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

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

宣德十年的冬天,似乎來的早了一些。

紛紛揚揚的雪花,將整個京師都籠罩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之中。

一架驢車晃晃悠悠的從便門進入北京城中。

這一年之中,這個時代的北京城是一座兵城。大部分居民都是軍戶。還有一些投降朝廷的韃官,所以在大街之上,不少蒙古服色的人來往不斷。

這架驢車前面的鈴鐺不住的響。發出清脆悅耳的叮噹之聲。

在北京城之中,轉了幾個彎,就來到了明照坊的一個衚衕裡面。

這裡住的大多都是官員,而且是文官。原因很簡單。

這裡距離皇城東安門比較近,出了紫禁城東華門,就從東安門出來。出了東安門向南,就是明照坊。

而明照坊南邊,就是南薰坊。

各衙門大多在南薰坊之中,辦事也比較容易。

當然北京官員很多,自然不可能在這裡一個坊中居住。

這驢車停了下來,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官員下車,上前叫門。將名帖=刺遞進去。門房一看名刺,立即說道:“原來是於大人,我家老爺早就吩咐了,只要於大人過來,直接進門便是。”

于謙回身吩咐驢車,安排人去客棧先安置下來,待他回去再說在北京城的住處。

于謙進了楊府。

這裡就是楊士奇府上。

三楊的作風還是挺正派的,不管是裝模作樣還是別的,總之是,公事到衙門談。一般很少有官員上門求見的。

但是楊士奇畢竟是內閣首輔,一個人也沒有上門,那也不現實。

于謙到了客廳一看,就有兩個官員。在這裡等候了。

于謙只來得及與他們寒暄了一下。知道他們是翰林院,這一次過來,卻是因爲鄉試的原因。

太皇太后已經決定明年開恩科,明年春闈,現在算算各地秋闈,也就是考舉人之事,已經塵埃落定了。不過,科舉是國家大典,這裡面有很多事情,都要稟報楊士奇。

只是什麼事情在公堂之上,不好說,非要私下裡來拜訪。于謙心中暗有不悅,也就不與他們多說話了。

片刻之間,就有楊士奇一僕役來請。

書房之中,楊士奇一指椅子說道:“廷益,坐。”

于謙行禮道:“拜見老師。”

于謙乃是永樂十九年辛丑科進士,科名是比較靠後的,乃是三甲九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當年辛丑科的主考官就是楊士奇。

故而於謙也算是楊士奇的學生。

這也是楊士奇是于謙靠山的原因之一。

于謙坐定之後,說道:“老師,不知道爲什麼要這麼急召學生入京?河南大旱方過,民力未舒--------”

楊士奇笑着說道:“我知道,百姓請願,想要留你。只是爲人臣如何爲大忠?”

百姓請願留任地方官,在清代已經變成了花樣文章。似乎每一個地方官離任,不弄一個萬民傘,遺愛靴之類的東西,就不好意思,與人說話。

但是在明初,卻還有不少地方官的確爲百姓愛戴。有人在某處當知府十幾年之久,就是百姓愛戴,不願意地方官遠離。一般情況,百姓只要請願,皇帝都會批准。

于謙也受百姓愛戴,歷史上他就在河南巡撫就當了很久,固然有後期得罪王振,不得升遷,也有河南父老愛戴,不願意于謙調離的緣故。

于謙心中一動,說道:“爲人臣當以左右天子爲忠。”

這一句話,看似是問于謙,其實是一種暗示。

左右天子爲大忠,其實是一個典故,說的就是一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寇準。當時遼人南下,寇準幾乎是挾持宋真宗御駕親征,纔有了後來的澶淵之盟。

左右天子爲大忠,就是說寇準在這一件事情上的所做所爲。

于謙自然是聞絃音而知雅意。他的回答也只能有一個。

楊士奇說道:“今日,就有這樣一個機會。太皇太后點名讓你爲皇帝講官,併兼任順天知府。”

于謙心中一跳。不過隨即鎮定下來了。

這也是于謙修養好。作爲士大夫,誰不想爲天子之師。

于謙皺眉說道:“學生有些不明白,這是太皇太后安排的?”

