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

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

總之幾乎可以說,誰承擔一次商役,就能去了半條命,如果被人坑害連續承擔,非家破人亡不可。

幾乎等於官吏對商人的合法敲詐。

所以,這個制度本來就大好,後來歷代皇帝都有寬容。

比如太祖皇帝就嚴禁和買,和僱,就是不要錢的從商人那裡拿東西。

但是有豈能管得了人的貪婪。

於是很多地方都有將這個廢除,改爲按照鋪面收稅。這就是鋪稅。

當然了,這兩者並不是統一的,有的地方收稅之後,還是要服役的。反正天南地北,在這一件事情上,各地方官的自由裁量權很高。

但是總體上來說,周忱的財政改革之中,有重要一項,就是將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部折銀。而這一件事情,也在推行之列。

朱祁鎮更是改造少府體系,少府採購體系與和買完全不一樣了,更類似於後世的政府競標。

當然了,各商人給皇宮的價格,從來不敢高,甚至還賠上一些,當做孝敬。

畢竟給宮裡做東西,本身就是一個護身符。

朱祁鎮雖然屢次強調不能價格太低,但是這樣情況屢禁不止。朱祁鎮也沒有辦法。

只是這一個政策在十幾年前都已經下詔了。

而今佛山還是這樣的情況。

冼景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朱祁鎮一揮手,說道:“繼續說吧。”

不用冼景解釋,朱祁鎮就明白了。

皇帝的命令,在北京是好用的,但在北京之外,那就看情況了,如果有監督有督促,或許會聽話。但是如果沒有監督的話,這種管理自然是無效的管理。

真以爲皇帝的命令,是金科玉律,那纔是真的傻瓜。

朱祁鎮只覺得自己臉有些紅。

好像被人硬生生的扇了一巴掌。

一下子讓他清醒起來。

冼景也不敢說其他的話題了,他心中微微一轉,將話題轉到了佛山鐵廠之上來。隨即說起來佛山鐵廠的種種優勢。

比如水網密集,珠江的三條支流,將整個嶺南地區都密集的安放在一張水網之上。北邊西邊山中的鐵礦與煤炭,還有木材。都能非常便利的來到佛山。

再加上佛山本地有可以用於鍊鐵的土質,佛山鐵業就此興旺。

朱祁鎮還聽出了一點,那就是嶺南的糖業需要。

冼景是無意中說了一句,就是甘蔗煉成糖,需要一種很大的鐵鍋,而且因爲熬糖的原因,這種鐵鍋損壞的也很快。

這又是佛山鐵業的發展的另外一個原因。

便利的交通,低廉的原材料,充分的市場,這都是佛山鐵業一發不可收拾,到了清末一直都是中國冶鐵重鎮。

直到洋務運動之後,才漸漸的率領。泯然衆人。

冼景說完之後,小心翼翼的問朱祁鎮道:“陛下,佛山鐵業興旺也是有利於朝廷在南洋用兵。”

朱祁鎮問道:“你知道,朝廷在南洋動兵?”

冼景說道:“而今南洋越發亂了,我家發往南洋的鐵料越來越多,聽各地人都說淡目國與滿者伯夷已經打了好長時間了。”

“滿者伯夷恐怕堅持不了了。”

“朝廷難道不想下南洋嗎?”

