。

畠山家上任家主於正統十四年去世,將家主傳給了畠山義就。但是在正統十八年的時候,畠山家臣支持畠山義就的侄子,彌三郎繼承家主之外。

爲什麼會這樣?

那就說來話長了,無非是上代家主之間的矛盾,還有新舊大臣的爭鋒,細細說起來,就要很大篇幅,這裡不說。

畠山義就對家中掌控能力還行,他第一時間就做出了反擊。彌三郎走投無路。看上去很快就要結束了。

但是這個時候,細川家插手了。

細川家認爲這是一個消弱畠山家的大好機會,於是示意家臣收留了彌三郎。

畠山義就只能將彌三郎的追隨者奪取了領地,趕出家族。

而彌三郎得了細川家的支持,也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又爭取到了山名家的支持,於是在當年秋天發動反擊,襲擊了畠山持國,也就是畠山義就最重要的支持者。

畠山持國逃出之後,宣佈隱居。

面對彌三郎佔據上風的局面,足利義政暫時承認彌三郎是畠山家主。但是他並不想就此善罷甘休,於是逼細川勝元殺死當初收留彌三郎的家臣,以示不滿。

細川勝元對此不滿,要辭去管領之位,但是細川勝元是幕府權臣,就好像是楊士奇於朱祁鎮一般,哪裡是能隨隨便便的辭去。

足利義政,只能親自去細川勝元府邸,以示挽留。

足利義政不能對細川家下手,那麼就將矛盾對準了山名家,在當年冬季發動對山名家的討伐令,隨即山名家不敵,細川家出面調停。

但是也以山名家家主退位隱居,才令足利義政接觸的討伐令。

隨即在正統二十年,也就是去年。在足利義政的支持之下,畠山義就發動對彌三郎的討伐,彌三郎大敗,隨即逃走。

而畠山義就就坐穩了畠山家的位置。

事情看似到了這裡告一段落了。

其實恰恰相反。

如此在此之前,畠山家的事情,還是畠山家自己的事情,到了而今的地步,卻已經不是畠山家自己的事情了。

已經是幕府將軍與大名之間鬥爭的劫材。

細川勝元只是沒有想到足利義政反應如此劇烈而已。他此刻還要保護自己的盟友,也就是岳父家山名家。

所以對足利義政有所讓步而已。

並不代表着雙方鬥爭結束,甚至這一件事情,也在各個大名之中埋下了深深的裂痕,以至於後面的鬥爭越演越烈,甚至將整個日本推進了戰國時代。

這一點足利義政或許不知道。但是有一點他卻是知道的,雙方而今的局面,讓的大明使者貿然加入,會引起不在掌控之中的變數。

這是足利義政所不想看見的。

足利義政本身上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日本文化在他任期之內,也是有很好的發展,但是他對參與政治的熱情並不是有多高的。

這一系列決策之中,今參局有很大發揮餘地。

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章 平瑤策
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十五章 禮樂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章 平瑤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