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

第一百六十一章王直鎮守南京

王直來了之後,兩人寒暄兩句,忽然靜了下來。

朱祁鎮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王先生,你也知道這天下多事,北京在北,北方大事,朕從來不擔心,唯獨擔心南方,而今魏國公病危,已經不能理事了。朕準備派心腹重臣,坐鎮南京,朕想來想去,此事非卿不可。”

王直是何等聰明之人,有些話是不用說透的。

朱祁鎮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王直自己能不知道嗎?

坐鎮南京,這個差事重要不重要,說起來要比尋常封疆大吏要高上一級。尋常巡撫對應的不過是各部侍郎,于謙就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擔任過河南河北巡撫。

而朱祁鎮新造出來的總督,纔對應尚書級別的官員。

而這樣的總督,而今只有兩個,一個是剛剛撤銷的雲貴總督,一個是剛剛建立起的河道總督。

坐鎮南京一般都是掛南京兵部尚書銜,雖然南京兵部實權不如北京兵部,但也是一個尚書。

只是這個官職對權力中樞的大臣來說,就是形同發配。

根本就是一個政治-鬥爭失敗養老的官職。

王直豈能不知道,他之前那番話,站錯隊了。

但是他並不是後悔。

他並不是怕打仗,而是覺得這樣的局面不應該與瓦刺大戰,朝廷大事,那是一步也錯不得的,如果沒有黃河決口,王直絕對不會與朱祁鎮唱反調的。

而今黃河大工讓朝廷用度緊張之極。

這個時候,再與瓦刺開戰,怎麼看都不是理智的辦法。

和親是不能的,但是卻應該用外交手段,拖住瓦刺,熬過這一兩年,到時候想打就打,不想打就不打,豈不痛快之極。

只是而今他只是嘴脣微微一動,將所有勸諫之語嚥進肚子裡。

王直是看着朱祁鎮長大的,對於當今的心思太是很明白的。

朱祁鎮既然這樣說,就證明這一件事情,已經沒有迴旋餘地了,朱祁鎮給他說,是通知,而不是與他商議。

這是朱祁鎮給他的面子,他現在苦苦勸諫,非但沒有什麼效果,反而將最後一點君臣情分給消磨掉了。

所以,他微微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

後世見到有些人對貪官污吏說情,說培養一個高級幹部不容易。朱祁鎮定然是嗤之以鼻。但是而今,朱祁鎮才知道這一句話,未必不正確。

可以說,在地方巡撫,布政使一級別,朝廷之中侍郎以上,總計大概有百餘人上下,這些高級官員,對朱祁鎮來說,都不是輕易能拿下的。

原因很簡單,凡是有這個資歷擔任這個職位的,都有最少十年的仕途經歷,有自己的能力,不管是正面的能力,與負面的能力,最起碼的政治能力,是有的。

這些人,並不是殺了之後,就能迅速填補上去的。

最少,你憑什麼認爲,你殺了一個人換上去會更好。

放在內閣,六部尚書這一級別,更是朱祁鎮早就列了名目,每一個朱祁鎮都要細細越多簡歷,有什麼不明白的,還讓錦衣衛去查一查。

因爲這個級別的官員,要資歷,要能力,有政治水平,等等,真不是拉上來一個人就能當的。

至於內閣首輔,更是萬里挑一。

甚至在朱祁鎮心中,王直擔任內閣首輔,其實比周忱合適的。

不管是情分,還是能力,還是資歷。

如果不是現在非常時刻,曹鼐下位,上位的應該是這一位王大鬍子。

對於這樣大臣。

不同的情況,也要不同處置。

如果真是貪污腐敗,道德敗壞,該殺的殺,該辦的辦,朱祁鎮決計不會阻攔的。無他,朱祁鎮對地方或許有一些鞭長莫及。

但是對中樞的掌控還是很力的。

上樑不正下樑歪,朱祁鎮很難想象,內閣首輔帶頭貪污,大明的吏治會成什麼樣子。

朱祁鎮任用的幾個首輔,從楊士奇,楊溥,曹鼐,到周忱,在這上面做得最差的就是周忱。

如果不是而今用得上週忱,朱祁鎮是決計不會讓周忱擔任內閣首輔的。

而僅僅是政治意見衝突,又不是什麼根本的衝突,朱祁鎮也不會下辣手的。就如而今的曹鼐與王直,他們都外放了,雖然連降數級,但是還是大明高級官員,並沒有流放,下獄的。

說不定,與瓦刺之戰後,他們就又回來了。

如果是完全的政治意見衝突,有時候也需要肉體解決。最少現在朱祁鎮與文官集團的矛盾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

至於將來會不會發展到這一步,就不好說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與大臣們建立私人的情誼也是不容易的。

不要以爲光臣子需要聖眷,皇帝就不需要私臣了。

君臣之間,從來是互相鬥爭,互相扶持的。

王直與朱祁鎮的私人情分非尋常人可比,有些事情交給王直去辦,朱祁鎮自然也讓想維持與王直這一點情分。

朱祁鎮見王直答應下來,心中鬆了一口氣,說道:“王先生,先生此去,卻不是讓先生去南京閒着的,朕有很多事情要先生做的。”

王直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北方大戰,漕運中斷,只能靠海運了,先生坐鎮南京,此事就交給先生了。”

縱然朱祁鎮大力開發北方,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南方。大戰一起,很多物資都要從南方運輸過來。

如果南方陽奉陰違,可就不好辦了。

所以,這就是朱祁鎮將王直放在南京的原因,現在的坐鎮南京的大臣是王英,不是那一個海運總兵官王英,而是當初出外調查藩王的王英。

他在南京養老。

朱祁鎮對王英並不信任,他相信王英對大明是忠誠的,但是具體到對於瓦刺大戰,卻未必支持了。

而朱祁鎮相信王直即便是不支持現在開戰,但是決計不會在後勤上做手腳。

這就是君臣幾年互相瞭解的結果。

王直了解朱祁鎮,朱祁鎮也很瞭解王直。

王直說道:“請陛下放心,臣在南京一日,南京糧草餉銀,不管是水陸海運,都會運到北京,誤不了朝廷大事。”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朕是信得過先生的。還有一件事情先生一併給朕料理了。”

王直心中一動,說道:“陛下所言可是南直隸分省之事?”

朱祁鎮說道:“不錯。我大明雖然有兩京,但是天子只有一個,南京六部統轄南方事務,要北京六部做什麼?而今南京六部都剩下一些養老的大臣,朕早就想動手了。”

王直說道:“陛下,臣以爲而今朝廷大事頻發,當鎮之以靜,不能操之過急。”

朱祁鎮說道:“朕沒有操之過急,而今南直隸各府,隸屬兩巡撫。一是江南巡撫,一是鳳陽巡撫。朕早就一步步的做好了準備。不過先生說的也對。此事自然不能急着做,朕也沒有要先生馬上做的意思。”

朱祁鎮本來要以南京爲中線將南直隸分爲安徽,江蘇兩部分,先設巡撫,變爲政治實體,先有實而後有名。

但是他的計劃出現一點點的變數。

那就是在他劃分安徽省之中,有一個特殊的城市,那就是中都鳳陽,所以分出來的安徽省會,不可能是第二個城市。

畢竟中都在大明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故而安徽巡撫只能叫鳳陽巡撫了。至於江南巡撫,也是如此,本來江南巡撫僅僅是巡撫江南諸府縣,而今將江北淮安,揚州兩府也劃入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
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