朱祁鎮又高看了一眼冼景。

冼景的目光很是毒辣,爪哇島之上,新霸主與舊霸主之間的爭鬥已經快到尾聲了。朱祁鎮並不是沒有注意到。

而是北京距離南洋太遠了一點。這個權力朱祁鎮下放給了太子。

再者國與國之間爭奪,並不是一兩場戰爭,也不爭一兩年。如果從一兩場戰爭的角度看,幾個月很重要。但是如果從百年佈局來看。

一兩年都不是太重要的。

南洋的中心就在爪哇。可以說控制爪哇島,就能控制南洋。

但是不管淡目與滿者伯夷誰勝利,新生的政權都要舔過傷口之後,才能恢復原來的版圖。

大明畢竟不是西方各國,要一個師出有名。

朱祁鎮登基之後,幾乎所有的戰爭都秉承了這一點。

南洋的戰事也是如此。

特別是在大明勢力比較薄弱的地方,南洋各國林立,這樣情況下,道義也就更重要的,淡目國作爲回回國家,雄起之後沒有不擴張的。

但是南洋的國家就願意讓他擴張了。

到了那個時候,大明再以救世主的身份重返南洋豈不是大好。

所以,這一件事情,朱祁鎮一點也不急,畢竟交趾在手之後,大明干涉南洋就容易多了,甚至舊港的戰略性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朱祁鎮等得起。

每一個新興的國家都要挑戰一下舊霸主的,朱祁鎮決計不相信淡目國這麼安分。要知道滿者伯夷人,也就是爪哇人也是有自己的驕傲的。

即便是忽必烈時期的蒙古人也沒有打下爪哇。

只是朱祁鎮對冼景有如此見識,卻更是欣賞了。他忽然想到什麼,暗道:“這不是一個好人選嗎?”

冼景有能力嗎?

有。

冼景如果沒有能力,根本不能在朱祁鎮侃侃而談。並不是每一個人第一次見朱祁鎮都能做到不失禮的。

而且冼景而今在籌劃的事情,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眼光能力都是極佳的。

只是有些生不逢時,如果放在後世,以他的能力定然是一個商界大佬。

或者說他生正逢時。

他如果早生幾十年,不過如他父親一般,雖然能力不小,但也不過是在家譜之中,或者地方誌之中留一個名字而已。

但是而今他,如果能將佛山鐵廠建成之後,中國歷史之上,定然有他一席之地。

現在的冼家已經稱得上是豪富了。如果佛山鐵廠建成之後,冼家估計要富可敵國。如此一來配重慶公主也不算差。

當然了,朱祁鎮並不是看重錢,首先是看中人。冼景這樣的人才,再加上皇家背景之後,將來佛山鐵廠想不成都不行了。

當然了,朱祁鎮下意思忘記自己的心中另外一個冷酷的目的,那就是加強對這些大資本,大富豪的控制。

未來是什麼樣子,朱祁鎮已經有所預判了,自然要先下棋子。

在這一點上,他的女兒重慶公主,不過是他一枚棋子而已。

朱祁鎮心思一定,立即問道:“你可曾娶妻?”

冼景不知道朱祁鎮爲什麼這麼問。立即說道:“年少的時候定過一門親事,只是對方十歲夭折了。而今尚沒有定親。”

朱祁鎮說道:“好,你走吧。回去等消息吧。”

冼景聽出了朱祁鎮言外之意,立即說道:“謝陛下。”隨即恭恭敬敬的退了下去。

朱祁鎮等冼景出去之後,立即說道:“傳令給廣東錦衣衛,將冼家底子給我查清楚,一點也不準遺漏。另外那個九江米什麼的,去查查到底有沒有這個人?有的話,該怎麼辦,就不用朕說了吧。”

朱祁鎮或許對付不了天下貪官,想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是有些困難的,但是要清理一個蛀蟲,卻是沒有一點的問題的。

懷恩說道:“是。”隨即懷恩說道:“陛下,內閣首輔劉定之,與戶部尚書馬昂,工部尚書王復已經遞牌子求見了。”

朱祁鎮說道:“哦,什麼事情?”

懷恩說道:“就是爲了佛山鐵廠的事情。據說國丈分別去了戶部與工部,兩位尚書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去找了內閣。”

“這不,這一件事情就到了陛下這裡。他們都不知道陛下的心意如何,不敢妄斷。”

朱祁鎮也知道這一件事情必須要解決。他要的不是一個特批的佛山鐵廠,而是一個走正常流程的佛山鐵廠。

必須有流程讓後面的人走。

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
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