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

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

從江南傳來的這一件事情,其實僅僅是一個插曲。

在安南戰事,天下清丈的時候。朱祁鎮也沒有閒着。

大明會典的編撰,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如果之前,王恕所編撰的更類似於大明以來朝廷掌故的整理。但是現代已經進入實質階段,李賢正式介入,被任命爲《大明會典》的總編撰。

如果朱祁鎮不準備有什麼改變,不過是對多年來朝政變化的一個確定。

李賢可以推薦一個德高望重的大臣主持即可。李賢並不用親自介入。想想就知道內閣首輔可不會閒着。

相反,忙得要命。

多年下來,朱祁鎮早已不干預具體庶務了,除非是大事,都是內閣處置,朱祁鎮不過是檢查一遍內閣的意見而已。

不滿意的打回去,滿意就令人用印即可。

即便下面有什麼不滿,也是內閣與下面打擂臺,朱祁鎮更多是裁判。

所以大明天下的運轉都是以內閣爲核心的。

李賢絕對要比朱祁鎮忙上好幾倍。

但是朱祁鎮想要在《大明會典》之中夾雜私貨的態度,如此明顯,李賢不得不插手其中,爲了朱祁鎮把關。

畢竟身爲內閣首輔,就要承擔起大臣的責任。

朱祁鎮此刻就將注意力放在《大明會典》之上,問道:“《百官條例》編撰的怎麼樣了?”

李賢說道:“已經有了初稿。”

朱祁鎮說道:“哦,讓朕看看。”

李賢立即讓去取了。

所謂的《百官條例》,就是規定大明朝廷結構政務流程,乃是每一個官員的職責範圍,受到什麼樣的限制等等。

可以理解爲現代的行政法。

這也是朱祁鎮溫水煮青蛙的策略之一。

既然正面強攻風險太大,那麼就迂迴進行。

朱祁鎮也很明白,只要不是涉及到他們的利益根本,在一些細枝末節上,即便是李賢也不會硬與皇帝對抗的。

就好像是隻有不是降你工資,大多數時候,你對自己的上司都是說是。

朱祁鎮打開之後,只是看目錄就不滿意了,說道:“爲什麼內閣條例不是第一?”

百官條例的體系,乃是以六部五軍都督府然後九卿衙門一個個排下去。內閣並沒有單獨列出,而是附屬在翰林院之中。

這其實就是內閣在大明體系之中的位置。

內閣本身就是太宗皇帝從翰林院之中挑選出來的秘書。

也正是有這樣的淵源,纔有非翰林不得入內閣的潛規則。

而且內閣從朱祁鎮登基以來,一步步擡高,幾乎要到了唐宋政事堂的地位,但是在大明正式文件之中,他依然是一個隸屬於翰林院的一個特別機構。

李賢說道:“此乃祖宗之意。”

其實李賢也知道,這一點一定會改的。

但是呈給上司的東西,既不讓問題太大,左看右看都是問題,但又不能讓上司挑不出錯來,如果一點錯誤都沒有,如何讓上司顯示出自己的權威?

李賢內閣上的問題,就是留給皇帝發揮的。

無他,李賢是內閣首輔,他固然知道內閣在大明政體之中,已經今非昔比了。他也想將內閣的地位寫進條例之中。畢竟他身爲內閣首輔,也是要爲自己的部門爭取利益的。

只是內閣首輔不僅僅是內閣之首,也是百官之首,所以在很多事情上要避嫌。

與其他李賢做出修改,不如一字不動,讓皇帝來動。

朱祁鎮果然在其算中,朱祁鎮沒有細想,就說道:“思祖宗本意,用肱骨之臣治國理政,只是當時祖宗沒有看到內閣之用。”他微微一頓,說道:“內閣大學士列爲一品,並去除其他加銜。並每一個大學士設值房列中書舍人爲用,從翰林院之中選取。左右制詔房,也一併列爲內閣下轄。”

李賢大吃一驚,說道:“陛下,太祖不許立丞相?”

朱祁鎮說道:“這哪裡是丞相,不過是大學士而已。”

李賢自然知道,朱祁鎮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太宗皇帝置內閣的時候,爲了表示自己不是重設丞相,故而,太宗皇帝對內閣有幾項限制。

第一,就是內閣大學士是五品官。沒有看錯,是五品官。當然了,爲了保證內閣的權威,在三楊時代,就有一個辦法來加強內閣大學士的權威,就是兼官。

內閣大學士一般可以兼各部尚書,或者加太傅太師等三公。也就是說,內閣大學士本身大多時候是一品,但是他們的一品官職,並不是大學士本身。

看似大學士不過是一個五品的加官而已。

而今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改回來,確定內閣大學士一品。再加上內閣承擔的責任,內閣在制度上確定乃是大明政治體系的核心。

這一點,李賢是有準備的。

畢竟,內閣職務與權力倒置,已經被各種加官彌補了,反而不如名正言順。

第二個限制,就是內閣大學士沒有專門的屬官。

古代丞相,可不是一個人。是一個機構。如諸葛亮所言,宮中府中,具爲一體,其中府中就是說丞相府。

在唐宋還有隸屬於丞相的下屬機構。

所以爲了防止丞相擅權,故而內閣不設屬吏。

也就說,內閣大學士在文淵閣處理公務的時候,很多時候都必須親力親爲,沒有人打下手。

縱然有中書舍人幫忙,但是這些中書舍人沒有說專門隸屬於某個大學士。

而今朱祁鎮這樣做的意義。今後大學士就會自己的屬吏。大學士的權力外延,又由延伸。

如此一來,朱祁鎮幾乎放開了所有對內閣的限制。

內閣雖然寫做內閣,但是與漢唐之丞相在權力上有所差異,或者說有所縮小,但是總體上來說,說是丞相,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太祖當初的鐵律,朱祁鎮也不敢正面對抗,自然是裝糊塗了。打文字上的機鋒。

李賢一時間,有些沉默。

他心中權衡利弊好一陣子,說道:“謝陛下,老臣下去就做出修改。”

李賢對祖制來是很尊重的,他想了半天。不僅僅是爲了他自己的權威。只是他依然覺得,大明沒有丞相,並非是一個優點,而是一個弊端。

不是那一個皇帝都能勤政如太祖皇帝。

即便當今這位每日早朝不輟。接見大臣,但是真正對比他與太祖皇帝的工作量,卻是天地之差。

他預感後世的皇帝,恐怕連當今也未必能比得上。如此一來加強內閣權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固然有私心,但是公心也是有的。

朱祁鎮聽了李賢如此一說,心中一動暗道:“李先生,朕的便宜不是那麼好佔的。”

其實這個初稿,不用李賢呈上來,朱祁鎮就已經看過了。

他自然有很多地方要做出修改的。只是有些地方,自然與祖制違背。恐怕定下調子之後,會讓百官反對。

自然要有人頂缸了。

比起看上去細枝末節的改變,估計更多人的目光都會放在內閣權力擴張之上。李賢不可不去應對。

朱祁鎮做出其他修改受到阻力就少多了。

朱祁鎮微笑點頭,隨即翻開條例,他首先看到吏部。

其實排名第一的是宗人府。但是宗人府在朝中之中卻是可以忽略的衙門,而且對於大明藩王很多問題,朱祁鎮暫時也是擱置的。

畢竟當時間成熟的時候,處理藩王,想來也沒有什麼阻力。而排在宗人府後面的就是吏部了。

吏部天官,從來是很重要的,是六部之中可以抗衡內閣首輔的存在。

不可不重視。

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
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