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

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

王振換阮安。

這一件事情敲定,不用別人插手。朱祁鎮自己就能搞定。

但是剩下的事情,卻需要朱祁鎮細細推敲了。

朱祁鎮翻着下面的紙條,一個個紙條寫着一個個人名。朱祁鎮首先看到的是馬順。

“臣拜見陛下。”馬順跪在大殿之下。

朱祁鎮並沒有在御座之上,而是一旁的書架之上。他一隻手揣着一封奏疏,一隻手從書架上一套套書上輕輕拂過,說道:“馬順,馬指揮使。”

馬順說道:“臣在。”

一時間他大汗淋漓,頭埋在地面之上,不敢擡頭,只能聽着朱祁鎮的腳步之聲,忽左忽右,說話的聲音縹緲恍惚。只能用心去判斷朱祁鎮在什麼位置。

朱祁鎮說道:“你是誰的?”

馬順說道:“臣是陛下的人。”

“是?”朱祁鎮不知道怎麼忽然出現在馬順身邊,將手頭的奏疏砸在馬順頭上。說道:“你好大膽子,王振這些事情都是通過你做的嗎?”

“朕怎麼能用得起你啊?”

“陛下。”馬順不敢去看,這些奏疏上面寫着什麼,只能一邊磕頭一邊說道:“臣是陛下的人,臣之所以聽王公公的,也是因爲臣見不到陛下,以爲王公公所說,就是陛下的的命令。”

“我馬家從太祖朝開始,就是錦衣衛,所有錦衣衛都有一個信念,就是效忠陛下。絕無他念。”

朱祁鎮冷笑說道:“是嗎?那麼你爲什麼沒有向朕稟報?”

馬順說道:“臣進宮不便,只能通過王公公,是以不敢。”

一時間大殿之中,死一般的寧靜,馬順幾乎能聽見他額頭大汗滴落的聲音。

好一陣子,才傳來朱祁鎮的聲音,說道:“朕姑且信你。也信錦衣衛對皇室忠誠,記着朕對你說過,錦衣衛是朝廷鷹犬,但是不能捕獵,反而偷吃家禽的鷹犬,朕從來是一鍋燉的,這樣的話,朕不想也不會說第三次,只會對下一任錦衣衛指揮使說第一次。”

馬順瞬間覺得心中歡喜要炸開一般。

今日朝廷上的事情傳開,又聽說王振去種菜了,馬順緊張不已,很害怕,這一進宮,出來的就是一具屍體。

聽了,這一句話。這才知道,這項上人頭總算是保住了。

“臣謝陛下皇恩,謝陛下-----”馬順磕頭如搗蒜。

朱祁鎮說道:“不用廢話了,下去將關係到這一件事情的錦衣衛都處置了,記住做錦衣衛指揮使,想要善始善終,就要記清楚你的身份。”

“臣明白。”馬順說道:“錦衣衛唯陛下之命是從。”

“恩。”朱祁鎮說道。馬順立即會意,幾乎倒跪着向外面退。

“起來吧。”朱祁鎮說道:“這東西給你。”

“啪”的一聲,一個紅色木牌砸在地面上,上面寫着描金的大字。不是別的字,就是一個:“禁”字。

馬順見狀,大喜過望,這東西就是宮禁令牌,有了這個令牌,馬順就有了隨時進宮見駕的權力。

馬順立即雙手捧着,說道:“謝陛下隆恩。”

朱祁鎮根本沒有看他,只是擺擺手,讓他下去。

等馬順離開之後,朱祁鎮回到御座之上,將寫着馬順的紙條給撕扯成碎皮。朱祁鎮心中一嘆,暗道:“雖然說,使功不如使過,但是朕夾帶裡面實在沒有人,這馬順將就着用吧。”