這兩個官職風馬牛不相及如何能連在一起?

楊士奇對於謙的表現,還是挺滿意的。

遇見這般大事,還能喜怒不形於色。他心中暗道:“于謙辦事幹練,遍歷內外,熟知地方情弊,唯一有問題的是,對中樞不大熟悉,看看吧,如果他能得陛下賞識信重,將來就將他從順天知府上調入六部之中。”

于謙入京之事,楊士奇並沒有多着急辦。裡面還有一些波折。畢竟河南旱災剛剛過去,于謙又想整修黃河堤壩。這些事情總要收尾。

楊士奇熟知地方情弊,所以寧肯讓于謙在地面逗留一兩個月。也不想因爲官員交接問題,貽害百姓。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

因爲于謙的事情,皇帝特別在早朝之後,留下楊士奇奏對,問得就是于謙何時入京?

楊士奇雖然在很多事情上不說話,但是卻是心中明白的很,即便是宮中一些事情,也萬萬瞞不過他這個三朝老臣。

他知道,皇帝在秋日那一場風波之後,變得安分多了。每日除卻雷打不動的讀書之外,又開始在侍衛的指點之下,練習騎射。

奏摺也看,但是再也不發一言。

越過太皇太后召見大臣,更是沒有的事。

唯一一次,也就是這一次問于謙。

楊士奇這才明白,于謙在皇帝心中可是簡在帝心。比他想象之中還重要。

於是楊士奇對於謙的態度也變了。

到了楊士奇這個年紀,有些事情,他都要想了。

比如後事。

楊士奇只有兩個兒子,長子不成器也就罷了,但是狂妄不知收斂,殘害百姓,有時候楊士奇就想親手將長子給殺了,清理門戶。

但是下不了這個心。

似乎因爲長子的原因,對次子的管束又太狠了。

此子老實倒是老實,但是想在朝廷上立足,卻不能僅僅是老實。所以楊士奇政治遺產,卻不是他們能夠繼承的。

楊士奇有心在年輕一輩之中,選出幾個人來。以免他死後,朝廷青黃不接。

楊士奇選人的標準有很多,但是其中有很大的分量,就是與皇帝的關係如何。

有明一代,仁宗東宮諸臣,是與皇家關係最好的。可以說君臣知遇,善始善終。仁宗皇帝宣宗皇帝對大臣,猶如家人。

也正是因爲這樣親近的關係,東宮諸臣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纔有仁宣之治。

雖然不好聽,但是臣子最重要的不是才能,而是聖眷。

楊士奇不知道于謙到底如何入了皇帝之眼。但是既然皇帝記住于謙。楊士奇心中於謙的分量,就大大加深了。

今日一試,于謙清廉有節,又有城府,不是如李時勉一般,忠直有餘,權變不足。畢竟在內閣的位置,不能光憑忠直來辦事。

楊士奇將皇帝受罰之事,給於謙說了,自然有春秋筆法,有些省略。對皇帝與太皇太后都有所美化。最後楊士奇問道:“你覺得皇上之心,如何?”

于謙說道:“陛下天資聰慧,繼承太祖太宗清淨大漠之心,亦知道虜不可驟滅之理,實乃朝廷之福,只是可惜,而今天下衛所,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時候了。大軍不北伐尚可,一旦北伐恐怕淇國公之遇,復現於今日。”

淇國公丘福授命北征,全軍覆沒。這是永樂一朝少有的大敗仗。

楊士奇說道:“這也是太皇太后讓你擔任講官的原因所在。”

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章 蹇公第五章 新內閣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百章 馬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
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章 蹇公第五章 新內閣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百章 馬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