錦衣衛這樣的機構之中,不會沒有人才的,但是朱祁鎮卻不知道,到底是誰能代替馬順,而且挑上來的人,不會是別的人。

至少馬順已經證明過了,他是王振的人。他給馬順宮禁令牌,其實是將馬順收攏到手中,馬順能直接聯繫到皇帝,還會對王振有多少忠心。

所以朱祁鎮對馬順僅僅是敲打。

但是下面這個人,朱祁鎮就要費心思了。

因爲下面這個人,是于謙。

王振對朱祁鎮來說,不過家奴,錦衣衛也不過是鷹犬。而於謙,朱祁鎮之前當做老師,而今卻發現,這是錯的。

于謙,不僅僅是于謙,還有大多數士大夫。要當做合作者。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對身邊的人說道:“傳於先生。”

于謙到了大殿上,說道:“陛下,臣料事不周,方有今日之事,請陛下責罰。”

朱祁鎮觀察于謙的一舉一動,每一個細節,看上去于謙的慚愧之心,卻是發乎內心的。他心中鬆了一口氣,說道:“於先生何過之有,只是朕將這一件事情想簡單,沒有聽先生的勸導,卻是朕的錯。”

于謙說道:“陛下,臣-----”

于謙還是比較老實的,他在地方上做事是相當有手腕的,只是對朝廷之上的爾虞我詐,還沒有深刻的理解。

今日之事,于謙其實也深刻的反省自己,已經做好,被貶出京師的準備了。卻不想朱祁鎮連說都沒有說,就此一筆勾銷了。

心中豈能不感動。

朱祁鎮說道:“先生,不必說了,千錯萬錯都是朕的錯。而今朕還需要先生相助。畢竟朕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總要善始善終。”

“請動太皇太后一次,也不容易的。”

于謙聽了,說道:“楊首輔不是已經按照陛下之言行事,新安爲特例,可以供海外子民貿易之用。不用朝貢之例。”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只是朕開海也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想爲朝廷開一財源。而今朝廷各處都要用錢,賑災,軍費。”

于謙說道:“恕臣直言,欲速則不達,今日一事,已經讓百官洶洶,天下遲早是陛下的,陛下何必如此心急,而今陛下應該好好讀書。自然有親政之時。”

“先生之言極是。”朱祁鎮說道:“朕也明白。朕也沒有想要大張旗鼓,不過是想做些準備以備將來。”

“朕沒有別的想法,只是想請先生選一新安知縣。掌管海貿內情,將來有所舉動,朕也可以有的放矢。”

于謙聽了,這才鬆了一口氣。

一個知縣而已。

這一件事情,于謙還是能辦到的。而且於謙也不覺得是什麼大事,不管朱祁鎮有沒有親政。安排一個知縣的權力還是有的。

甚至於謙只要光明正大的將這一件事情告訴楊士奇,楊士奇也會給朱祁鎮安排了。

“陛下屬意何人?”于謙說道。

朱祁鎮說道:“朕沒有人選,只是爲將來計,這個人決計要清廉,有吏才。”

于謙想了想說道:“陛下,想要這樣的人卻是難了。”

朱祁鎮說道:“爲何?”

于謙說道:“楊首輔最近大量清理百官,庸者下,能者上,但凡清名在外的,最少是一個知府。除非在新科進士之中選。”

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原因。

不得不說,以楊士奇爲首的,洪宣輔政集團,還是相當有能力的。三楊秉政時期,即便放在整個大明朝,也算得上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

大部分官員的能力都還不錯,不能說沒有貪官污吏,最少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

朱祁鎮說道:“新科進士沒有經驗,朕擔心會誤事。於先生認爲李時勉如何?”

于謙說道:“李大人,陛下屬意李大人?”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今日將李講官遠竄,實非得已,只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爲也。既然李講官一點要外放,何不做一番事業,將來也好調回京師。”

“只是朕擔心李講官清貴慣了,卻不知道,能不能操勞庶務?”

于謙說道:“陛下愛護李大人如此,實在乃天下百姓之幸,不過陛下也多慮了。”

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章 年關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章 貝琳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
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章 年關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章 貝琳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七十章 年關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